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的巷子進去。有次,張君的家裡有喜事,後學也去幫忙招待客人。那天賀客盈門,這時後學發現賀客人群中,有位長者,個頭雖然不高,然而頭圓亮光,眼光炯炯有神,風度談吐,磊落從容、儒雅不群;後學的直覺告訴我,八九不離十,這位應是我們一貫道的前賢。於是,後學於整理客人送來的禮物之便,眼光稍微注意一下,這位風采長者的禮物,具名寫著「張培成」。沒錯,果然這位就是後學於十年前即已親耳聽到後學的點傳師提及,就是我們一貫道中的領導前人。
於點心時間,我們大德老前人利用一個空檔,單獨與後學談話,略微問訊。後學就自我介紹一下,大德老前人一直微笑點頭,似乎很開心的樣子,也給後學嘉勉數語,大德老前人說:「人身難得,真道難逢,今日既得且逢,當知修知辦,方不負 天恩師德。」大德老前人慈悲,後學敬聆教誨。
修道修心,後天心復先天心,
復先天心,正好面見老母親。
辦道盡心,外鄉客皆原鄉人,
皆原鄉人,圓成龍華會上人。
復先天心,正好面見老母親。
辦道盡心,外鄉客皆原鄉人,
皆原鄉人,圓成龍華會上人。
捨覺
我們的大德老前人,真是乘願菩薩,倒裝再來。他老人家從聞道伊始,就洞然「是道即進,大行捨覺」之道:這是菩薩道的難行能行,他常常提醒後學大眾,「要捨得捨得,能捨就能得」的道理。這話兒在一般人而言,說得容易做就很難,然而,是他老人家一路修辦以來的座右銘,也是他老人家的經驗之談呀!大德老前人打從求道後,就捨凡情、捨親情,捨家業、捨事業;放下如日中天的事業,離開十里洋場的生活,追隨前賢,東奔西走,披星戴月以度人成全,放下身段,任勞任怨以開荒佈道。
台灣光復後,一貫道前賢從大陸各省各地,陸續來台開荒,由於當局頗有誤傳,及社會不明白,引起官考,時而有之。我們大德老前人,悲天憫人,向上天表明,不計個人安危,自願出面斡旋,但願減輕道場傷害,於是,大德張老前人以其外交長才,秉著大無畏精神,果然後來與當局有個管道。
例一:有位周前人,剛來台不久,在台中被帶走,送到台北警總,就沒有出來。消息在報章登載,我們老前人見報,趕到單位探詢;其後要釋放,可是周前人當時在台北沒有熟人,可資辦交保,老前人知其乃道中人,挺身而出、自願為他擔保,後來周前人就住在永和。
例二:當年寶光道場的官考最嚴重,其陳老前人曾十數度到案。有一次,這位陳老前人又被帶走了,我們大德張老前人得到消息,馬上趕來,陳老前人正在被訊問,見到張老前人到,而點頭問好,不料其身邊工作人員,不客氣就給兩個耳光,其後經張老前人的交涉而安頓之。
我們大德張老前人,為善不欲人知,辦事從來獨來獨往,即使已經80多歲高齡,還是一樣,也因此被其他道場的前人,說我們基礎忠恕的後學(點傳師)太不懂事,讓這麼高齡的老前人,獨自在馬路上「飛來飛去」。我們後學只好敬領教誨了。
養生
話說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雖然年登耄耋,猶然身手矯捷,而健步如飛,可見他老人家有「養生之道」。早年他老人家習練拳腳功夫,尤其後來接觸瑜伽,更是勤練不輟,而能數十年如一日。
至於習練瑜伽的因緣,老前人說:「有一次香港李老前人(李廷崗老前人,慈佑帝君)蒞台,我到機場接人,眼見他老人家步履蹣跚,心力有些闌珊,行動遲緩,我急步趨前接住行李,請安問好:『前人身體怎麼啦?』李老前人喘著說:『身體不行了。』這次李老前人在台灣只住了幾天,臨行時告訴我說:『身體真的不管用了,不知下次還能再來否?』這言下令我心裡非常難過。
之後李老前人大約5年的時間,沒有離開香港,當然也沒有來台。當再度蒞台時,我準時到機場接人,只見李老前人精神抖擻,而且昂首闊步,與5年前判若兩人。我甚欣慰地趨前接行李,請安問好,李老前人說:『很好很好,天天做瑜伽運動。』原來李老前人自從上次返香港後,專心於調養,並且勤練瑜伽,漸漸地將身體調養起來。」
我們大德張老前人說:「從李老前人的實地經驗,使我深信練瑜伽的好處,於是自己從此勤練瑜伽,也鼓勵大家習練。」於是,一時蔚為風尚,幾乎成為一貫道基礎忠恕道場的全民運動。
▲老前人攝於忠恕道院落成時2樓文物展。 |
「養身在動」,而且貴在自強不息,後學親眼目睹,我們大德老前人,即使已經90歲高齡,照樣可以輕鬆做瑜伽的高難度動作,可知老人家的毅力恆心矣。
我們的大德老前人歸空後,安靈於忠恕道院期間,各道場前人率眾祭拜,寶光道場有一位老前人很感嘆地說:「培老對一貫道的貢獻,放眼當今一貫道道場,幾無一人能夠替代矣,嗚呼!」
沒有留言:
不接受新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