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5日 星期日

一貫道全球傳播及其影響 國際學術研討會心得(下)


◎ 基礎忠恕道務中心提供

(接上期)

※呂品潔


感謝 天恩師德,讓後學有機會到神威道場參與一貫道國際學術研討會。驚豔的是,在台灣度人求道和成全的工作看似平常,但轉換成不同的國度時,因應當地信仰、文化,闡述和方式會有所不一樣。這些不同的差異性,藉由學術轉換與道做自然的連結,成為道與學術對話之美。

除此之外,道場近幾年來推動口述歷史,以及學院陸續成立,如天皇學院及崇德學院等,透過這場研討會,讓後學感受到一貫道學術研究努力之成果結晶,從七種不同的議題場次,無論對道的了解是深或淺,都能展現學術的風範,透過不同的學科背景,精彩地激發發表者與評論者之間的理解與想像,真是精采!

聆聽神威的學術饗宴

※呂建成


▲  各道場成立一貫道學院,帶動學術研討風氣。
感謝 天恩師德,讓後學有機會在高雄一貫道學術殿堂──神威道場的大禮堂,聆聽關於一貫道學術研究之對話。此外,大德林再錦前人慈悲安排天台聖宮國樂團演奏,令人聽得為之驚豔,也意猶未盡。

這兩天,分七種不同類型議題。後學歸納四個重點:

  1. 一貫道於1930年代,知識分子或管理階層的人才是什麼信念或因緣,能對道如此投入?並且面對當時政府考驗,仍能屹立不搖,扮演傳道的角色?
  2. 一貫道教義,面對當代知識分子之挑戰,一貫道透過考證或研究而被接受。例如:林萬傳講師透過歷代組師經意脈絡,與不同時代發展學派,像是全真教到先天教之三教合一、 無生老及禪宗比較;考證目的在釐清多年來道統被各教派質疑,整理讓大眾或知識分子所接受,同時增進道親信心。後學認為,一貫道出現,並非一人就能成,祖師只是延續心法的代表人物,過程中,如孔子與弟子,或佛陀與弟子參悟集合,因此需整合合適一貫道的理路。
  3. 一貫道道義強調「道」不是「教」,無論是華人或異國文化接受之程度也各異,外國人比較接受「道」,而不是「教」。與談中,談到中國一帶一路一道,挺有趣。
  4. 最後,學術開荒是研究一貫道議題研究者共同所期待,但學術只是以科學方式傳達,研究不同議題的工具,修辦道才是主要,須清楚主客關係。


※邱柏瑞


兩日的課程,除聆聽海內外學者對一貫道全球傳播的影響分析外,也見識到一貫道前賢大德們願意無私護持修辦道的動員能力,不管在財務支援、場地佈置、環境清潔、人員引導、茶水供應及膳食的供給,每件工作均能有條不紊地完成,使活動能夠圓滿成功,後學再次為這群在背後默默付出的菩薩們獻上最真誠的感恩。

後學為初求道的道親,本次課程除了讓後學更了解一貫道外,也讓後學看到道親們願意跋山涉水來聆聽講座,且兩日以來鮮少有人中途離席,這種好學不倦的精神,令後學非常敬佩。

目前台灣的社會,似乎還未有社會團體能像一貫道道親一樣,願意常常回到道場接近善知識,後學覺得這就是「道」的寶貴,也為目前動蕩不安的時代,多了一股淨化人心的推力。

感謝 天恩師德,讓後學有這個機會能夠參加,若下次還有機會,後學也願意盡自己能力護持類似活動。

▲  學術研討會假神威天台山場地舉辦。

※龔湘筑


後學很榮幸能有機會參加這次「2017一貫道世界總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整整兩天的時間,讓我們這群小後學們沐浴在學術洗禮中,增廣見聞,並學習用不同角度來看我們的「一貫道」。後學是第二次參加天皇學院所舉辦的學術研討會,去年參加時,後學就深深地感受到主辦單位的用心且收穫很多,所以這次也滿心期待地參加。

這次的主題是「一貫道全球傳播及其影響」,兩天下來,有23場論文報告和3場專題演講。很特別的是,這次有超過一半以上都是外籍學者,更有好幾位是西方人呢!而且也有幾位能用流利的中文報告他們的論文,和侃侃而談地演講,實在是令人讚嘆!

某位學者說到,一貫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宗教,能夠包容和接納其它的宗教,又能輕易地融入不同國家、地區的信仰民情。 天恩師德!所以,一貫道在短短不到百年間,從原本來自中國,後因政治因素轉至由台灣發展,到推展至全世界已經超過八十幾個國家了!

特別還有來自我們基礎忠恕的劉怡君講師,同時也是天皇學院的講師,提到「學術開荒」,透過這些學者的研究和一切有關道場的歷史資料蒐整,將所有的相關資料建構成為後進的學習教材及資料庫,同時利於道場日後發展,在資訊化、全球化的時代,更能幫助一貫道完成普度收圓的時代使命。

看到有那麼多的學者,如此對一貫道所做的研究,不論是古今的經典、文獻、書籍及文物的研究,或是在各個國家地區深入地田野調查和訪談,都在各個角度上有不同的切入點和見解,這是聽那麼多場論文發表中,很有意思的地方。因為以往我們在道場中,所學都是以一個「居內人(insider)」的角度來看待修道這件事,但在學術上的研討,是需要跳出來以「居外人(outsider)」的角度來看,即便其中也有好幾位原本就是道親,甚至是因為自己本身是道親而才來研究一貫道的學者,也是一樣用開放的觀點,包容所有角度的論述和研討,對後學來說,真的是很特別的體驗和學習。

一貫道世界總會理事長李玉柱副前人還特別讚美了來自我們基礎忠恕的鍾雲鶯講師對這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貢獻,鍾講師以長年來在國際間的人脈和學術上的經驗,才能邀請到那麼多國際上對一貫道有研究的學者,我們也才能見識到,原來在國際上有那麼多人對一貫道在進行研究,讓所有與會人士都增進了視野,這也讓我們感到以鍾講師為榮。

最後,感謝陳昭湘點傳師及游寶達點傳師的帶領,以及神威道場所有服務人員的用心招待,讓我們經歷了兩天豐富又特別的學習之旅。

▲  莊嚴輝煌的佛堂,使人心生誠敬。

※呂佳㯣


這次有幸全程參與在神威天台山舉辦的「2017一貫道世界總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方知「道傳萬國九州」的具體盛況是什麼樣子的,以及一貫道在全球日新月異的變遷下,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滿滿的收穫,千言萬語道不盡,只好取其中學習片段與諸位前賢共同分享。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主任Prof. Kenneth Dean「當代華人教派之現代化與其挑戰」的生動演說中,讓人彷彿身歷其境,跟著走了一趟新加坡;看到了華人豐富的文化底蘊與不忘本的精神(如何在異地共生共存,又保有各自的語言與習俗);看到了在地狹人稠的地方,不同神祇以「聯合廟」的形式共同進駐新空間;看到了因政治因素尚未合法化的一貫道,如何在當地低調而堅定地創建新道院,讓後學想起老子所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道德經‧水德章第78》最後,Prof. Kenneth Dean描述自己以一位西方人的身分,在不知「道」的情況下之求「道」因緣,提到填資料(填表掛號)的快速與電腦化,上課(道義開釋)、拜拜(求道),又上課(講述三寶),最後加入一貫道……,妙語如珠,滿場笑聲與掌聲。

從元智大學鍾雲鶯教授訪談青島李崇一老點傳師的過程、政治大學林敬智教授所述「道脈綿延跨九州:道難、家難與國難下的安東道場」,及陳幼慧教授發表「白水老人韓雨霖道長與一貫道發一組的傳播研究」,種種前輩們篳路藍縷的開荒事蹟,讓人感受到在時代背景下,前賢所遇的艱困與所展現的堅韌,苦難沒有擊倒前人輩,而是化為成長的養分,一點一滴讓道的種子開花結果,遍布各地,也才造就如今我們小後學有這樣安穩、舒適而方便的修辦環境。在感恩之餘,吾人應當深省,前輩在付出中,沒有犧牲奉獻的想法,有的只是盡本分而已。反觀自己承擔了嗎?承擔了多少?是犧牲還是盡本分?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主任Prof. David Palmer講述專題「當代華人教派研究的現況與前瞻」,回顧了中國大陸後毛時代「氣功熱」的研究、被視為反動會道門的法輪功、在台灣的考察、救世團體系列學術活動、廣東先天道、和中國新興教派極類似的越南高台教,以及道教的全球化。對於中央政權來說,民間教派極可能循黃巾起義模式來對抗中央,因此預防民間團體壯大的防患未然思維一直存在,無論該團體是否真的準備要和中央對抗,都抱著「寧可錯殺一百,不可放過一人」的態度來壓制,也因此造成了許多苦難與犧牲。

演變至今,各種新興宗教或時代環境下產生的宗教創新波浪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且一直不斷在進行中,全世界面臨的危機是──沒有世界性的思維,多數宗教框架在自己的地域或宗教中,具有絕對的排他性,所以沒有全球性的解決方案。然而世界融合走向一體性是趨勢,過程中有許多極端的排他主義(‟I’m First!”的國家思維),界線不斷建立、衝突不斷擴大,各種爭端一觸即發;一貫道能讓大家學習怎麼樣在保有自己文化的情況下,又能友善接納包容其他思維,可以帶給整個世界新的思維模式,讓世界慢慢以溫和、沒有傷害的方式融和,走向大同。

在「一貫道清口茹素思維之世界觀」專題中,外交圈素有「菩薩大使」之稱的外交部歐洲司前司長邱仲仁大使引述仙佛聖賢所言,分別從慈悲、健康、環保等層面來講述清口茹素的意義,告訴大眾:「吃素是走在時代尖端的思維,千經萬典都告訴我們,快清口茹素!而我們知道要做到,更要讓大家知道!」邱大使提到自己清口遇到很多考驗,有一次在外交國宴上,他國元首要請他吃肉,不接受就是不給面子,當時全場盯著他……。試想如果換作自己,當下要怎麼面對呢?還能堅持嗎?大使仍然堅持茹素,不改其初衷。當邱大使問道:「在場有哪位前賢比後學應酬更多的?」當下後學極為震撼,以前怎麼會認為自己工作無法不喝酒,而拖拖拉拉這麼多年才清口呢?清口後,考驗真的多了很多,但應酬喝酒這件事默默被上天慈悲撥轉掉了,後學沒有因此失去工作,但也相對地多出一些「不影響生活與生存」的考驗,自己無以回報 天恩師德,惟有謹記點傳師慈悲常常提到的「困難有時有陣、修道久久長長」,工作與修辦道相輔相成,堅定道心,認真修辦了愿。只要我們有十分誠心,不求上天也應。

此次研討會,聆聽國內外學者專家相繼投入一貫道的研究,尤其西方學者以非華人的身分,深入研究華人文化、儒釋道思想,進而認同道的理念,並且求道,更讓後學深切了解上天的慈悲,以及仙佛如何來廣度無數眾生、普收有緣種子;道的現代化、全球化勢在必行。此刻,後學腦海裡浮現了不畏艱苦在各地開荒的前賢們,想起上天賦予每一個人的使命,是那樣地神聖。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吾人實應「顧諟天之明命」並「克明峻德」《大學》,時時覺察自己的能力,能財施、能法施、能無畏施,就盡力去做,為這世間貢獻一份力量,共同化娑婆世界為蓮花邦!

(全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