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0日 星期日

豐衣足食中找回失落的傳統和本性

豐衣足食中找回失落的傳統和本性

◎黃文得


我們的長者是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幕後英雄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刻苦耐勞、勤勞節儉、縮衣節食,是上一代多數長者的成長歲月;為了養兒育女,相信自己可以扛起整個世界。如今望著長者們經歲月堆積在臉上的皺紋一天一天加深、頭頂上的白髮一天天增多、粗粗的雙手與厚繭……,都是一生無怨無悔,忘記自己的存在,為兒女奔波留下的痕跡。在上天慈憫護佑下,才孕育豐足的今天。

台灣過去的民情是吃苦耐勞、童叟無欺、重視人倫美德、對朋友守信、夫妻互敬互愛、手足間相親相愛、言行舉止謙虛恭順、對眾人廣施愛心並伸出援手、維護社會秩序和諧;而今許多人生活在富裕中,卻少有心存感恩,傳統美德慢慢被放棄,倫理道德逐漸消失,社會變得很功利。我們的老前人與前人輩告訴我們,從貧窮走向富裕的道路上,是無數長者經歷漫長歲月,吃盡苦楚、披星戴月而來,我們都要珍惜感恩,齊心重整傳統中華文化,為人倫道德漸失的社會點燃一把希望的火炬,是我一貫道弟子的責任。

昔日台灣的農村生活

回顧幾十年前我們長者辛勤走過的路,心中有著無限感佩與懷念,無憂無慮仙佛般的生活令人追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台灣早年農村長者們的生活寫照,有一首農村小調:「透早著出門,天色漸漸光……」,唱出當時農村長者辛勤的美德與心聲,日日努力工作,只望上天賜予「好年冬」。

農村敦親睦鄰、守望相助、曬穀場於收割後供晾曬稻穀,平時則供小孩自由活動,傍晚大家搬椅子乘涼,觀星望斗、互談往事、長者說故事……,多麼悠閒自在的農村生活。而今純樸農村風光已漸漸隨時光消失,新時代雖帶來生活上的便利,卻也帶走珍貴純樸的傳統。長者辛苦為我們披荊斬棘,為了子子孫孫留下珍貴的財產,回憶裡有童年和喜悅、滄桑和憧憬,每一寸生命的成長都蘊藏著長者佝僂的憔悴和無言的溫暖。

一貫道引領我們在豐衣足食中找回失落的本性

勤勞節儉是農業社會傳統的價值觀,都強調自我控制、行善為樂;台灣經濟起飛後生活環境巨變,社會富而脫序的怪象,產生的諸多問題和病態也陸續暴露出來;人們失落了上天賜予的純淨心靈,社會變得講求功利,倫理道德漸漸沒落,以為富足是應該,以致生活在富裕中卻少有心存感恩!

回首前塵無限感慨,單純靜謐的農村生活一步一步消逝,人們的身心一天一天受到環境汙染而不知;我們有幸能追隨老前人與前人輩,參與班務學習、禮佛,在 上天老母慈憫助力下,慢慢回歸上天賜予我們珍貴純靜的本性,如同早年無汙染的農村生活,這條道路坎坷崎嶇,但只要拿出堅定信心,持續修辦、明理開悟,不難抵達彼岸。

社會道德漸漸沒落,人們的羞恥心漸失,追求富裕生活時,卻忽略了倫理、文化;一貫大道普照全世界每一個角落,如同乾旱逢甘霖,我們的前人輩對現今社會亂象感到憂心,因此普傳大道、廣度有緣;唯有求道才能引導我們走上正軌,因前人輩慈悲教化,道親們在生活、言行上普遍嚴謹,在社會上每一個角落的表現足堪典範。前人們時常教誨我們:修道、行道,意志要堅定;愈接受磨練,愈能吸收更多經驗和教誨;修辦道路上的成長更是一種福分。人性本具良知良能,前人們時時啟示,引導更多人在修辦同時,有機緣做善事、行善業,得以在黑暗的角落點一盞明燈、在淒寒的路上生一堆火炬,大家攜手走向修辦旅程。

前人們也常訓勉道親要珍惜有緣,多參與修辦大業。為人父母要教導未來主人翁懂得感恩、惜福,讓孩子學習跌倒要自己站起來,不要成為溫室的花朵而經不起風吹雨打;更要教導固有道德,如:長幼有序、兄友弟恭、進退應對規規矩矩。夫妻間要多些包容、少些堅持,健康的家庭才是和諧社會的根基。

每個人都有著純靜無汙染的先天光明本性,因緣際會來到充滿不確定、複雜、難以捉摸的花花世界,一天天一夜夜受汙染而不知;幸遇天命明師指引,迷途知返,慢慢尋回失落已久的本性。這無數已尋回純淨本性的種子,上天慈悲無私散播在全世界各角落,為上天宏揚大道。

在道場接受薰陶教化的孩子

在道場學習的人,慢慢地會生活有規律、謹言慎行、安然自在,行坐進退有據、生活習慣良好。因此透過道場教育可以慢慢引領孩子走上正軌,讓赤子之心更加明亮。上天慈悲,老前人捨身拓荒辦道,道場遍佈全球,道親散佈全世界各角落,恪遵老前人辦道精神,道親們都能在前人輩引領下散播道的種子,培育道的幼苗成長茁壯,您、我、他都是「找回失落赤子心」的最佳引師。

前人輩們教誨  金錢難買少年苦

過去我們的長者在傳統美德薰陶下,對忠孝節義有一定的認識與篤行,也知道為人處事要有慈悲心、同理心,會為別人著想;如此不僅可以修身養性,也能讓人與人之間更顯一片祥和。長者們也堅信做任何事業成功的秘訣是道德,對人處事必須真心真誠對待,更相信良善與因果;對於過去曾提攜他的貴人常有感恩,還有無盡的思念。

然而目睹現今社會爭權奪利、脫序的怪象、人與人之間為了私利和慾望而衝突,甚至動搖了社會秩序與法則,長期無視傳統文化,加以媒體只重收視率,忽視文化產業的自律與社會責任,作不良示範,青少年的觀念易受影響,良善、吃苦、堅毅等精神也慢慢失落,有關勤勞節儉、吃苦成功的價值觀也已逐漸消失。

青少年犯罪年齡持續下降

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很多,包括家庭、親子(父母親關懷子女的時間逐漸減少)、社會、媒體(視訊、網路、電動、平面媒體……)的影響、學校、青少年生理發展等因素,使得青少年行為偏差日漸增多,我們可以從社會環境變遷略知一、二。眼前享有的,孩子認為是與生俱來,少有感恩心。

台灣經濟奇蹟是國人付出昂貴的代價所獲得:一是健康、二是家庭。國之本在家,家庭不健全,國本必將動搖,唯有加強家庭的功能,既有保護,也兼具教育和輔導的責任與義務。疼愛孩子須以關懷與照顧的方式表達,而不是一味縱容地溺愛,因為對孩子最大的殘忍,就是孩子要什麼給什麼(需要≠想要)。家長要珍惜與子女相處的時光,天倫之樂是榮華富貴無法取代的。

青少年犯錯時,若光予以指責和加重刑罰,只會加深這些行為偏差的青少年與社會隔閡,我們應該伸出溫暖的雙手,去體會和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愛的力量

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理斯說:「有一個字能讓我們從生活重擔與痛苦解脫,那個字就是『愛』 」。然而愛如果沒有尊重做為後盾,易流於支配和控制。愛如果沒有喚起共鳴,易造成反叛和憎惡。尊重的愛是奉獻而非剝奪;喚起共鳴的愛,是溝通而非說教。父母要抱持尊重,和孩子成為一輩子的朋友,多商量,少命令;多欣賞,少批評。今天教他、陪他的時間越多,將來遺憾就會越少。

父母親的生活價值取向,在親子相處中表現出來,對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根深蒂固的。要孩子長得強壯高大,就要捨得讓他吃點苦、讓他在挫折裡學習人生。要教好一個孩子,需要用很多心思。有時孩子會嚴重地脫序,跟大人的寵溺脫不了關係,每每寵到為他設想了每一步,卻沒想到只會走平坦路的孩子,將來還得跑人生坎坷叢林路,到時他又要如何去自己面對呢?

父母要培養親子間的情感交流,工商社會中,人們對物質享受和利益的追求總是無止境;然而子女的童年只有一次,若來不及參與,時間轉眼即逝。拿破崙曾說:「孩子的命運是父母創造的。」普天下父母都衷心希望子女能夠平安快樂地度過童年,相對也就要付出更多時間去陪伴,如此才能在身教言教上都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