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7日 星期一

天崙講堂22週年慶暨雙親節慶祝活動


◎ 張北暢

崑崙山地勢險要,高山峻嶺,雄偉陡峭,不好爬。瑞周天定單位台南天崙講堂是老前人所賜名,意味著崑崙山不好爬,天崙講堂也要不斷向上邁進,廣度有緣;天崙講堂一路走來已經22年了,真不容易!這都要感謝 天恩師德,感謝老前人、袁前人的大恩大德,前人輩們的慈悲,以及林文源點傳師的慈悲喜捨與各位道親的無為付出。

一年一度的週年慶暨雙親節慶祝活動,天崙講堂的人事組、活動組(策劃)、機動組、成全組、禮節組、烹飪組,全體上下都動員起來,準備了很多精彩的活動、節目。當天早上邀請到鄭淑鎂講師蒞臨主講「身心靈的健康」講座,讓大家受益良多。

鄭講師說:WHO(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健康」的定義,分為有形的身體健康和無形的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及道德健康。有形的健康容易掌控,無形的健康卻不易掌控,尤其是對心(識心)的了解,知易行難……。「心」,分為先天心和後天心。先天心指的是清淨、自在、慈悲、智慧;後天心指的是煩惱、習性、情緒、執著、業力、潛意識等。若想要達到身心靈的健康,必須養身、養心、養性(慧)。

一、如何養身?


  1. 食、衣、住、行、育、樂,或是水、空氣、環境、睡眠等,都要均衡發展。
  2. 養成規律的生活起居:飲食有節,令一切煩心少起,減少精、氣、神三寶的無謂消耗。
  3. 愉快心情表現於每一個舉止動作間,最方便的是「多微笑」。西諺亦道:「每天三笑,醫生來不了。」韓國人亦謂:「一笑一少,一怒一老。」
  4. 養成勤勞的習慣:生活能夠習於勤勞,自然不致奢侈驕佚、蕩檢踰閑。佛堂中無畏的布施,正是針對勤勞下的功夫,並包含五大功德:可令自心清淨、可令他心清淨、可令諸天仙佛歡喜、可以種植端正業、在命終之後可以轉升天道享福。

老前人曾講過的「不老歌」就說得很到味:「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飽,常跑跑;多笑笑,莫煩惱;天天忙,永不老。」

二、如何養心?


養心之道,主要就在正心,它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功業成敗。一個進德修業者應當具備下列的胸襟:虔誠的信仰、澹泊的胸襟、堅毅的意志、永恆的熱忱。正是「修道如初,成佛有餘」。

三、如何養性(慧)?


慧就是「妙智慧」,指的是悟性與活力。《中庸》一書提及培養智慧的方法有五: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而具體落實的方法則有四:

  1. 寧靜:《大學》說:「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佛學中「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亦是從「寧靜」中得來的。
  2. 去蔽:人的智慧像一面鏡子,沾染不得一點塵埃,一有所蔽,就無法看清事理的真相。
  3. 求知: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修行的要義,在於不斷地求知。智慧如寶劍,必磨礪而刃鋒始利;求知如鍛鐵,必千錘百煉,始成精鋼。
  4. 實踐:即知即行,是進德修業者的重要課目,我們要以實際行動,負起度人成己的神聖任務,本著效法歷代聖哲弘道淑世的志節,讓聖道精神傳佈每一個角落,共創世界大同。

※  ※  ※

中午,感謝廚房媽媽們無為的付出,為大家準備了豐盛的午餐。下午,活動組策劃了一系列的動態活動,首先由林富美學長帶動活絡筋骨的「健身操」,大家都覺得生動有趣,身心活絡,笑口常開。緊接著是慶祝講堂週年慶的時間,由林點傳師帶領大家共同慶祝,在歡唱生日快樂的歌聲中,吹熄壽桃上的蠟燭後,大家齊聲高喊:「祝福天崙講堂道務宏展,永續傳承。」在此同時也祝賀新求道親加入彌勒眷屬的行列,恭喜他們。

再來是團體遊戲登場:真愛傳情、赤子之心、阿母的手、摸彩。其中的「赤子之心」,最令後學感動,大家先選人搭檔配對(選擇最親近或感情最深厚的對象),一對對上台,表達內心想說給對方聽的話。後學選擇了黃義村壇主,後學認識黃壇主至今已32年,他為人忠厚老實,對家庭、對道場都無為付出而默默不語,毫不居功,是值得後學學習和尊敬的一位長者,感謝他一路陪伴……,今後我們也將互相鼓勵,繼續為道場服務,無為付出。

還有更令後學感動的是林點傳師和張素幸道務助理賢伉儷,從相識、相知、相敬、相惜、相愛,一路走來相互鼓勵成全,建立了天崙講堂,承襲老前人普度眾生的大願;走過了22個年頭,其艱辛過程可想而知,期間又前往海外開荒辦道、度化眾生,猶如人間的活菩薩。大家何其有幸,能跟隨林點傳師一起修道、學道、講道、辦道。感謝他們無為的付出,更是後學們效法學習的榜樣。

摸彩活動登場,節目已近尾聲。林點傳師慈悲致詞感謝大家的參與,讓活動順利圓滿,林點傳師說:「行經世間天下路,唯有修道不誤人。希望大家今後更團結、更努力修道,度人成全,謝謝大家,祝大家身體健康,家庭幸福美滿。」活動最後在熱鬧溫馨中結束,天崙講堂全體上下也對未來道務充滿了希望與信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