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

新青年佛堂的寶寶手冊 設立佛堂心路歷程

新青年佛堂的寶寶手冊
設立佛堂心路歷程

◎沈建宏


生於佛堂  極力掙脫束縛

生在傳承三代的修道家庭,後學是個在佛堂長大的孩子。家中有家庭佛堂、學習道理到公共佛堂,但在修道這條路上,雖深知大道之好,卻不懂堂珍貴。比起修道帶來的解脫,佛堂有時帶著一些壓力與束縛,從小在佛堂奔跑會被勸阻、早晚獻香必須打斷遊玩的興致、經過佛堂必須衣著端正……,佛規禮節的繁複記憶,都讓佛堂變成一條隱形的繩索束縛著自己,潛意識藏著一絲抗拒。但在發愿設立佛堂的過程,讓後學開始對於佛堂有完全不同的體驗。

因愛而生的佛堂

直到去年,後學年逾不惑,家母也年紀漸長。住家原位於公寓二樓,擔心母親年紀漸長,樓梯對於膝蓋的負面影響日益增加,所以就在家附近買了一間步行可達的電梯房,讓家母能以最沒有壓力的狀態、花2到3年逐步轉換生活空間。為了讓家母願意搬過來與後學同住,後學深知家母最擔心佛堂未來的交棒問題,所以心生一計!想到用「搬移佛堂」做為誘因,佛堂先搬過來,母親自然願意搬過來同住。

但母親建議後學以「新設」取代「遷堂」的思考,打造一個屬於後學的佛堂。剛開始後學多有遲疑,原本一個佛堂,變兩個!原本的繩索不就從一條變成兩條了嗎?但剛好因為要設計新宅,後學開始參考設計網站或參觀朋友住家,看到很多豪華或獨特的居家風格,但後學既不家財萬貫,也沒有獨到的設計思維,要如何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居家設計?

當時心中突然出現一個念頭,如果家中沒有佛堂,就只是世界上很多漂亮的家居設計「之一」,與他人有何差別?但如果後學有一間佛堂,就有如人有元神、國有元首,家有佛堂,這個新家才更有意義。此時後學逐漸理解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祭義》原本只為了侍奉母親購置房產,只是最基礎的「能養」,遑論中孝、大孝。但如果能禮敬上天,內修養心性,外代天宣化,才是至孝。

至此,後學開始改變思考方式,從打造「尊親佛堂」,改變為打造「自我修持、度己成人的先天佛堂」,讓後學啟動將近一整年「佛堂學習之旅」。

▲  家母供奉的佛堂於民國77年設立,莊嚴肅穆。

新時代修行宅
一坪只賣一顆發心

後學早期拜訪長輩的家庭佛堂,大多設於公寓加蓋頂樓或者透天厝的格局,擁有整層空間或單獨一室,以中式佛具擺飾,莊嚴肅穆、組件多元,但傳統佛堂要在現今居家格局落實,相當困難且建置費用不斐。在通貨膨脹與房價高漲的現實下,年輕人買房都大不易,就算買得起房,狹小空間之下,又怎麼可能多空出一個房間的空間來安置佛堂?

而部分重視居家設計和生活品質的道親,若要設立佛堂,又如何將中式風格的佛堂與現代居家設計風格相融合?一般來說,道親開設佛堂都會遇到家中的意見多有分歧,要如何幫助想開設佛堂的道親們找到聖凡平衡點?

後學開始思考一般道親設立佛堂通常會遇到的幾個問題:空間、時間、金錢、家人阻力。盼以自宅作為試驗場,希望在有限的空間、適當的預算,並符合整體設計風格下,打造一個「修行宅」,用一個靈活的小空間,在不改變一貫道佛規禮節的大原則下,讓聖凡兼修的理念,落實於家中的環境。

▲  佛堂初始設計圖。

山不在高  有仙則靈 
佛堂不在大  有道則行

後學在一開始思考住家格局的時候,剛好看了《事事本無礙》這本書,裡面分享許多修持智慧,其中講到一個觀念:「人在生命中不斷劃線,分高低、貴賤、你我,但卻對一切界線模糊不清,把肉體以外的車子房子劃入自己的一部分,為其苦樂不已。卻把心靈當中很多的情緒藏到潛意識當中,投射到外界變成情緒。」書中建議人們每天都應該花十幾分鐘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擦去界線,也就是去除分別,才是真修。而這個自我修煉的最佳場域,不就是佛堂嗎?

受到啟發後,深覺過去學習道理,雖然認同心靈的佛堂寶貴,卻將實體佛堂當作虛幻而不重要,仍是在心靈和實體佛堂間劃界線、在佛與我之間劃界線,仍是分別。實體佛堂是給仙佛住的嗎?然而 明明上帝本就無形無相,彌勒祖師、南海古佛四處度化眾生,何須拘泥於小小陋室?佛堂不供佛,佛堂是給後學的本性學佛;若是本性所住,佛堂哪有大小之別?又有何拘泥約束?如《六祖壇經》所述:「一念修行,自身等佛」,佛堂又豈是仙佛所住?而應是自性所住。《心經》所述:「無眼耳鼻舌身意」,當我們設計居家,要有廚房、餐廳供餐給嘴巴吃、要有客廳擺電視給眼睛看、要有浴室給皮膚清潔。本性為肉身之主,我們為員工蓋了宿舍,卻一坪都不給「本性」這個老闆住嗎?

心靈自性的五星級飯店

另一個角度,很多人在設立佛堂時,都會將佛堂的責任視為是另一種壓力,現代人都有許多的角色和責任需要扮演,除了工作、家庭,難道還需要增加一個「壇主」的責任嗎?又該如何與家人溝通這種承擔呢?

後學開始學習不同的思考,在一次與家人出外的旅行當中,後學開始體悟《事事本無礙》書中所提及,人如何去體悟當下:「人大多誤解永恆的概念,永恆並不是指很長的時間,因為有長短就不是永恆。人在大自然當中,看到夕陽西下的美景或波光粼粼的湖面,那一剎那忘記我在哪、忘掉時間,甚至忘掉我的那一剎那,即是永恆的當下。」人為何喜歡大自然?即是因為走進山林當中,會遠離塵囂的空間,能夠脫離時間的壓迫,享受心靈歸零的剎那。

因為只要在塵世之間,人們的心總在24小時運轉,上班煩工作、下班煩家庭,連夜晚睡覺都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心靈沒有度假的時間,只有在大自然中的「剎那」可以釋放一切壓力;而佛堂不正是帶我們回歸那個心靈平靜「剎那」的五星級飯店嗎?

在叩首當下回歸「不思善、不思惡、不思時空」的原點,讓心靈獲得真正SPA,日燒香從原點出發,夜燒香洗淨心塵再回到原點;現代人很多都失眠、憂鬱,即是如同慧可拜見達摩之時,日夜念念輪環無法解脫。天下之大,良禽擇木而棲;心念日夜輪迴,沒有佛堂,良心又將何棲?本心如何歸零?

退縮、侘寂、內照、無我的佛堂新思維

當後學思考新時代佛堂時,開始依照於忠恕學院所學「佛堂擺設意義」構思,保留母燈、兩儀燈、香爐等必要佛具,具有實質一貫道佛堂意涵,同時也與侘寂美學(註)設計大師張一鵬,開始共同以不同思維規劃出完全不同的佛堂空間。例如:一般的佛桌與兩側櫃體大多突出於牆面,而後學曾往中國大陸瞻仰四川樂山大佛,古代石窟佛雕之佛像大多使用「陰刻工法」讓佛像退縮於山壁之內,如同老子《道德經․不盈章》所言:「挫其銳」、《道德經․抱一章》:「窪則盈,少則多」,道的本體不在外放,而在自挫其尖銳突出的部分,凹陷、低下才能容,少才是多,所以整個佛堂的位置有如一個山洞退縮。

牆面上以圓滿的圓,取代過去光明燈的設計,以圓作為伏羲一劃開天之始,象徵一貫道道統傳承源頭,重點是這個圓的光線由鐵圈向壁面「內照」,而不向外照,有如《道德經》所言:「和其光」。光芒向外總刺眼,向內照亮本性光明。後學過去有時學習講課,總將道理向外講述,卻未於自身落實,錯以為講道是講給別人聽,殊不知當一念輪迴,自身即是眾生。度化眾生要先度化自己,故後學以此提醒自己,修行的第一步並不是要求別人與己同或與人講道而自身不行;修行應該是「內修其道」為先,自然「外溢為德」。

母燈自然不可省去,但隱去燈座,讓母燈居於圓圈正中,象徵明師一指,也是整個佛堂的中心點。佛桌保留上下兩桌符合一貫禮儀,但融入日式侘寂原木色層板的靜謐;室內設計的侘寂風本源自於佛家無常的思維,帶著不完美、簡單、經濟、低調的意涵。佛堂的組成低調而簡樸,家人贈與的母燈、600元的花器變身八卦爐、茶葉罐變身檀香罐、蠟燭組成的兩儀燈、瓶身花樣不對稱的花器;在整體佛堂擺設當中,佛具與佛桌均無雕花,自我提醒佛堂不奢華,也不完美,因為本性是粗樸儉實的粗陶。

最後只用了傳統佛堂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預算打造新佛堂。基督教所言「什一奉獻」,是每個人將收入的十分之一貢獻給上天;一個新家的設計,不到整體裝潢費用十分之一的預算、一坪多的空間用於自我本性修持,又怎是壓力?

▲  於新佛堂獻香叩首。

新家因佛堂圓滿
平凡中的不平凡

當佛堂建構完成之後,家人滿心歡喜,但後學心中充滿忐忑,擔心這樣一個顛覆傳統思維的佛堂,可能讓道親前賢們感到突兀或不能理解,未料道親卻送來了滿滿的鼓勵,蒲扇、清香、拜墊、鮮花、善書,一次次地感動後學,完整了這間家庭佛堂,才讓後學了解到小小家庭佛堂,乘載著整個道場的期許與護持。

直到開壇之前,母親與後學製作了一張張精美的邀請函,以「新開佛堂」為名與身旁親友分享;過去後學曾跟他們分享過道理,或曾看到後學改善脾氣毛病的朋友、同事,後學一一邀請他們共襄盛舉,參觀新佛堂之餘,最重要的是當天可以求道;且來後學新家不需攜帶禮品,只需帶100元功德費,並能求得寶貴大道。

之後因為人數過多,只能連續兩天開壇再加辦道,最後在尹順隆點傳師慈悲之下,兩日超過百名道親共襄盛舉,參觀之餘也共同助道辦道,共有23名新求道親獲得寶貴大道;過程圓滿順利,也讓後學深深感到一個平凡的家,因為有了佛堂而不平凡。

▲  感恩尹順隆點傳師慈悲鼓勵成全開壇。

▲  新求道親於客廳聆聽三寶殊勝。

▲  開壇後,尹順隆點傳師與辦事人員、新求道親合影。

齊家同修小天地  成就家的圓心

開壇至今,佛堂圓滿完美,但我們一家人有很多的不完美;後學有時還是會忘了燒香,但母親與妻子會幫後學補上;兒女有時會忘記獻香的佛名,但從10歲到70歲不分年齡搶著燒香,一家人共同享受叩首剎那。

▲  道四代的兒女主動於新佛堂獻香叩首。

佛堂旁的餐桌前,家人共同研究經典、教學相長;燒香時,回歸心靈寧靜與釋放執著。仙佛不只是客人,更是家人;獻給仙佛的鮮花素果,讓我們的新家每天都沉浸在「有『佛』自遠方來」的快樂。佛堂對我們來說,不是責任、不是擺飾,更不是一個空間,而是讓家人凝聚的一個圓心,家庭都因它而圍成一個幸福的圈圈。

感謝 天恩師德,感謝上天送後學最好的暖房禮與各位共享,如若各位有興趣建構一間「修行宅」,歡迎來後學的佛堂坐坐,讓後學與您分享小天地裡的大快樂。

註:「侘(wabi)」指質樸的寧靜之美,「寂(sabi)」暗指時間易逝和萬物無常。侘寂為日本獨特的美學概念,欣賞單純的本質,回歸簡約而自然的設計,營造安靜、餘韻無窮的氛圍。

2 則留言:

  1. 好喜歡前賢的佛堂能夠設計。簡約美學又可表達出道的意義。

    回覆刪除
  2. 您好:
    恭喜您設立簡約而莊嚴的佛堂, 後學的新家也在籌畫設立家庭佛堂, 請問您牆面的圓(含照明),有推薦的廠商嗎? 感恩!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