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的獻禮 啟化親親童樂繪感恩活動
◎ 啟化單位提供
感謝上天賞賜,雲淡風輕,無風也無雨,5月4日一早基隆獅球嶺上洋溢著滿滿的愛與歡笑,在這溫馨的5月,「2025親親童樂繪感恩活動繪畫比賽」頒獎典禮暨雙親節慶祝活動熱鬧登場。
活動現場不僅展示了200多件孩子們充滿童心與創意的繪畫作品,更見證了一幕幕得獎家庭共享榮耀、歡樂而感人的畫面。
感謝上天賞賜,雲淡風輕,無風也無雨,5月4日一早基隆獅球嶺上洋溢著滿滿的愛與歡笑,在這溫馨的5月,「2025親親童樂繪感恩活動繪畫比賽」頒獎典禮暨雙親節慶祝活動熱鬧登場。
活動現場不僅展示了200多件孩子們充滿童心與創意的繪畫作品,更見證了一幕幕得獎家庭共享榮耀、歡樂而感人的畫面。
※余銘
西元2025年4月27日,「慈興雙親節感恩活動暨第一屆慈興全人盃彩繪比賽」台光道院場次熱情登場!像夏日清晨第一道陽光灑落窗前,喚醒期待已久的心情——我們終於迎來這一天。
感謝 天恩師德,感恩老前人與袁前人聖德護佑,感謝各位點傳師長年以來的慈心悲愿與悉心成全,慈興講堂長期深耕於台中市海線地區,匯聚奉獻的力量,推動各項公益慈善事務,期許芸芸眾生身心靈皆能獲得平靜與昇華。
西元2025年5月4日,慈興講堂舉辦「雙親節感恩祈福暨狀元會考」活動,將近600人共襄盛舉。慈興講堂以幹部運作分成五大區推動道務,當天上午各區聯合舉辦活動,安排仁區、智區、信區的道親在3樓,由蔡錦麗點傳師慈悲賜導;義區和禮區的道親在2樓,由王壬申點傳師慈悲賜導;各區兒童由學界青少年一起帶領,進行活動。下午則各區各自帶開,自行策劃與發揮創意,社青、學界和兒童一起進行各類活動,闔家同樂。
◎ 鄭碧美
李清安壇主生於民國22年(1933)。早期台灣光復之初,多數人都經歷生活艱辛的日子,李壇主也是一樣,年輕時經歷不少艱苦困境,曾經一度三餐粗鹽拌飯過日子。和夫人鄭彩月副壇主結婚後,為了能改善生活,於是夫婦倆嘗試多樣行商謀生,皆因入不敷出、不如意而虧本收場。
在多方思量下,李壇主棄商從工,想學一技在身,最低亦能養家糊口,但當時大環境經濟狀況不景氣,雖有心上進,四處打零工與學習一技之長,卻仍過著有一日沒一日的艱辛生活。
今天,我代表我們全體子孫,向親愛的阿公獻上最深的思念與感謝。
阿公於今年(2025)以97歲高齡功圓果滿,駕返理天。他是瑞周天惠單位的領導點傳師,是無數道親心中敬仰的精神導師。
從小在阿公身邊耳濡目染,我們8位孫子、孫女,皆承襲阿公以身作則的精神,不論在道場或生活中,始終秉持真理與慈悲的信念,將阿公的教誨銘記於心,落實實踐於外,世代傳承。阿公是我們心中永恆的典範。
感恩羅領導點傳師,您在8年領導的歲月,將近3,000個日子裡,慈悲承擔瑞周天惠大家長這個重擔,您所樹立的修辦人之典範與標竿,成為全體天惠人永遠的模範。看到您沒有痛苦的、在回診之後,在車上睡去,心中雖然萬分不捨,但也萬分欣慰與祝福,因為您是很有福報的人,您無私的愛,溫暖了大家的心靈、陪伴大家一路成長,感恩您!
您一生修辦,自律甚嚴,永遠以道為重,恪遵尊師重道,犧牲奉獻,度人成全無數。在陳阿味老點傳師成道歸空5年後,克紹箕裘,承擔重任,歷時8年;您下足功夫謹遵老點傳師五項重點指示:「鞏固領導中心、遵守倫理、不亂秩序、全體共識執行、護持和合僧團。」這些都是維繫道場基石、慧命傳承之重要指示,用以繼續帶領天惠道務發展……
羅銀祥領導點傳師,民國18年(1929)出生於彰化二水,在家中五位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三。畢業於彰化二水國小後,踏入社會,任職於台北自來水事業處,工作態度認真,表現出色,深受上司肯定。
在道場中,羅領導點傳師於民國46年(1957)求道,民國48年(1959)開設佛堂,民國57年(1968)領命,盡心盡力推展道務。民國75年(1986)退休後,更是將心力全數投入道務,於民國79年至民國83年(1990-1994),遠赴馬來西亞與印尼駐壇開荒辦道。
◎ 文靜
〈青春舞道〉這個歌名,本身就洋溢著年輕人特有的蓬勃朝氣與無限活力,同時,它又能連結著修道人的發心與宏大愿力,將青春的熱情、舞蹈的活潑,以及對人生真諦的探索,精妙地融合在一起。期盼這首歌能為所有到來的年輕朋友們,帶來一股充滿青春氣息、激勵道心、展現年輕生命蓬勃力量的感動。
青春的活力與熱情,對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與不斷嘗試,以及那份源自內心的好奇與對知識的渴望,都將透過充滿節奏的音樂和自由奔放的肢體律動完美結合。舞者們將舞出他們無所畏懼的勇氣,以及對未來充滿希望的無限憧憬,更將在每一次跳躍與旋轉中,展現出他們不斷學習、磨練自我、追求卓越的精進過程,並將這份精神延伸至對修行人生道路、方向與目標的精進追求。
◎ 文靜
秋冬的暖陽,溫柔地穿透忠恕道院潔淨的門窗,將光影灑落在莊嚴的祖師殿內外。那穿梭於前廊與殿堂之間的黑白光影,彷彿還縈繞著過往大德者們在此虔誠禮敬的身影,令人追憶。
時光荏苒,歲月流逝,然而,前人們在此間留下的那份溫潤慈愛,卻如春雨般潛移默化,在不經意間,溫柔地引領著我們的心靈,朝向更積極、更有意義的生命方向前行。即便歲月如歌,悠長而緩慢,但那份深深的感懷與思念,卻隨著時間的沉澱,在我們的心底反而愈發清晰、愈發珍貴。
◎ 王垂禾點傳師
後學於民國36年(1947)出生在台北市昆明街的一個大家族;先父王友笙,家母王李寶惜;祖父是以前日據時代的保正(現稱里長),經營木材行生意,而且也擔當一些大眾義務工作。後學小時候跟著父母,於民國47年(1958)在興毅道場求道,之後與點傳師、引保師失聯了。
民國53年(1964),當時後學正在讀書準備考高專,經常見到一位紳士,西裝筆挺地騎著飛利浦腳踏車,到我家對面的柑仔店(台語,雜貨店)。後學因為好奇,經常藉故買油鹽,到對面瞄一下看看,結果看到3、4個人就坐在裡面的榻榻米上,聽著那位紳士上課。他看見了我這個小伙子,沒說什麼就繼續講,當時情景留給後學深刻的印象,那是後學第一次見到老前人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