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講記(53)
◎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接上期)相關連結:中庸講記(52)
《中庸》第三十章之三: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讀懂經句
❶相「害」:妨害也。
❷相「悖」:猶背也。
❸小德川流:小德者全體之分,如川流脈絡分明而往不息也。
「小德者全體之分」,小德一定要分,剛講五倫,也是小德;五倫分出來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個要分,但是是一個大體;都是人,要分這是父親、這是叔叔、這是伯父,一定都有這樣在分。
天地也是一樣,這是長江、黃河、珠江,或是濁水溪、大甲溪、淡水河,這些川流脈絡分明,基隆河從哪裡流到哪裡,它有一定的規則,從哪裡出口,若用人工去做,往往會有失誤。
古早五股等地方,幾十年前全都是布袋蓮,都是埤仔,要去五股或去蘆洲,是一條路從水中過,那是什麼原因?更早以前並不是如此,我聽人家講,五股以前只是淡水那邊的一個山,那個山是在擋海潮的;那個山本來好好的,後來為了造石門水庫,石門水庫放水時,流量會被山阻礙,才將它打掉,結果漲潮,會淹進來,卻流不出去。所以五股,在以前要送人家,都沒人要。
所以若以人為來改變,往往對人類是傷害,大自然的東西,生一個石頭在那裡,都有它的功能在,這真是了不起!這是天的佈局,其地理的排列都有其奧妙,古早哪有什麼土石流?這是最近才聽到的。
古早太平山的木材砍光了,也不會有土石流;因此要看地方,不能建設的地方,不能勉強去進行,很簡單的道理;之前我們後山為何會山崩?樹木砍掉,種櫻花較漂亮,所以就山崩了。
自然的東西,千萬不要去動它,有的人會講:「不要緊,山這麼大,才挖了一個隧道而已!」其實這對於整個地脈的影響也很大;與我們這隻手一樣,要鑽一個洞,你想痛不痛?會痛!整個的東西都不能去傷害到。
所以「川流脈絡分明而往不息」,小德川流,這都有一個規則在。
❹大德敦化:大德萬殊之本,敦厚其化,水源既深,其流方長,蓄存既厚,其洩無窮。
「大德萬殊之本」,大德就是萬殊之本。
「敦厚其化」,因為大德就是它的水源,能夠小德川流,最主要是有大德為萬殊之本在那裡。
「水源既深,其流方長」,若有水源,無論溪水多遠都能流過去。
「蓄存既厚」,你看水庫能蓄存許多水,例如古早日月潭的湖能容納水;而現在打山洞導致一些流沙,像石門水庫那些流沙下來,怎麼清都清不完。日月潭是古早台灣最大的發電廠,日月潭水力發電能供應全台灣省的電力(西元1934年完工起至1950年代,日月潭發電系統的發電量佔全台灣百分之七十以上),當時工業沒現在這麼發展,但是它的功能,一口埤水,用來發電都用不完,這就是「其洩無窮」。
第三節 觀天地之大而孔子之大可知矣。天覆之則以生為育,地載之則以成為育,萬物並育於天地之間,因而飛潛動植各遂其生,強弱靈蠢,咸全其性,而不相妨害矣。四時日月之運行即道也。四時以五行相生而氣行,日月晝夜相乘而象行,然寒暑溫涼,各依其序,盈虧消長,各順其時,而不相違悖矣。若此者非天地之德哉,夫德者造化之主宰,分而言之,萬殊之處,各一主宰,則為小德,合而言之,一本之處,則為大德。吾人居天地之間,但知天地之大有小德以為分,大德以為合,而不知天地所以為大,即孔子之所以為大也。孔子純然天理,不思不勉,其率性應物,日用曲當處,即小德之川流也。天理渾然,統會存立處,即大德之敦化也,然則所謂孔子與天地同體,日月同明,豈非天地也歟。
「觀天地之大而孔子之大可知矣」,看天地的大就知道孔子的大是什麼樣子。
「天覆之則以生為育」,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剛講小德川流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而道並行而不相悖則是大德敦化,這要稍微分一下,要了解這個道理。
「天覆之則以生為育,地載之則以成為育」,這都是並育;為什麼講萬物並育?天地來並育的,天是生,地是養,來給予培育;人是化育,這個東西能拿來運用,這是人的功能。
「萬物並育於天地之間」,萬物並育是天地之德,是天與地的並育,一個是生、一個是成。
「因而飛潛動植各遂其生」,古早山上的野獸很多,後學小時候,滿樹都是猴子,會向人丟樹枝,後學若從那裡經過,要戴二頂草笠,不然會被打得頭快破掉,牠會捉弄人;但是在我懂事之前,還沒人在煮猴膠,後來有人講吃猴膠很補,一些猴子被抓光了,還有些猴子跑到深山去,不敢待在那裡。所以你看人類破壞這些生靈,這個罪都無法講的。而天則是「因而飛潛動植各遂其生」,讓每一個生命都有其生活的環境。
「強弱靈蠢,咸全其性」,動物有的很強,例如獅子、虎、豹很強,但是牠們也有牠們的生活環境;兔子較弱的,也有其生存的環境;牠們皆有靈性,不論是靈敏或愚笨的,天都咸全其性,每一個生命都有其本性在。
動物都會聽話的,後學為什麼會素食?就是在羅東讀書時,每天從藥店經過,看到猴子要被灌酒來殺,每天要殺好幾隻,因為要做成猴膠;在還未灌酒之前,猴子都會像人用雙手在拜佛祖一樣在拜:「拜託!你不要殺我,你不要殺我!」所以你看,人有多殘忍!
所以講「而不相妨害矣」,你若不相害,老虎也不會咬人,你看泰山為何不會被老虎咬?我們要了解這是一種防禦,動物會防禦,要被殺了,當然會與我們相拚,我們性命就會沒了。
孔子是吃葷或吃素?古早講要端肉乾來拜師,其實他在《論語.鄉黨》說:「沽酒市脯不食。」什麼是沽酒?就是去店裡買酒、買肉;這是用買的我不要吃,其實他知道是用買,那是一個藉口,他當然看你買的,會講買的我不要吃,可能是買的不衛生或怎樣,這我們不知道;他又講:「不撤薑食」,這盤薑我最愛吃,山珍海味就是鹽與薑,山珍就是薑。
「四時日月之運行即道也」,無道,四時要怎樣運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包括日月之代明,日落月出,這都是道。
「四時以五行相生而氣行」,這講到金木水火土五行,這是「氣行」,氣看不到,但感受得出來,這是運行。所以太極就是寒暑代謝,氣天的流行是寒暑的代謝,這是看得見的。但是理天不動,所以我們看不見,我們現在就是以理來推。
「日月晝夜相乘而象行,然寒暑溫涼,各依其序」,熱就熱,秋天就秋天。月亮到十五就會圓,這就是「盈虧消長,各順其時,而不相違悖矣」,都不會相違悖、不會失約。
「若此者非天地之德哉」,這是天地的德。
「夫德者造化之主宰,分而言之,萬殊之處,各一主宰,則為小德」,每一個人都有本性,這就是主宰,都是小德。
「合而言之,一本之處,則為大德」,合而言其根本之處,即是大德。
「吾人居天地之間,但知天地之大有小德以為分,大德以為合。而不知天地所以為大,即孔子之所以為大也」,我們現在了解「大德敦化,小德川流」的道理,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天地所以為大,即孔子之所以為大的道理,我們並沒有徹悟到這個道理。
「孔子純然天理,不思不勉」,《中庸》第二十章告訴我們:「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若可以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就可以從容中道,也是孔子之所以能夠成為聖人也。由這句道理我們可以體會出他的純然天理。
「其率性應物」,「率性之謂道」《中庸》,他能沒有固執以應萬物。
「日用曲當處,即小德之川流也」,「其次致曲」《中庸》,也就是該彎就彎,該直就直,他都能夠適合,這是小德川流。
「天理渾然,統會存立處」,存立就是「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存是保存我們原來有的先天心。
「即大德之敦化也」,若沒有先天心,就無法有大德之敦化。
「然則所謂孔子與天地同體,日月同明」,孔子與天地同一體,與日月同樣光明照耀。
「豈非天地也歟」,這豈不是剛剛所講的天地之為大,則孔子之為大也,應當是可以這麼講。
(本章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