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講記㊽
◎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接上期)相關連結:中庸講記㊼
我們道場也是一樣,道務中心定出修辦道的方法、制定制度、企劃出來,大家是否都能做到?這要問誰?我們身為帶動、領導的人,我們要去問誰呢?問後學最準確、問道親最準確。問他們這樣的計劃是否能推動?做得到,他們就說做得到;做不到,他們就說做不到、不可能。可不可能做到,問幹部最清楚了,因為幹部是直屬,直接和道親在接觸。所以說,整體推動道務,是由下而上,在下的人要盡心才有辦法;盡心為道場來奉獻,懷抱無私的心,無個人的偏見,那麼推行這個制度一定可以成功。這裡告訴我們「居上不驕」的道理就是隱藏在這裡,我們要了解制度的制定,經過老百姓之後,我們還要「考諸三王」。
❹考諸三王:謂有所考徵,與禹湯文武已然之迹,無所差繆也。
「考諸三王而不繆」,在考徵時,雖然禹帝、湯王、文王、武王都不在世上,但他們所留下來的制度,不會差太遠,這些制度都是實行過的,在應用的時候,因為時代背景不同,做一些修改而已。
❺建諸天地:建者立也,立於此而參於彼也。天地者道也。此句重自然之意,其因其革,不參絲毫智力於其間,純是道化自然。
「建」是建立;「參」是參贊。「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天、地、人本來就是配合的,是我們人自己脫離天地,其實三者都配合著。
「天地者道也。此句重自然之意,其因其革,不參絲毫智力於其間,純是道化自然」,我們用後天的才智來辦事情,往往會出差錯;因此要發自自心,發自於先天的心,不要將後天的知識摻雜在其中,這是「建諸天地而不悖」。
❻質諸鬼神:質者問也。正也。就正以定其是非當否也。鬼神者造化之跡也。此句重無測之意,轉移斡旋,變化之妙用,人莫能測。
「質」是問也。
「正也」,大家也許會問「正」是什麼?「正」也是質問。在《論語‧學而》提到:「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正」是「就有道」,我們要向有道德的人請教,來指正我們自己的錯誤,這是「正」;要去問有德的人:「自己的錯誤是在哪裡?」現在無法問有德的人,就提升到問鬼神。
有沒有鬼神?大家想一下,要「質諸鬼神」,我們若讀過《理數合解》,就能明白。《一貫探原》中太極圖後也有一句:「聖聖淵源賴此傳……。蓍策非神神自有,卦爻是象象終捐。」人很喜歡卜卦,喜歡問卜、喜歡擲爻,這些準不準?神準不準?為什麼不問蒼生?而問鬼神?這道理告訴我們,蓍策不是神,神在我們的心,我們在擲爻,想要聖爻,一直擲,一定可以得到聖爻。鬼神有或無呢?有鬼神,不是沒有,但他們不是管理這個東西的。
這一段說「質諸鬼神」,問鬼神。為什麼在這裡要提到問鬼神?因為「聖之不知為之神」。
在《孟子‧盡心下》也有這段道理:「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什麼是大?「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先人都不知道的事情,我們還要問鬼神?《中庸》說:「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其實問天地最準確,天地的運行,四時的運行,《論語‧陽貨》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我們看天地最標準,現在不相信天地,而去問鬼神,「質諸鬼神而無疑」,連鬼神也說:「好、真好。」
「就正以定其是非當否也」,問鬼神看看這樣是或不是?對或不對?好或不好?「鬼神者造化之跡也」,鬼神的造化也有痕跡可以看,在哪裡看呢?「此句重無測之意」,事實上鬼神的造化是讓人無法預測的,亦即「轉移斡旋,變化之妙用,人莫能測」。確實如此,有很多的事,例如:人若是遇到大的劫難、大的災禍,無形之中鬼神不知是如何去和冤主談判的。
「轉移斡旋」,斡旋是居中調停,扭轉僵局,在無形中就扭轉過去。我們說「轉運」、「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這些大家能感受到嗎?有時是大事化小事,遇到大的劫數,攸關我們的生命,結果只受到一些小傷害而已,這實在要感恩!我們都知道人的生命是相當脆弱的,一下子就去了,但我們可以保存著生命。
後學的感受很深,在後學17歲時,古早時車子很少、大車也很少,後學騎腳踏車,在晚上9點多要去收利息,我的老闆是放利息的;我去收利息,碰一下被撞了,大家都說這下那個孩子死了,撞了之後不知飛到哪裡去,結果後學的生命還在!
大家在找騎車的小孩在哪裡?
我說:「是我啦!」
路人說:「趕快去追,那部車(物資局長的車)跑了,停在愛三路的派出所(約5百公尺遠)。」
我就趕快跑步到那邊,所以人家說傻孩子就是傻孩子,跑到那邊跟派出所說是我被撞了,警察要我去驗傷,那部車就載我去驗傷,驗了之後沒傷,我反而要走路回來,那部車也不載我回來了!
這件事情是發生在後學17歲的時候,傻傻的不會處理,後來也是後學的老闆不知怎麼去說的,賠了那部腳踏車。腳踏車已經破碎不堪了,龍頭和後輪捲曲已經成了一團鐵;我是整個人飛出去,那時我還穿柴屐,柴屐也只剩一隻。我當孩子時光著腳最厲害了,赤腳去追車。所以生命的斡旋,是我們無法了解的事,其間變化之妙用,人莫能測,我們無法推測出來。
❼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以吾之制作,等待乎百世之聖人,必使世變而法之得昔不變。時易而制之當者不易,以俟後世聖人之至遠者,無絲毫之所惑我也。
「以吾之制作,等待乎百世之聖人,必使世變而法之得昔不變」,雖然世間的環境都變了,然而有些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像陰曆(夏曆),到現在不只我們在用,連日本也在用,因為耕田都要用農曆;雖然已經三、四千年了,農曆到現在還是在使用、到現在也沒有變,所以沒有變的事情也是有的。
「時易而制之當者不易」,所有三重制度的制定,若是都能很完善,雖然時代有變動,制度可能也沒有改變。
「以俟後世聖人之至遠者,無絲毫之所惑我也」,在百世之後,我們對這些也都還是沒有疑惑。
第三節 此節是形容三重之盡善無弊,不驕之根源,在於本身六事也,本諸其身之德,有此三重之道,所議所制所考之事,一一盡善有如此也。驗之於民,便則行之,不便則改之,務使合乎人情,宜乎土俗,徵信之從之,而不敢自以為是也。考諸三王,必使其因革損益,不同其事,而同其理,無所差繆也。顯而與自然之天地相參證,俱與天地陰陽自然之理無所違悖也。幽而與莫測之鬼神相質對,如屈伸之有定,通其宜,如變化之無方,證諸鬼神之至幽難知者,無所惑疑也。以吾之制作等待百世之聖人復起,不易吾言者矣。
「此節是形容三重之盡善無弊」,這三重要做到盡善、沒有缺點。
「不驕之根源」,最重要是不驕,經文中所說:「本諸身」、「徵諸庶民」,都是不驕。「在於本身六事也」,六事就是這六件事。
「本諸其身之德,有此三重之道,所議所制所考之事,一一盡善有如此也」,除了本身的德行之外,這三重之事都是這樣,要如此去完善之。
「驗之於民,便則行之,不便則改之」,這也是不驕,用老百姓來實驗,問老百姓,這樣做好或是不好;或者是做了之後,效果看得出來,老百姓覺得這樣做方便很多,我們就照此來實行;覺得不方便,就要做一些修改。
「務使合乎人情,宜乎土俗」,實行時要能合乎人情,適合這裡的鄉土習慣。
「徵信之從之」,徵是證明,證明讓老百姓相信,所以老百姓會照著去做。
「而不敢自以為是也」,不敢自己想一個辦法,然後就覺得自己是對的。所以說起來,這是雙方面的事,包括君王,他也不能自以為是,想怎樣就怎樣;下面的人也不能自以為是,想這樣就這樣,這都是不可以的,要雙方面妥協好。
「考諸三王」,這三王就是三代,夏、商、周。
「必使其因革損益」,「革」是改變;改變有加有減。
「不同其事,而同其理,無所差繆也」,雖然事情不一樣,但其理是一樣的,沒有差錯。
「顯而與自然之天地相參證」,再和天地參證一下,因為我們贊天地之化育,我們有盡心時,則可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矣,我們在第二十二章有讀過這道理。
「俱與天地陰陽自然之理無所違悖也」,跟天地自然的道理,沒有相違悖。
「幽而與莫測之鬼神相質對」,「幽」是看不見的;與我們料想不到的鬼神來相對話,這要如何對話呢?
「如屈伸之有定」,這個自己可以感受得到,上天要或不要,我們自己都能感受到;要進或要退,個人在盡其性時,都有這個功夫;本來就有這功夫在,然而人在沒有定見之時,才會去向鬼神詢問。
「通其宜,如變化之無方」,變化萬千,沒有一定的軌跡。
「證諸鬼神之至幽難知者,無所惑疑也」,對鬼神看不見、想不到的事情都能無所惑疑也,對所定下來的三重沒有懷疑,因為這是從天地來的。
「以吾之制作等待百世之聖人復起,不易吾言者矣」,百世之後,聖人再起,對道理也沒有懷疑,現在就是如此;看這些二、三千年前的道理,現在使用起來,還很好用,就是因為這是不易之理、這些都是不會改變的道理。
(續下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