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忠恕青年參訪發一崇德台中道場
系列文章④天仁單位、瑞周天惠單位篇
※天仁單位 鍾芝柔
參訪中讓後學暸解到發一崇德的道務能這麼蓬勃發展,除了仙佛開沙顯化、不休息菩薩仍在天上操辦,更重要的是整個道場組織化運作,從上到下積極度眾、充滿成全的熱忱,道親們不停地在道業上精進,「修辦兩足尊」地穩健前行,才有今天遍地開花的伙食團與公壇。回顧天仁道務,其實後學覺得我們也正走在道務開創的路上,藉由此行正好給我們一股往前的助力。後學聽完後的感觸整理如下。
一、開創青年道務,發展長青服務:
發一崇德學界的開創前提是先開創出青年、學生志工,進而才去找尋服務對象,此次分享的重點在於長青服務。反觀我們單位也可先把志工團隊的組織建構出來,有明確的組織及工作培訓後,就可開創多元服務平台,無論是長青據點服務、科學營服務、讀經班服務、義診義剪服務等。
二、服務到哪裡,道務就到哪裡:
辦任何活動或是志工服務,最終仍不離宗旨,就是要度眾。不僅僅是求完道就結束,而是在當地深耕、開公壇,陪伴這群有緣眾生,例如:一群志工發心陪伴爺爺、奶奶們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這樣的開辦精神真的值得我們學習!而天仁道院所在的三灣鄉,很值得我們去開發與探索,從小朋友的讀經,到長輩的關懷,都將是一個新契機。
![]() |
▲ 參訪交流帶來豐富的收穫。 |
三、用生命影響生命的感動:
伙食團的影響力之所以這麼強大,後學覺得是因為學長姐把這個聚會場所營造成像個家的感覺,照顧著新的學弟妹們;而大家常常回到熟悉的家,一起暢談、激盪出彼此的想法、凝聚團隊共識、培養出深厚感情與信任度,要度化、成全他們就相對容易了!或許我們也可以善用聚會的方式,帶著學員、家長們,一起討論或是做有意義的事,讓大家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有價值的,以及服務是有溫度的。
昨天有個風箏聯誼小活動,剛好帶著讀經班家長一起發傳單,後學被一幕感動到,一位家長在公園遇到她的親戚,結果就非常熱情地邀約對方帶孩子來讀經班和科學班,還說自己的孩子非常喜愛天仁科學班課程,雖然後學不知道最後會不會成功,但這已經在助道了,也已經跨出一大步了,很值得讚嘆!
在開創道務的過程中往往想法很多,但重點是必須跨出第一步,開創先鋒流汗、流淚是必須的,但這些苦都不比六道輪迴來得苦啊!後學很幸運也很感恩有陳平常領導點傳師、劉興昌點傳師慈悲帶領,還有一群願意犧牲奉獻、勇往直前的道伴們,一起做夢、一起圓夢,不空過此生修辦的因緣,後學相信天仁不只是這樣,還有更多精彩篇章等我們去開啟,加滿油繼續前行、大成功指日可待。
※天仁單位 陳芝維
後學學習分享對地方道務的建議與想法如下:
一、系統化運作:
在盧講師的分享中,了解到他們的運作方式與我們經營讀經班的模式相似,皆是以據點為核心發展,但他們在服務對象、組織架構及系統化管理方面,更為完善。我們可以學習系統化運作,因為道場活動如果都是幾位幹部在執行運作,時間久了這些人就會常常需要開啟省電模式,有的人會想辦法快速充電,但也有人選擇關機。
活動系統化分組(以品格科學營為例),可依功能細分以下組別:
- 總籌組:負責活動統籌,包括聯繫學校、安排日期、通知各組及確認各組工作進度。
- 場勘設備組:負責確認活動所需設備、進行場地勘查,並與校方溝通協調。
- 活動組:區分家長與學生,負責活動內容安排及志工行前培訓與通知。
- 文書組:負責製作活動企劃書、報名表、海報設計(提供學校使用),名單、名牌、志工時數紀錄等相關文書處理。
- 大事記組:負責活動攝影、影片製作、後期整理與上傳雲端及社群平台經營。
- 器材組:統整所有活動所需器材,包括音響、麥克風等設備。
志工培訓與人才培養(活動結束後,可利用下午進行志工培訓),內容可涵蓋:
- 邀請道場人才授課,如緊急救護、幼兒照顧等實用技能培訓。
- 讀經班家長或新道親的專長分享,如紙雕、手作、烘焙等,讓新道親在道場內有發揮所長的機會,進而提升歸屬感。
透過系統化運作與志工人才培育,可使活動更加流暢,同時減輕核心幹部的負擔,確保道場運作的可持續性。
二、分組社團化:
發一崇德道場設立十組(道務組、班務組、服務組、總務組、社教組、社服組、接待組、文書組、大事記組、炊事組),我們過去嘗試推動類似制度,但成效不如預期。因此,建議調整符合現在佛堂需求的分組模式,並採取社團化運作,提升參與度。社團化模式與大學社團運作模式相似,由各組核心成員廣邀有興趣者加入,而非強制要求所有人參與。各組可由社長、幹部向道親介紹組別職責,吸引志同道合者投入,確保組織運作穩定且具有延續性。
三、環環相扣,提升運作效率:
發一崇德道場的系統化管理,各單位合作緊密,無論是十組、伙食團、大學志工社,都能無縫銜接,並非單打獨鬥。以社服組為例,今天在地社區需要辦志工活動,需求提出給所有伙食團與大學志工社團,名單回報後,由社服組安排服務工作。以伙食團為例,各佛堂的高中組,進入大學後,名單回報到道務中心,由道務中心派發到各伙食團,再由伙食團負責講師與在校講師分配聯繫。
為避免活動撞期,提高協作效率,建議設立行事曆共享平台,將以下資訊公開:點傳師行程(如出國開荒、授課時間等);道場既定活動排程、各區辦道時間與道院輪值時間、道院活動等;各組活動安排。這樣辦道組可根據點傳師的時間安排辦道,活動組可預排志工服務,避免人力分配不均或活動撞期。
四、青年課程規劃:
馬點傳師提到,課程設計應符合學員需求,在安排課程時我們也可以先思考學員需求問題。
五、感恩布施現代化:
與時俱進,布施方式亦可更便捷、透明。像是讀經班家長詢問過要怎樣布施,也遇過夏令營時要布施的家長不清楚管道、粉專亦有人詢問過……,大家想要行功了愿,卻苦無行功的方法,那我們應該把資訊廣為宣傳讓大家知道。因此建議增設多元布施方式:
- 數位支付:申請電子支付管道,讓大眾能夠透過手機布施。
- 資訊透明化:明確列出布施方式,讓大家清楚如何行功了愿。
參訪完當天,點傳師便叮囑後學們馬上寫出自己的收穫和策劃對道務的建議,在一週內也立刻召開會議討論方針。點傳師都如此親力親為地帶著我們往前衝,後學們一定要更精進!
![]() |
▲ 各單位點傳師慈悲率青年參訪學習。 |
※天仁單位 陳儀真
一整天的參訪及課程洗禮,令人感受到一貫道道親的「親」不僅跨越不同世代、家庭,也跨越了不同單位,更橫跨了不同道場。發一崇德點傳師及前賢們無私的分享與傾囊相授,使在場每位基礎忠恕人獲益良多。
發一崇德之學界龐大,在道場間頗負盛名,然而經過交流後,後學才有更深入的了解,其不論是橫向甚或是縱向連結都十分緊密,且分工仔細。橫向連結:每次出隊到社區服務,各組互相配合、各盡爾責,呼應並落實「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這句話,透過活動關懷社區長輩,也使長輩感受到家的溫暖。下午課程則安排志工的進修時間,也藉此凝聚志工感情。縱向連結:連結高中端與大專端,雖人才到異地,但仍有人繼續成全,留住人才。
宏觀發一崇德道場發展模式,其強調緊密連結,並且以活動帶動辦道,以活動成全人才投入道場,雖各盡爾責,但彼此又相偎相依。學界發展至今已有數十年以上的歲月,規模亦十分龐大,各大專院校都有其據點,令人敬佩。發一崇德確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唯各道場的發展模式不同,都有其特色。發一崇德以學界為其發展特色,基礎忠恕道場乃承繼老前人修辦心愿,建立道務中心領導體制,健全忠恕學院教育體制,強化人才培訓與運用機制;前人輩們創建道業、奠定道業基礎實屬不易,應秉持前人輩留給我們這些小後學的基礎道業及信念向前行。基礎忠恕道務中心亦積極地凝聚大家、規劃各式活動,十分用心。後學認為可以前人輩打下的基礎及體制為主軸接下去發展,再帶入不同的活動規劃調整,在天仁天順單位,後學認為可推動之方向如下:
一、 區務方面:
以地緣關係分成各區,如:大豐神區、沙梧清大區、永寧區等,就近成全道親。
- 辦道:以活動結合辦道,透過活動的推行,讓區內道親有開口向人家邀約的名目;當活動辦起來、道親動起來,便能達到區務凝聚、辦道度眾。
- 社區:落實社區關懷,可訂時間至社區活動中心舉辦小活動,如:素食料理教學、植栽小物製作,藉此推廣天順志工隊,也發掘潛在區務人才。
二、 讀經班:
- 推行:可與區務內的社區活動結合,透過活動,吸引附近居民參與,並藉此機會宣傳讀經班,使讀經班增加曝光度,也使還在觀望的家長能確立信心。
- 落實關懷:讀經班結束,家長或師資可能都趕著要回家,彼此間較難閒聊、建立情感,也難使家長對讀經班產生向心力。因此可加強對讀經班家長的關懷,偶爾像朋友間探訪,不間斷地閒聊,建立彼此感情。
三、 志工隊:
天順志工隊在點傳師們帶領下,非常強大且堅實,老中青三代皆有,長輩是年輕人最堅強的後盾,年輕人是活動的先鋒,目前活動主要以學校營隊、夏令營為主。
營隊結束,志工們會統一回到佛堂用餐、叩恩,大家於此時可以彼此相互凝聚,唯時間甚短,建議可於下午舉行志工進修(可由廚房老菩薩教大家料理,進而增加自我認同,同時緩解廚房菩薩年長化之趨勢),或是遊戲、舉辦放鬆踏青活動、大家一起打掃佛堂,掃完來杯手搖飲,一定超有吸引力。
四、 班務:
目前除忠恕學院一至四年級外,尚有培德、道育、兒童三班、中先修等班級,班級人數眾多,更顯現出關懷之重要。
加強關心:輔導一對一或一對二,除平時透過訊息聯繫,也可以特地走訪學員家中,藉此了解學員家族成員,順勢探訪潛在人才。
班級活動規劃:除平時班程,也可了解學員興趣,進行班程以外的活動規劃,如:第五個週日去野餐,凝聚班級成員;在活動中,也可邀請具有特殊專長的學員教大家技能,使學員有舞台可發揮。
每個道場都有其特色,應保有其特色繼續發展下去,以活動帶動道務,落實關懷與成全,活動不離辦道,期盼我們一起將道務鴻展。
※瑞周天惠單位 王俐雯、鄭紀茱
春寒料峭的清晨,忠恕青年從北、中、南各地出發,抵達南投。第一堂由林點傳師慈悲開示「啟發青年修辦理念」,提醒我們珍惜這份得道的殊勝因緣,喚醒自性本愿,相信自己是佛,立志莊嚴佛所。林點傳師一句「是修道人,還是世俗之人?」字字入心,發人深省。願後學們都能「愿化一尊佛」,堅定修辦方向。
接著由盧講師分享長青服務隊的推動歷程,幽默中見真誠,深入淺出地帶出「開創是開始,經營是關鍵」的實務智慧,也提醒我們要珍惜人才,主動承擔、學習耕耘,將這份使命帶回各自的班程與道場。
午後步入宏偉的大殿群,莊嚴肅穆,令人肅然起敬。祖師殿兩側的「忠義鼎」與「萬世金鐘」,象徵代代相傳的道統精神,提醒後學修道行功了愿,要忠於天命、義行於人群。
下午,馬點傳師慈悲賜導,分享崇德伙食團的發展歷程與背後精神,以長久架構的組織脈絡,搭建成系統化運作的支撐,展現團隊長年默默付出的真功夫,也讓後學深深體會,無論是前人輩抑或是小道親,在台前幕後,只要有心,處處皆可修辦。此行收穫豐碩,願將感動化為行動,在修辦的路上彼此扶持、共創基礎未來。
※瑞周天惠單位 邱小玲
感恩早上林點傳師的課程,其中詞語令人印象深刻:
- 「我並不完美,但我是限量版、是獨一無二的。」啟發後學就算遇事有挫折,也不用太在意,再接再厲即可。
- 「度化是我的責任,求道是他的緣分。」不要因為度人不成功而感到受傷,只要敢開口即可。
盧講師則分享到:「戰士視一切為挑戰,凡人視一切為困難。」就算遇到困難,只要有愿,上天一定會幫助我們達成任務。道場要給平台,道務才會發展!
下午馬點傳師的課,讓聆聽者頻頻點頭,學界(伙食團)是感覺和歸屬感所營造的,設置自己的區域公堂,讓學生有地方可以團聚和研習,更可增加學生的凝聚力。伙食團的運作,運用社工名稱招募新學員,學界有校內資深講師和在校的負責人來成全新學員,使新學員被關心和鼓勵;受到學長照顧後,離開校園也同樣繼續回饋給學弟妹,讓大家對道場理念都非常認可,也很有熱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