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

心理學×修行

心理學×修行

◎ 謝宗翰

在這個以科學為主的時代,宗教受到質疑,道場傳承受到巨大考驗,我們應當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守住本心,傳承永續?在經歷多年道場學習後,後學內心有很深的感觸:道場需要年輕人的傳承;而這個問題困擾著每一個道場,不只是基礎忠恕道場,還有其他道場,乃至於不同的宗教傳承。但是難道道場只要有人就可以了嗎?難道我們只需要吸引年輕人來道場就夠了嗎?還是說,後續的引導與啟發,比吸引年輕人這件事同等、甚至更加的重要呢?因此,要讓年輕人承擔傳承的責任,勢必要清楚知道道場真正在傳承什麼?

感謝 天恩師德,後學在學習過程中看到點傳師與前賢的行誼,感受到其修辦道的精神,體驗到道如何改變一個人,乃至一個家庭。不禁感嘆:道這麼好,知道的人卻這麼少,誤解的人卻這麼多!所以想要把修道的精神,讓與後學相仿年齡的青壯年感同身受,我們幾位懵懂青年們組成一個團隊,本著古老聖賢的智慧,結合現代心理學的話語與引導方式,使用現代人的詞彙,期許能走上一條自覺覺他的路。

「道在參與中明白」,當愿力產生時,更重要的是去實踐,但是要從哪裡開始呢?我們就想到:可以將法會中,一般人日常較少接觸,聽起來深奧有距離的課程,以現代化的方式呈現,並能讓參與者有所體悟。

新道親法會的第一堂課通常都是「人生真諦」,於是我們就聯想到心理學活動中的生死體驗,透過寫遺書、與重要他人告別的心理劇,到體驗躺棺的整個過程,讓體驗者們感受到人生如夢,識透人生中什麼是重要的,而什麼其實只是短暫的,進而讓我們學習放下。然而這個大膽的嘗試過程中,又有許多的挑戰,尤其在華人社會中,生死是相對敏感的議題。起初很多人想體驗,但內心又不太敢,報名人數不斷變動,彷彿上天在考驗著我們,甚至前一天晚上才得知有人不能前往;即使如此,我們仍然相信「上天都有最好的安排」,堅持不放棄,也堅持參與者必須全程參與一天一夜的活動。因為這個活動是需要長時間的暖身鋪墊,幫助參與者打開心防,建立信任,願意與我們說出內心深處的事。

▲  年輕人勇於承擔道場傳承的責任。

我們也記得點傳師常提到法會之所以要兩天兩夜全程參與,是為了要先讓學長們靜心、洗心,到最後發心,如果沒有讓自己安心、沉浸其中,很難有共鳴與感受;若是為了衝人數而放低標準,也許得到了表面人數的提升,但是來的人是否真心,會直接影響到這個活動的品質,失去的是活動的共振、參與者的全心投入,而耽誤了眾生的慧命。

也因此本次活動一天一夜,晚上藉由心理學的暖身活動,過程中讓大家先熟悉環境、認識彼此,打開心房;如牌卡活動,幫助大家對應內心的狀態,講出別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令人意外的,來自四面八方不熟識的年輕人,話匣子一開,竟聊到很晚,超過預定時間,而且內容都是最近生活中發生的事、內心的狀態等等,感謝上天。

接著隔天一大早,先透過境教,走在大自然中,好好利用環境的優勢,帶我們去好好地與自己的內心相處。講師借物喻道,讓大家在輕鬆自然的氛圍中感受。

靜心之後洗心,接著透過生命曲線圖的活動,讓前賢們透過畫圖,開始思考這一生走來,目前還在意哪些事情?還有哪些事情放不下?放不下的原因是什麼?幫助大家回顧生命。接著小組分享共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課題,有的時候剛剛好,上天讓我們在此刻反省、沉澱;剛剛好遇到身邊的伙伴,在天時地利人和下,敞開心房,療癒自己,療癒他人。

經過上午的交心、靜心,接著我們就可以會上本心,寫遺書與心理劇「告別」的環節,讓許多人流下對父母真誠、後悔的眼淚,才發現原來修行最根本是孝道。人生中最後一哩路,大多數人皆是希望家人陪伴左右,透過扮演者的口,自然而無心地將一句句內心的話說出,讓參與者們淚流不止。過往放不下的心結,不論是對朋友或是家人,從這一刻起,慢慢放下。

最後心得分享時,參與的前賢都各自講出了自己的體悟,也許不如我們所預期的跟人生真諦相關,但是一切都是如此完美,在上天的巧妙安排下,自然去說出內心的感悟。例如,有位年輕人坦誠地說自己在家中鮮少向家人道愛,回去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主動抱抱自己父母,向他們表達,因為現在不說,何時才要說呢?我們聽完都很感動,這就是覺醒的力量,道在生命中發揮作用。修行很簡單,做好家庭的菩薩,真誠生活與看待每一天,誠心抱守,如此而已。

另一位年輕人,說自己深陷工作的迷惘和挫折中,在與其他人討論、分享時,也被點醒,知道了所謂真正的自由,是得先體驗並接納身心的不自由,安住其中,才能走向真正的自由!也有的年輕人,從現在從事的志業中,更深層感受到什麼才是現在應該專注的發展方向,而能更真誠地向前行;也有的前賢們,是道場多年的神仙眷侶,彼此互信互愛,在生死面前的深情告白,與對道的信心,感動了大家!

感謝 天恩師德,我們的堅持和用心,讓來參與的人都是剛好適合的人,雖然人數不到10人,但是量少質精,才能讓共振效果如此出人意料。後學反思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心靈,心理諮商或是心靈課程,普遍地在社會上常看得到,裡面的概念,如:覺察、觀心、駁斥非理性認知(道場來看就是轉念)等,都與道場講述的道理相似,故透過心理學與道場研讀的經典道理,兩相結合,幫助年輕人理解修行;畢竟讓年輕人研讀經典,對較少機會接觸古文的現代人來說實在太困難,我們何不活潑應事,設計出讓社會大眾都能接受的接引活動,讓道場的接引現代化,講出的語言是「人話」,來者皆是有心人。

每個道場人才因緣不同,真心自有天助,祝福每個道場找到一條接引眾生走向修行的路。感謝 天恩師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