◎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中庸》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白話解經
❶予知:予知是自己以為自己很聰明的意思,因此常常會自作聰明;會自用就是因為自作聰明,以為自己未卜先知,還沒開始做,就以為自己都已經知道了。一般人都沉溺在聲色貨利、是非得失之中,自投羅網,而不知道要增加智慧。所謂「天羅地網」,就是在捕獲這樣的人。
「知」的等級有四,這是袁前人在《學庸講義》內的說法:
1.「大智大慧」,能聽人之所不聽,見人所不見,「溥博淵泉,而時出之」《中庸》。
道是無形的、是形而上的;一切的知識、智慧都是形而下的、看得見的;而大智慧者,能聽人之所不聽,見人之所不見,這就是道。古詩偈:「可貴天然物,獨一無伴侶;覓他不可見,出入無門戶;促之在方寸,延之一切處,你若不信受,相逢不相遇。」我們都知道這就是在講「道」。「促」即是近的意思,近在方寸之處,「延之一切處」,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大地山河、日月星斗,都包含在道之中,若不相信的話,縱然遇到,你也認不出來。
道博大、奧妙,如深淵的水源一樣,而時出之,要什麼就有什麼,即要仁就有仁,要義就有義,要禮就有禮,要智就有智,就像泉水一樣,一切都在其中,慈悲心、是非之心等等都自然流露。
2.「小智小慧」,善惡、是非分明,一聞大道,尚能切磋琢磨,假以時日,亦能有所成就。
我們都在這個小智小慧的階段,「道」原本我們都有的,但卻若存若亡,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
3.「邪智邪慧」,日以計算他人利益為務,只從事不勞而獲,甚至傷天害理的勾當。道場較沒有這樣的人。
4.「俗智俗慧」,即是世俗智,便是孔子所說:「鄉原,德之賊也。」《論語.陽貨》
鄉愿即表面上做好人,對也說很好,不對也說很好,亦是偽君子;這是孔子很批評的一種人,如同德的賊。
以上「知」的四種類,我們自我選擇。
❷驅:即自我陷落,也就是自己驅趕自己的意思。
❸諸:之於也。
❹罟:網也。
❺擭:機檻也。
❻陷阱:坑坎也。
❼期月:期音基。即滿一個月也。
修道要知道什麼是陷阱?什麼是罟(要網住我們的網子)?如聲色財貨、是非得失等等都是,這都是天羅地網,要抓我們的。
孔子說:「人人都說我知道,但是明明是一個陷阱,卻偏偏不知道要躲避;人人都知道中庸很好,要擇乎中庸,但卻都無法有始有終,常半途而廢。」這是人的通病。
依經演繹
1.子路進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子曰:「聰明叡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孔子家語.三恕第九》
這幾句話前面還有很長的一段故事(註)。孔子到魯桓公的一座廟,廟中擺設一個歪斜的杯子,孔子問守廟的人:「這是什麼東西?」回答:「這是欹器(杯)。」作用即宥座(如座右銘),給人警戒的作用,看到杯子,就提醒自己做人要怎麼做。欹器空時是斜的,裝半滿水時,杯子卻很端正,而完全裝滿時,就傾覆了。孔子告訴他的學生說:「夫物惡有滿而不覆哉!」所有的器物,裝滿東西就一定會溢出來。
所以子路才問孔子:「敢問有否裝滿的方法?」孔子說:「聰明的人要大智若愚;功勞很大的人更要懂得謙讓(不要只想做老大);力氣很大、很勇健的人,更要小心,不要太展現;無論很富有或很有學問,還是很有才幹的人,修養好更要懂得謙虛,這就是所謂『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的道理。」修養功夫到的人,更能以謙為本。亦即滿時,要懂得大智若愚與謙讓,就像老子所說:「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道德經.三寶章第67》則滿是不會造成傷害的,所以這是告訴人不能自滿。
2.孔子何以惡鄉愿?只為他似忠似廉,無非假面孔。孔子何以棄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盡是俗心腸。《圍爐夜語》
這是談到《論語.陽貨》中的兩段道理:「鄉原,德之賊也。」、「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此處的「原」下面有多一個「心」,《論語》原文中是沒有的。
孔子何以厭惡表面上很會做好人的呢?因為其看似有忠有廉,但都是假面孔,這即是偽君子。偽君子比沒修道的人還糟,還沒修道的人是小人,這很正常,就是一般的凡夫俗子。
鄙夫不是卑賤之人,而是鄙陋的人。這裡問到,是否可以與鄙陋之人一起做事情?孔子解釋,鄙陋的人在還沒得到榮華富貴之時,會一直憂愁得失,憂愁得不到名位財利;當得到時,又憂會失去。這樣的人靠得住嗎?他可以說是「無所不至」,也就是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這些都是俗智俗慧的人,只想追求世俗的東西。我們做為一貫道弟子,一定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期許大家共同來努力。
註:原文出自《孔子家語.三恕》。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夫子問於守廟者曰:「此謂何器?」對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明君以為至誡,故常置之於坐側。」顧謂弟子曰:「試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則正,滿則覆。夫子喟然歎曰:「嗚呼!夫物惡有滿而不覆哉!」子路進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子曰:「聰明叡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