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2017柬埔寨資源共享 新道親法會紀實(上)
◎ 文 黃秀琴 圖 張凱育
承蒙陳德陽前人、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慈命,開啟了這一場殊勝的法會因緣。
2017年柬埔寨資源共享新道親法會於10月22、23日在金邊慈興講堂舉行,係「新道親聯合法會」(兩年前基礎忠恕推出資源共享,選定柬埔寨為試辦區,聯合各單位負責的點傳師及講師相互支援、資源共享);由基礎忠恕道務中心主辦,瑞周天惠單位承辦,其他各單位協辦。法會總主班係廖永康領導點傳師,主班係各單位負責點傳師;由瑞周天惠單位蕭榮華講師擔任操持,外操持為瑞周天曉天密慈興講堂王宛羚講師。辦事人員及學員約計545名參與本次法會,並由一位輔導學長輔導五位學員(9月24日業已舉辦輔導講習),學員多為年輕人。早上八點就座完畢。
天定青年團part 2──密室逃脫戶外篇活動
◎ 文 林甘甘 圖 天定攝影團隊
緣起
眼見著各地老壇主歸空後,原有佛堂逐漸凋零,瑞周天定單位江安平領導點傳師慈悲指示,於三年前成立專為年輕人開設的「道菁班」,並於今年指示正式成軍「天定青年團」,由許清標點傳師慈悲帶領指導,來推展天定青年道務,以各種活動方式,成全道二代、道三代及未求道的年輕人,讓他們願意來到道場,延續道脈傳承,以報 天恩師德,以及老前人、袁前人及前人、點傳師、前賢們苦心經營開荒出的這片台灣道場。
學習放手 一起承擔 2017慈懿道院三國智仁勇體驗營(下)
◎ 慈懿道院提供
(接上期)
※小飛俠 李瑋傑
經過4天的營隊,真的十分疲憊,但我又更進了一步,過去是一個害怕上台的學員,而現在卻是一個非常想展現自己能力的小飛俠,這是在參加了這個營隊之後,成長的蛻變。感謝在慈懿青年班3年來的學習,謝謝老師們的指導,讓我更加成長。這次的營隊加入了更多新朋友,希望這些新朋友都可以和我們一起永遠地為道院、為社會帶來更多的服務。
服務 改變世界的力量 北區道育班生服營學員心得(下)
◎ 基隆區、宜蘭區、台北區道育班提供
(接上期)
※鄭辰暘
會來到這裡,完全是個意外,純粹是因為同學的關係而來參加的,不過收穫卻著實令我驚訝不已。
在這裡,我認識了許多新朋友,不論同組,亦或是不同組的,不管是輔導或是其他幫忙的學長,一張張的笑臉、一個個的助力,都深印腦海。同組的隊員中,龍翔的默契、映渝的開朗活潑、承恩的博學、健富的溫柔,總是默默完成事情,帶給我深深的感觸。一開始以為會怕生的自己,在同組夥伴的鼓勵下,變得勇於發言、敢做事,可能我們不是最厲害的小組,卻是感情最為融洽的一組。
生命洗禮 新道親法會有感
◎ 孫瑞華
緣起
結識引師陳姐於職場中,為後學接引求道的貴人。
民國86年(1997),父親往生,幸得善知識的協助,及父親的接引,開始了素食及誦讀經藏,諸多的助緣和合,開始與佛結緣;日後漸漸地適應了菜根香的滋味,也進入了浩瀚佛學的領域,當年蒙師父慈悲接引,傳授五戒,正式皈依成為一個佛弟子。
求道
於今年(2017)農曆閏6月15日,萬緣俱足下,當日在點傳師及多位前賢與學長們的引領,踏出了求道的第一步。
Level up 柬埔寨了愿行
◎ 陳致鈞
後學陳致鈞,今年18歲。非常感謝 天恩師德、陳樹旺點傳師慈悲栽培,讓後學有機會能來柬埔寨天金道院學習。
後學會來柬埔寨的因緣,是今年和蕭銘靚學長去參加天惠佛堂考生叩求活動,跟他一起立下了到柬埔寨學習的愿。我們地方班的陳益琳講師,每年七、八月都會到柬埔寨幫辦9天,後學的母親曾一起去過,所以後學也想去那裡看看、去那裡學習,當初就只是很單純這樣想而已。
2017 泰國沙坤孝親感恩生活營
◎ 洪易成 鄭喬姿 林芷祈 李亞珊
你問,沙坤到底有什麼?若說風景名勝、小島風情、都會繁華,在這尋不著。但見一尊彌勒,笑吟吟地佇立,彷彿正歡迎著我們這群徒兒的到來。瑞周天惠單位的學長們帶著微笑和法喜的心,馬不停蹄地準備營隊戲劇、活動、伙食等,盡心參與,只盼能讓營隊更加圓滿。
營隊的第一天,旭日甫東昇,即起床準備辦道。每個人都戰戰兢兢地恪守崗位,從接待、引導、分組到辦道,每個環節都不容馬虎。悶熱的天氣,考驗著眾人了愿的誠心,但看到學員們各個天真的笑靨,求道時虔誠地禮拜,心裡就充滿了無限的踏實和滿足。
2017 瑞周全真印尼道親台灣訪道記
◎ 印尼雅加達全真道院提供
※葉平福
感謝 天恩師德,陳德陽前人大德、陳新興領導點傳師、許振宗點傳師慈悲,讓後學學習帶領一團25眾印尼道親到台灣參訪,他們分別來自雅加達(14人)及山口洋(11人);此行堅定大家對道的信心,同時與台灣前賢互動聯誼,增進道親間感情交流。
袁前人說故事 米糧店的管帳員
在崇明島大樁鎮有戶陳姓人家,夫妻倆育有二子,先生在一位沈姓老闆的米糧店當管帳員,待遇還算不錯,妻子則在鎮上開了家雜貨舖,家境算是小康。
陳某有位同事姓張,忽然得了重疾,導致昏迷;醫師診治之後,告知其家人張先生此病藥石罔效。陳某聞訊,料知張姓同事必將不久於人世,竟在帳簿記上張先生支出二千元,並將錢挪為己用。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道德經白話淺釋 道奧章第六十二
◎陳德陽前人講述 陳樹旺點傳師整理
道奧章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道貫古今,天地萬物皆由道而生,《太上清靜經》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萬物由道而生,由道而育,由道而成,是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尤其是人,在言行方面,只要得「道」的一端,就可以使人心悅誠服與尊敬,更不必說是得「道」的全體了。而拿世上的名位和榮耀與它相比,其他都是藐小不足道的,因為「道」是萬物之主,「道」也是宇宙間最尊貴的。本章大意完全是讚美「道」的。
道德經白話淺釋 為下章第六十一
◎陳德陽前人講述 陳樹旺點傳師整理
為下章第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本章是繼前一章而來的。前一章「治大國」講的是治理國內的事務;而這一章講的是大國與小國之間的國際問題。老子之時,正值春秋列國爭戰之世,大國、小國各自為政;大國想擴大版圖而侵略小國,小國為了保衛疆土而諂事大國,皆是包藏禍心,非相安之道也。
老子此章闡明柔弱處下的道理,乃救時之論。小國想圖自存須以謙下,大國想統一天下亦當謙下;如大海窪下而百川無不匯歸,否則不度德、不量力,要想稱強,則小國必亡,大國亦不能久存。
但老子所深戒的,還是著重在大國。因小國素弱,不患不能謙下;而最難處下的還是大國。大國往往恃強凌弱,怯大侮小,積忿所至,小國聯盟抵抗;結果,一強不敵眾弱,一大不敵眾小,仍必歸於滅亡。所以老子在章首便說:「大國者下流」,於章末又說:「大者宜為下」,此中是頗有深意的。
道德經白話淺釋 治大國章第六十
◎陳德陽前人講述 陳樹旺點傳師整理
治大國章第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民。非其神不傷民,聖人亦不傷民。夫惟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以烹小鮮來譬喻治大國。烹小鮮不可輕易翻動,治大國亦不可多事更張;不可多事更張,即一德於道化之自然,而於「無為而治」。如此則天地鬼神、人民萬物,各得其所,各不相傷,而德交歸焉。神之氣與聖之德,殊途而同歸於天地,大道為性命之根基,神氣施陰陽之造化,性命未有不交圓者。
老子以治國之道教人修身之理,治國修身其事雖異,其道實同。能知治國之道,即可知修身之道。恰得其宜,動靜合時,自然原樸不失;不偏不倚,以道臨蒞天下,陰陽合而邪氣散。陰陽相得,理氣感通,神氣充塞於天地之間,則天下國家,未有不治者也。
道德經白話淺釋 長生章第五十九
◎陳德陽前人講述 陳樹旺點傳師整理
長生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本章的意旨,全在一「嗇」字;無論持身治世,都非有此種蓄養不可。蓄養雖富,卻不濫用;如此,不用則已,一旦用起來,無不勝任愉快。無奈世人不明此理,一味賊賊其身心、耗費其精神,故以言持身,則行有不及;以言治世,則力有不足,此為道家的大忌。上天之「道」,修身治心之母,可以長久,惟守著不變之道體行事,根要深、蒂要固,尋根把本,方能至性靈明,超脫塵緣,不生不滅矣。
袁前人說故事 黃口小雀
《孔子家語》六本第7中有這麼一則故事:有一天,孔子看見用網捕鳥的人,捕到的都是些雛鳥。孔子覺得很奇怪,就問他說:「為什麼你捕到的都是雛鳥,而大的雀兒一隻都沒有呢?」
捕鳥的人說:「大的雀兒容易驚覺,所以很難捕捉到,而雛鳥貪求食物,比較容易捕獲。如果雛鳥跟在大雀的後面,就捕捉不到了;而若是大雀跟在雛鳥的後面,也不容易捕獲。」
袁前人說故事 魯男子之功
《大學》釋誠意:「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就是說君子慎獨,必從「誠意」開始;有誠意之君子,必慎其獨也。《孔子家語》中曾提到魯男子的故事(註1)。
魯國有一男子,獨自居住一室。而隔壁的寡婦,也獨居一室。一天夜晚,暴風雨來襲,寡婦的屋子毀壞了,婦人便跑到魯男子房前,請求借住;魯男子卻關起房門不收留她。
婦人從窗戶對魯男子說:「您為何如此地不仁厚,不讓我進來呢?」魯男子說:「我曾經聽說,單身的男女沒到六十歲,不能住在一起。現在妳年輕,我也年輕,因此不可讓妳進來。」
袁前人說故事 留取丹心照汗青
《道德經》第18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文天祥,生於宋理宗端平3年。其父文名儀,人稱革齋先生,文天祥的學識基礎泰半得自父親的教誨。革齋先生不僅教兒子讀書,也教兒子下象棋;文天祥因此頗諳險棋制勝之理,養成鍥而不捨的精神。在文家的家教中,更培養了忠孝節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