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六祖壇經讀後心得



◎ 張國祥

在〈行由品〉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莫過於這一句偈語:「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偈語讓後學體悟到,原來我們的本性是自然無瑕的,只是受到烏雲,即所謂的「貪、嗔、痴(三毒)」、「色、受、想、行、識(五蘊)」、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等種種凡塵遮住了,讓人迷失,整日盲目地只追求物質上的生活,而忘記自己裡面原本的那顆天真無邪的心。

只要我們明心見性,在自我心性上下功夫,這樣成佛的路就不會那麼遙遠了。就如同前人輩一樣,他們的愿也就是度人成全,但現在人受到的誘惑太多,使我們的本性放逸而隨波逐流;但想想前人輩們到歸空前,都還不忘要度人成全。我們要學習前人們那種永不放棄的精神,就像〈行由品〉重要的偈裡所說:「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受益最大的一句話


《六祖壇經》裡讓後學受益最大的一句話,莫過於此句:「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虛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般若品〉這句話讓後學體悟很深,在後學未求道、未修道前,真的不曉得什麼是道?什麼叫自性?常於下班後或假日,和三五好友喝酒玩樂,忽略了與家人相處才是最重要的。

直到求道來參班後,才得以明白了一些道理,尤其是在母親歸空前後那段日子,讓後學覺得遺憾:為什麼不早點來參班聽道理!

知道了道理後,了解本末與真假,放下了對朋友的依賴,多了時間能夠在家多陪陪家人,但痛惜為時已晚,母親身體每況愈下。悔恨當母親身體健康時,後學不知陪伴在其身旁,等到母親年老無法走動,才明瞭世界上有兩件事是不等人的:一、「行善」,二、「盡孝」。可惜這樣的覺悟晚了,後學在母親身體硬朗時,竟是沉迷於與同事、朋友一起聊天玩樂,以為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坐禪品〉讀後心得


此品初始,六祖便示眾:「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為何「元不著心,亦不著淨」?因為「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說明此門修行沒有「能觀」與「所觀」的二元對立,故無須生起「看心」、「看淨」之心,亦無「心」、「淨」可看。

那什麼是「亦不是不動」?因為坐禪的定義並非一般的打坐,這只是相;你若因打坐著了相,就失去坐禪的本意了。而不動的是你的自性,故六祖云:「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