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

道德經白話淺釋(柔弱章第七十六)

◎ 陳德陽前人講述  陳樹旺點傳師整理

柔弱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本章是對舉「柔弱」和「剛強」之得失。柔弱雖不即是道,卻近於無為;剛強雖非完全離乎道,確涉於有為。無為則離道不遠,有為則捨本逐末,為人作事,當可擇於此二者。

試看日月運行,四季交替,萬物便在其中得以化生,更在時雨和風之柔順中得以生成,人又何嘗能自外於天地律則。宇宙萬物稟陽和之氣則生,受陰寒之氣則死。人身之中,當陽和之氣聚,則四體通暢柔順,而生機盎然;當陰寒氣結,則肌膚僵化,形容枯槁。是知,人之生也,逢陽氣之溫和而柔;人之死也,遇陰寒之凝固而剛。草木亦是如此,活生生的草木,柔軟而生氣蓬勃;枯槁的草木,僵硬而死氣沉沉。所以,天地萬事萬物,無不以堅強者,為死之徒,以柔弱者,為生之徒也。故曰:「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堅《道德經‧至柔章第43》、「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人在活著的時候,身體四肢、肌膚都是柔軟的,所以能屈能伸,運動自如;可是死亡之後,則肉體卻變僵硬,而不能屈伸。

其實在人身上,不只看得見的肉體、四肢、血管、肌膚是如此,即便看不見的思想、觀念、心境,甚至是情感、脾氣,也皆如此。當你的心境愉快,情緒則柔順安穩;當你的觀念僵化、思緒僵硬,情緒亦必堅硬、倔強、剛愎,而了無生趣。因此,人要活得有樂趣、健康、愉悅,必須身心皆溫順、柔弱。

柔弱者,春溫之氣,生氣也。人得之則生,性情和平,行事寬恕;不自是於己,不爭強於人,以大公之心,養天地之和,培養其所生之氣,而其氣自然長久。會此義者,則知所以修身,宜先調性情、和氣質,使我身常處於生之徒,不入於死之徒。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❶柔脆:萬物草木在活的時候,外形與內質都是柔弱的,可是到了死滅的時候,形與質都變成枯槁了。

❷枯槁:乾而堅硬。

這是以草木為比喻。天地萬物在變化的過程中,由活時的柔軟到死後的僵硬,這也是宇宙中所有萬物的自然生態。萬物和人都一樣。我們看花草、樹木,在它們有生命的時候,也是枝條柔脆的,只有在它們死了之後,才變得枯槁堅硬。

「脆」和「弱」一樣,是一般人不喜歡的,因為「脆弱」容易折損。但「脆」而能「柔」,卻是生命發育的開始。當一個生命初生時,無論是嬰兒、是幼苗,在外部來看,都是非常脆弱的,可是就內在而言,卻充滿著生命力,正如春風吹又生,生命的發育,是強而有力,莫之能禦的。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堅強」,是指外表強悍,個性剛愎,脾氣倔強,這種人好強鬥狠,是「勇於敢《道德經‧天網章第73》,所以會走上死路。「死之徒」,「徒」,是類屬之意,即死亡之一類。

相反的,柔弱的屬性,是能屈能伸、有彈性的,有著柔順的脾氣、謙和的個性,「勇於不敢《道德經‧天網章第73》,所以能夠保全自己,而邁向光明、生機盎然、生氣蓬勃的途徑。《說苑‧敬慎》中有下列一段對話。

韓平子問於叔向曰:「剛與柔孰堅?」

叔向對曰:「臣年八十矣,齒再墮而舌常存。老聃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馳騁乎天下之至堅。』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剛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此觀之,柔弱者,生之徒也;剛強者,死之徒也。』夫生者毀而必復,死者破而愈亡,吾是以知柔之堅於剛也。」

平子曰:「善哉!然則子之行何從?」

叔向曰:「臣亦柔耳,何以剛為?」

平子曰:「柔無乃脆乎?」

叔向曰:「柔者,紐而不折,廉而不劌,何為脆也?天之道,微者勝!是以兩軍相加,而柔者克之;兩仇爭利,而弱者得焉。……」

此乃天之道,柔勝剛的道理即在此。《地藏菩薩本願經》曰:「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故老子專以虛心、無為、不敢,為立教之本。全篇上下,專尚柔弱而斥剛強。故此云:「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

若以軍事來作比喻,兵力強大,反而不能贏得勝利。這是為什麼?因為兵力強盛的一方,往往會恃強而驕;然而驕兵必敗,故在兩軍交鋒時,反而不勝。而衰兵雖勢弱,卻能克敵致勝,就好比樹木如果長到粗大強壯時,則會遭人砍伐,是一樣的道理。

關於「兵強則不勝」,或許很多人有疑問,因為任誰都會認為,兵力越強盛,越有機會打勝仗,但事實並不盡然。例如:東晉時代,苻堅八十萬大軍,謝安才八萬,淝水之戰,卻以寡擊眾,大獲全勝。三國時代,赤壁之戰,曹操也擁有八十萬大軍,孔明、周瑜合作用火攻,殺得他灰頭土臉、死傷慘重,可見老子所謂「兵強則不勝」,並非虛言。

《列子‧黃帝》中云:「天下有經常致勝的道理,也有經常不致勝的道理。經常致勝的道理就叫『柔』,經常不致勝的道理就叫『強(彊)』。柔和強二者的得失,很容易知道,但世人卻不知道。所以上古的人說:強,凡事都要搶先於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柔,讓世人都超出自己的先前。對不如自己的搶先,必會遇到自己所不如的,那麼就要危險了;如讓世人都超出自己,那麼永遠就不會有危險了,這樣的人以如此守柔使一身常勝、以如此守柔來擔天下。此即不以強來勝世人,自己就能經常致勝;不以強來擔當天下,自己就能勝任天下。

粥子說:『要剛,必須用柔來守有它;要強,必須用弱來保有它。蓄積柔必定能剛、蓄積弱必定能強。觀看所蓄積的,便足以辨知禍福之所在。以強而勝不如自己的人,必有強於自己的人以剛來勝我;以柔而能常勝,是由於讓世人超出於我,柔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

老聃說:『武力強大反而會招引滅亡,樹木壯大反而招引砍折。柔弱的,是屬於生的一類;堅強的,是屬於死的一類。』」(註)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由上述分析看來,凡是自恃強大,要居人上的人,結果必定是被人厭棄,反而處下勢。凡是柔弱自守、謙虛自處的人,本來不想高居人上,其結果卻被人擁戴,反而能佔上風。這裡說明一切有為的爭上,結果必處下;而善於無為自守著,結果必處上。世間的事理,無不如此。我們更可以明白守道的人,應當以柔為貴,因為道正是天下之至柔的。

本章以人類、萬物草木之實體為例,生者都是柔弱、軟順、謙卑,死者都是僵硬、枯槁、堅硬、剛愎。可見道體至中、至柔、至和,故明道之修行者,必謙柔自處、謙卑處事,唯有至柔之道,才是駕御天下一切至堅之利器。就好比水之至柔,而無堅不摧;大自然又何嘗不是如此?天地以中和之氣生萬物,如春夏;以肅殺之氣收萬物,如秋冬。中和者,柔弱也;肅殺者,剛強也。柔弱者,生氣也;剛強者,死氣也。故修身之道,首要調和性情,中和氣節,常使自己處身於「生之徒」之行列,用之日久,自能體會柔弱、謙卑之道味無窮。

再說,修行人,無論你的生命力強弱,你的形體、外表、口氣、姿態,一定要謙和柔順、和藹可親、笑容可掬;彎腰有時比站直更高,很多場合,低姿態比高姿態更受用。溫良恭儉讓,要比強勢、強硬的態度更受人尊敬。所謂「強者」,其含義是指「心地光明,能力卓越」的人,而不是指「態度傲慢、倔強」的人;理直氣和,一定比理直氣壯更有效率、更能達成目標。實際上,一位能力強而態度柔順、謙和、委婉、性情溫良的人,才是真正無往不利的聰明人,這正是柔弱處上之精義。

註:原文出自《列子‧黃帝》。天下有常勝之道,有不常勝之道。常勝之道曰柔,常不勝之道曰彊。二者亦知,而人未之知。故上古之言:彊,先不己若者;柔先出於己者。先不己若者,至於若己,則殆矣。先出於己者,亡所殆矣。以此勝一身若徒,以此任天下若徒,謂不勝而自勝,不任而自任也。粥子曰:「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彊,必以弱保之。積於柔必剛,積於弱必彊。觀其所積,以知禍福之鄉。彊勝不若己,至於若己者剛;柔勝出於己者,其力不可量。」老聃曰:「兵彊則滅。木彊則折。柔弱者生之徒,堅彊者化之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