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接上期)
4.五寸之矩,盡天下之方也。《荀子‧不苟篇》
矩即角尺。五寸的角尺,垂直成九十度,可以測量東西的角度;這把尺若垂直且角有正,則天下間無論通達到美國或南極,都是九十度不會變,可以精準地測量;就好比我們身上也有一把尺,所以內心正己而不求於人,心是方寸之地,心有正,則無論在多麼遙遠的地方都是一樣的角度。有「五寸之矩」,即有規矩,如同孔子所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政篇》,孔子到了七十歲時,不論心裡想做什麼事,都不會犯規或超越規矩;我們一般都會想說:一支這麼小的尺,哪有辦法去量遍天下間的角度是什麼狀況?所以荀子要我們了解:修身就能齊家,齊家就能治國,治國就能平天下;只要行得正,則不論到哪裡都能正。如大家講道理時說到「正己」,即能用荀子這句「五寸之矩,盡天下之方也」來引證。心正,看什麼東西都是正的。
5.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道德經‧無難章第63》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要做困難的事情,心理的阻礙是最困難的,人的無明、愚癡、貪嗔癡,要改變很不簡單,後學常說:「人的習性著骨,銅刀削不落」,連刀都無法去除,很難去改變;但是能不能改變?其實修道就能夠改,我們修道四、五十年的工夫,削著削著,多少都有改變一些,人的氣質、風度,都有在改變;若不是因為有在道場,我們今天的修為就不是這樣,一點一滴地削,這就是「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最大的事是什麼?是為國為民?或是辦道務?「人間最大為生死」,要如何處理生死的事情?修道是一步一步地修,之前提到要改過、要內省不疚;人往往無法一下子就全部改過,雖說做事要乾脆,要改變就要一次就改變過來,不要拖泥帶水,但是人六萬多年來的習性、業力,是牽纏不清的,有人會說:「怎麼遇到這個人,都無法跟他說得通!」這就是習性;在社會的環境裡是無法改變的,只有修道才能改變得了;唯識學有說:要改變習性,唯有修道,其它沒什麼方法。這是如來佛祖說的。
人要改正、要精進,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今天一定要與明天不一樣,若今天與明天一樣,就沒精進了,又如何能報答得了 天恩師德?若五、六十年來,個性都一樣,這樣就不是修道了。所以說,萬事要由自身做起,這是修身成己的一個工夫。
《中庸》第十五章(二):
《詩》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
第二節 以詩云引喻,學道之行於其家者以明之也。夫人能修身齊家者,使妻子無不合,則能宜其家人,使兄弟無不翕,則能宜兄宜弟矣。
一個修道人,要從家庭修起,家庭是修道的一個大道場,是修道的重心。「以詩云引喻,學道之行於其家者以明之也」,一個修道人有沒有真正在修道、修行程度到哪裡,可由他的家庭來作證明;尤其是家裡只有一人在修道,其每個家人(長輩、先生、子女、孫輩……)都是裁判,在為我們計算分數;家也好像個考場,家人都是主考官,隨時都會出難題要我們解決,再評分看看我們的道行如何,此道理可以「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大學》作印證。
「夫人能修身齊家者,使妻子無不合,則能宜其家人」,人若能修身成己,齊家成人,人的境界能提升,則家庭和合,與妻子一定都很和樂,家庭美滿和諧,大家都能滿面歡喜,享天倫之樂。「使兄弟無不翕,則能宜兄宜弟矣」,「翕」即和的意思;大宗族兄弟都能和樂相處,例如:古時張公藝九世同居,很不簡單,九世的人同住在一起,如同百忍圖(壽張縣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齊、隋、唐皆表彰,秘訣在於「忍」);修道也相同,要有忍辱的工夫,這是我們所要講的主題。
讀懂經句
❶鼓:鼓者彈也。奏也。
敲鐘、擊鐘、彈琴、演奏,在古文中都可以「鼓」字表達。敲鐘擂鼓。
❷鼓瑟琴:和也。是處妻子能盡其道也。
瑟、琴是樂器,二種樂器合奏,其樂音能令人感受到很溫順、平和;意指能依道理與妻子、兒女相處。
❸翕:翕者合也,音ㄒㄧˋ(喜四急)。
❹和樂且耽:耽者和樂、快樂也;家庭能夠和睦、快樂。是處兄弟能盡其道也,與兄弟相處時也都依道理而行。
❺宜爾室家:室者夫婦之居室;家者一門之內。此謂能使你之家庭和順也。
❻樂爾妻帑:能使你之妻子、兒孫美滿、幸福、快樂。帑,音ㄋㄨˊ。這句道理即是家庭和好,享盡天倫之樂。
依經演繹
1.夫待妻如朋友,妻事夫如賓客;丈夫修身,妻子立命,自然夫婦有別也。為什麼說別字是何人言,那伏羲治人後修身煉性。女媧氏到後來煉石補天。《綱常倫理從德合編》
此處後學引用《綱常倫理從德合編》之中的道理來引證。
《綱常倫理從德合編》這本書,古早老一輩的常常讀,此書用字不深奧,但意義聽了令人感受很深,使人修道後,氣質有很大的轉變,尤其年輕的乾道道親都將頭髮剪得短短的,而坤道像賴心點傳師等人,那時才才一、二十歲,也將長髮綁起來,看起來非常端莊整齊,其道心之堅定,受到這本書所談到道的綱常倫理的影響很大。
「夫待妻如朋友」,先生對待太太如同朋友般,發乎情,止乎禮,分得很清楚。後學小時候的生活是相當的快樂,後學還是孩童時,看到那些人一般都是鄉野之士,種田的人講話很粗,一開口就是三字經亂說;可是修道之後完全不一樣,都變得規規矩矩,後學也是受到這樣的感動才修道的,因為發現到那些人完全不一樣了,後學自小就看著對方的行為,本來是怎樣的人也都很了解,沒想到修道之後,整個風氣都改變了,好像另一個世界一樣,讓後學很驚訝,在老一輩身上都可以感受到道氣的展現;原本常吵鬧不休的夫婦,也漸漸變得很客氣,講話的方式也完全不一樣了,尤其是在我們的鄉村;道是從鄉村開始傳,台北是稍微晚期一點才開始傳道,當時的感受真的很深刻。
「妻事夫如賓客」,以前太太將飯菜煮好放在桌上,就去做其他的事,先生吃不吃是他自己的事;修道後就不一樣了,太太煮好後,還每次都為先生盛飯。後學孩童時,看到這樣的轉變,還會很驚訝地想:「這是真的?還是假的啊?」之後繼續觀察,還真的是這樣,每次都是同樣的行為,並不是一次、兩次而已,這都是道的影響。
「丈夫修身,妻子立命,自然夫婦有別也」,《孟子‧盡心篇》:「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先生修身,太太立命,所以整個風氣、整個命運都改變了,過著很快樂的日子。「夫婦有別」是五倫之一。
這段《綱常倫理從德合編》的道理,後面三句的斷句方式是三個字、三個字、四個字。
「為什麼說別字是何人言,那伏羲治人後修身煉性」,談到這個「別」字,究竟是何人所說的?古人說「少年夫妻老來伴」,老了各人都要去修道。伏羲治人之後,就是在世間流傳下去,告訴人們開始要修身煉性。這是談到乾道,接下來是談到坤道。
「女媧氏到後來煉石補天」,女媧娘娘這一位坤道實在很不簡單,要了解女媧媧娘娘,需從《淮南子》這本書講起,這本書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幕僚所成書的,其中都談到神話,不容易看得懂。而要了解煉石補天就要看《紅樓夢》(另有稱之為:《石頭記》、《風月寶鑑》、《情僧錄》等),此書為清朝曹雪芹所寫,其中頭幾句就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這是在談道理,而不僅是講小說而已。裡面的主角人物賈寶玉,「賈」是假的意思,假的寶玉,寶玉都是假的,沒有真的;女媧娘娘煉石補天,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頑石,要補天只須三萬六千五百塊,多出一塊,賈寶玉就是這塊石頭所轉世的。這塊頑石被放在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中,大荒山即荒唐的意思,無稽崖喻沒有根據的;青埂峰喻這世間有情,有情根之意。這塊頑石獨自怨嘆:「與我同時煉石補天的那三萬六千五百塊頑石都靈性具足,煉成回去了,只有我還回不了。」
有一日,茫茫大師及渺渺真人坐在那頑石邊談論著:「做仙有多麼地快樂,人間又是多麼地美好……」這些仙、凡的描述,讓這頑石心動了,竟說起話來:「這是真的嗎?天上有這麼地好?人間也這麼好啊?」於是請二位大師帶它到凡間去。大師告訴它說:「凡間榮華富貴都瞬間即逝,萬境皆空!世間都是很短暫的,有如過眼雲煙!」但這頑石堅持要去看看:「大師啊,您剛剛說得那麼好,您就帶我去吧!」大師應了頑石的要求,於是將它變成一塊能通靈的寶玉,就下凡了。其在世所經歷的過程,就是《紅樓夢》書上所寫的故事;它到了世間之後如何呢?是怨嘆還是歡喜?它很怨嘆世間的悲歡離合、世態炎涼,因此將所有的故事都記載在石頭上。經過不知幾劫之後,一位空空道人經過,看到這石頭上的文章,讀一讀覺得不錯,將故事取名為「情僧錄」,送給曹雪芹作書,請他將故事流傳下去,這實在是很荒唐的一個故事。
後學感受到書中一首詩寫得真好:「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是林黛玉葬花的〈葬花辭〉,感受到世間都是苦啊!書裡道盡世態炎涼,其中人情冷暖、悲歡離合,都寫在這本書中。大家想想看,這部《紅樓夢》的主角是誰?就是我們啊!我們想一想書中的每個主角,我們是不是都像是其中的主角一樣地悲歡離合?書中勸人都要「歸根」,不要再來這個世界,就像那頑石被埋沒在青埂峰下而自哀自嘆,它當初也不知世間有多苦,來了之後才知道那麼苦,所以它也不想再來;但這通靈寶玉是否有回去?「花落人亡兩不知」,來了想回去也沒那麼簡單,沒修道,不是那麼容易可以回去的;我們人也是一樣,要修道才能回去。
(續下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