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2023忠恕學院學界班共同結班心得㊤

2023忠恕學院學界班共同結班心得㊤

◎忠恕學院學界班提供

陳昭湘點傳師慈悲開班賜導

忠恕學院學界班於日前共同結班,陳點傳師慈悲在線上以「知識、智慧與般若」為題,分享了老前人與輝達黃仁勳執行長他們把握機緣精進、積極進取開創的事蹟,與大家共勉!之前輝達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仁勳帶來了AI旋風,他在台灣大學勉勵畢業生時說:「Run, don't walk!」意思是想鼓勵大家:跑起來,不要用走的!

陳點傳師想到老前人在民國32年(1943)求道時,由唐俊民先生擔任引師、唐先生的父親擔任保師,點傳師是李廷崗老前人(慈佑帝君);李老前人告訴老前人說:「時間是晚了一點,跑快一點,你還可以。」因為當時老前人已經30歲了,所以李廷崗老前人勉勵他要跑快一點。老前人真的是天資聰穎,在求道之後跑得好快,求道當天就清口茹素。

陳點傳師慈悲說明:「『知識』就是對某個主題認知與識別的行為。意指透過學習、經驗或聯想,而能夠熟悉進而了解某件事情。比如對AI知識的了解與掌握,有時是理論性的,涉及到事實、概念或原則,也可以是實踐性的,涉及到技術、技巧。學校教育有學校教導的知識,道場教育也有道場相關的知識,可以透過學習和認知更熟悉。而智慧則是超越知識的層次,涉及對知識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智慧不只關注到表面的知識和訊息,還關注到事物的本質和真相,所以智慧是一種深入體驗和內省的品質,超越了單純的理性思考,涉及到直覺、覺察,並超越個體意識的境界;智慧不僅僅是對外在世界的了解,更是對我們內在自我認識的覺醒。所以智慧是聰明才智,具有分析、判斷、創造、思考的能力。」

陳點傳師接著再說明:「『般若』是佛教哲學的一個概念,通常被翻譯為『妙智慧』,也就是指智慧的本質。般若超越了二元對立和相對觀念,接近事物真實的本質和互相依存的性質,認識到一切現象都是流變的、都是無常的,並沒有固定的實體和獨立的存在;也超越了我執和法執,達到無我和涅槃的境界;般若是直接的覺醒,而不僅僅是知識或智慧的概念,般若是窮萬法源,澈萬法底而不為境轉,也就是深入探索和理解萬法(指所有的現象和存在),以理解一切事物的源頭,超越了表面現象的外在表象,能尋找到事物背後真實的本質與起源,亦即透過觀察所看到的狀況,要更深入地去內在探索事物的根源;通過深入的體驗和覺醒,徹底理解和深入萬法底層的本質與實相,直接體驗到事物的真實性和空性。般若智慧能使人超越外在的境遇,不被現象困擾和迷惑,提醒我們不要執著於表面的變化,而要瞭解到一切現象都是流變無常的,沒有固定的實質與獨立。」

陳點傳師接續談到「永續發展」的概念,也就是能滿足現在的需求,同時也不損害子孫後代。以台南巴克禮生態公園為例,這是一個講求永續發展的公園,原本這裡只是一個垃圾場,依照永續觀念整理成一個非常美麗的生態公園,連續四年得到全國十大優良公園獎項,在政府與居民們的努力下,變身成一個生態蓬勃的景點。陳點傳師最後總結說明知識、智慧與般若給予我們的啟發,對於知識,我們要學而時習之、勤奮好學,時時將知識融會貫通;對於智慧,我們則要往內觀照、覺醒;對於般若,我們要以佛性當主體,能夠轉境,而不要被境所轉。

▲  劉興昌點傳師慈悲頒贈培緣班全勤獎。

※培慧班 蔡宗勳

這學期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輔導實務演練」課程,學習到如何聯絡學員、帶領小組討論;以往都是輔導學長來聯絡與帶領,這次換成我們來做,感覺真的很不一樣,因為突然要從被動轉成主動。尤其是帶領小組討論時,要主動帶領學員討論上課內容,當時的我真的很緊張,不知如何是好;但為了成為優秀的輔導學長,只能慢慢地去學習,當然最終也是好的結局收場。很感謝資深輔導學長在旁邊耐心指導,讓後學能在這堂課學習到很多寶貴的經驗。

今年八月,我們準備要迎接新的學員,後學的心情是既興奮又緊張!後學也知道在帶領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雖然之前有演練過,但那都是已經設計好的,肯定跟真正帶時的情境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往後後學會更努力學習一些帶領小組的技巧。

※培慧班  李尚霖

這四年走過來,從培緣班到培慧班,其實中間有一段是後學特別想跟大家分享的:大約在培信班的時候,後學有缺席一年左右;當時會缺席,並不是不想上課或者討厭這個地方,而是後學對於「道的殊勝」有非常大的疑問,不管是前人或者點傳師都說:「道很殊勝!」但後學自身並無法體會這樣的殊勝,於是後學在心中向佛祖說:「如果道真的很殊勝,那就在後學離開道場的時候,給後學一點考驗;如果道沒有殊勝,那就賜後學平安無事。」

說來也是很奇妙啊,離開道場沒多久,後學就發生了第一次騎機車的摔車事件,當時後學沒有觀察路況,所以摔倒了,當下我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也覺得這只是很普通的意外。但這一次的傷都還沒好,過了差不多一個月,後學又摔了第二次,這次後學就有一點感覺了!

後學回想起來當初要驗證道的殊勝的時候,曾跟佛祖許下了這樣的條件,但是後學心想:「好,『事不過三』,如果有第三次,後學就相信!」接下來這個戲劇性的一幕,後學自己都不敢相信,在後學摔了第二次之後不到兩個禮拜,又摔了第三次!唉呦我的天,天底下有這麼神奇的事情!兩、三個月內連續發生三次車禍,後學還能站在這裡講心得,可以說真的是:上天慈悲!

經過這次的實驗之後,後學開始回來道場,但其實透過了這次實驗也並未讓後學真正感受到道的殊勝,反而是在回來道場後,由於上了很多的課,可以開始去思考很多的問題,慢慢地透過點傳師及講師們的述說來解惑;後學也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回歸到自身的行動力,透過自己的行動去親身體會所有的一切,才有辦法化為自己的資糧。

就算我們今天已經讀到培慧班,要準備當輔導學長了,後學相信有很多的人對於「道」、或者說對於我們「生命的究竟」,一定還是存在許多疑問。不管我們用什麼方式去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後學想跟大家分享點傳師、講師常常跟我們說的「三不離」──不離佛堂、經典、善知識,這三不離我們都要好好記著,把握住這三不離,我們將會為自己解開心中許多的疑惑,絕對不需要像後學一樣用摔車三次來換取這樣的結果。

後學也想跟學界班的大家分享幾句話,儘管在生活上沒辦法一路都很順遂,但我們千萬不能忘記我們的初衷;唯有時常保持自己的初衷,做事情才能問心無愧;唯有時常保持自己的初衷,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唯有保持自己的初衷,我們才能走很長很長的路,半路不會迷失方向、不會不知何去何從;不管是在道場、職場或家庭中學習,我們只要保持初衷,不論遇到順境或逆境,一定都能突破。

▲  培德班全勤獎獲獎者快樂合影。

※培慧班  袁瑋勛

誠如各位學長所見,後學過去曾斷斷續續地離開學界班,原因其實有很多啦,但跟上一位學長的原因不一樣,後學沒有要印證道的殊勝,因為後學其實已經蠻肯定道的殊勝了。

後學離開的原因是因為要準備考試,也很幸運地有順利通過,很感謝仙佛、濟公老師慈悲,讓後學能夠在求學、讀書這條路上,雖不能說是一帆風順,途中也是有蠻多考驗與成長,但幸好後學都慢慢地撐過來了,也有達到自己所設下的目標。

過去幾年,比較可惜的是,由於剛好遇到疫情,加上後學要準備考試而無法來學界班;最近退伍了,才終於能回來陪大家一起準備迎接下一屆的新生。各位學長如果真的因為個人因素要離開一段時間,也要記得學界班真的是一個非常歡樂、有許多年輕夥伴又很棒的地方,希望各位學長都能對道保持一定的信心,堅持參班、持續走下去。

※培德班  馮永泰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堂課是「年輕人的心理世界」,對於年輕人的心理需求上,後學最關心的是如何尋找良師益友,因為這是讓人能否成功的一個重要關鍵,能有好的師長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而好的同儕也是不可或缺的;年輕人的困擾,對我來說則是學校和生活兩方面,之前我都忙著讀書,為了考研究所,每天花十幾個小時讀書,但我常容易有負面的想法,因此換個方式思考是很重要的。

下學期時,我學到如何辦好營隊、如何寫企劃書,也和學長們一起練習營火晚會中要表演的節目,這都是一個過程;在過程中,我學到了如何溝通,在與同儕討論的過程中,可以學會如何減少自己的缺失、如何增進自己,讓營隊可以往好的方向前進。

※培德班  高慈德

這學期所上的課程都和夏令營相關,和之前的課程相較之下,更為活潑生動,包括團康、如何與人互動、帶領小隊討論等,讓後學在辦夏令營的過程中有學以致用的感覺,也希望我們可以一起辦好今年的夏令營。

※培信班  劉仿洛

一學期又結束了!這學期的課程以儒、釋、道三家為主軸,融合貫穿學習了一學期。

首先是儒家,從儒字的說文解字和「柔」字開始說起、認識儒家的起源、特色、思想淵源與內涵、代表人物,還有理想的人格典範;仁為一切的根本,從自己做主、把握當下開始;以忠恕為基礎,在生活中實踐仁、義、禮,素位而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為「和而不同《論語‧子路》、「周而不比《論語‧為政》的真君子。

再來是佛家,認識佛家是後學印象最深刻的課程了。後學特別喜歡講師對於「大雄」的解釋──超越自己的大英雄。佛家的目標是克服慾望和無知造成的痛苦,需要了解無常和自我的不存在才能克服無知。後學也非常喜歡佛陀的故事,佛陀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斷盡一切煩惱,最終超越生老病死和所有苦,結束六道輪迴,得到究極解脫。

最後是道家,後學很容易把傳統習俗和道教習俗混淆,還好怡君講師在第一堂課時就校正了後學的觀念。後學還是挺喜歡道家的重要觀念──自然無為、心齋、觀內外遠、返樸歸真,以得到清淨,最終可如莊子所說的「逍遙遊」。

也謝謝各位輔導學長舉辦精彩的《入道之門》讀書會,從遊戲中學習,讓三組歸一,就像三教合一一樣,大家最終在學界班這個大家庭中學習、成長。很可惜後學因為地方班有活動,所以沒有辦法參與文化之旅,聽說真的非常精彩,希望下次的文化之旅可以參與、享受。

同一平台,同一起點,同一本源。雖然形式及語言有些不同,但這三家的核心都是一樣的。後學很喜歡佳祐講師在第一堂課講解學習三家的意義:跨越生命的困頓、超越生命的有限、激越生命的價值,成為能夠照亮自己、周圍、後世的人。後學要把三家的義理好好地應用在生活中,這就是後學一貫弟子的時代使命。

※培信班  李欣育

這學期我們上了有關儒釋道三家的課程,最令後學印象深刻的是文化之旅,因為之前的文化之旅都受到疫情的影響,只好在線上進行,這學期剛好因為疫情減緩而能夠開放,我們才可以實際去參訪,後學也期待了許久。

當天早上,我們先去到了第一個地點─―孔廟,輔導學長在椅子上放了三種顏色的水瓶讓我們自行選擇,當時沒有多想的後學跟姐姐討論好就一起拿一樣的顏色,有位學長原本想請姐姐換另一罐,但後學跟姐姐因為有對顏色的執著,所以後來沒有換水瓶,原來!這個活動設計是按照水瓶顏色分組的,後學心想:「啊!跟姐姐一組一定沒有問題的。」

接下來我們就分別去參觀孔廟內部,裡面有著介紹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房間,任務內容是要團隊合作記得各項介紹,並透過實境解謎的遊戲來解題。第二關是進行「不NG挑戰」,後學負責的活動,提示是「十五而志於學」,一開始以為是解數學題或是猜謎,沒想到居然是繞口令,本以為只是簡簡單單的句子,殊不知打開來是長長的段落。下一關則是「立水瓶」,結果光是前兩關,我們這小隊就卡了超級久的,不過我們也是盡了全力去完成。

到了中午吃飯時間,外面下起了大雨,經過了一番掙扎,輔導學長們還是決定帶大家回到天定堂繼續下午的活動。因為經過了早上的活動,又遇上大雨,回去的路程中大家都很累,所以下午的介紹也沒有辦法很專注地聽。不過說到清水祖師廟的介紹,我立馬想到淡水士紳翁種玉、翁瑞玉兄弟以六個姓氏檀越名義,請神於東興街濟生號奉祀,後學到現在都還記得那六個姓氏是「翁、龔、方、洪、江、汪」;活動內容是主持人出題,並請各組派人跳至圈叉兩邊來回答,雖然那時候後學背負著哥哥試玩時全部答對的壓力,但還是答了一、兩題才下場休息,所以到現在還是印象深刻。

另外還有令我印象最深刻、關於鄞山寺的題目:「日本佛教修行人可以娶妻吃葷,台灣也有受他們影響嗎?」答案是有的,主要是因為日據時期,不論食衣住行都有日化的傾向,使得台灣許多出家人照樣娶妻、吃葷,在寺內著袈裟,出外則西裝革履。

會對這一題印象深刻,是因為就像別人問我們:「為什麼吃素?信什麼宗教?」我們回答:「一貫道。」其他人就會說:「喔~所以一貫道就像和尚一定要吃素、唸經?那你怎麼沒有剃髮?」常有這種既定印象。不過我就會回答說:「以前的修道比較辛苦,上個課還要東躲西藏,怕被警察抓;現在的我們很幸福,可以在家修道、可以坐在教室吹著冷氣上課,還可以透過體驗式課程來學習。」 

雖然我們無法到現場實際去參觀裡面的陳設或物品,但透過輔導學長的介紹,我們簡單地了解這些寺廟的特色,期待下次我們可以自己揪團一起實際走過一趟!更期待我們之後的文化之旅和未來我們要籌備的營隊活動!

(續下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