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筱君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出自《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孔子說:「富貴顯達人人嚮往,但如果不是通過正當方法得到,那麼即使是已到手的富貴,君子也不會接受或享用這樣的富貴;貧窮卑賤是人人厭惡而想遠離,但如果脫離貧賤的方法不正當,那麼君子寧願貧賤,並不會刻意去逃避。君子若沒有了仁愛之心,如何能成就君子的美名呢?真正的君子在任何時刻都不會失去仁愛之心,無論是面對情急慌亂的突發事變,或是生活在困頓流離的挫折狀態中,都會守住仁德而不動搖。」
許多人知道「終食之間」是指一頓飯的時刻,引申為「二六時中」。但為什麼短到可能只有15分鐘就一餐飯的時間裡,能夠代表一天24小時呢?而終食之間也意指時時刻刻,因此,常有人將終食之間誤寫成「終始之間」,表達其有始有終之意;殊不知,古人用字之精準、涵意之講究,都有其深刻考量。所謂「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一頓飯的時間雖可長可短,但人性的弱點卻最易在此時顯露無遺;從檯面下的爭先恐後、貪得無饜,到檯面上的鋪張浪費、暴飲暴食,短短一頓飯的時間裡,最易醜態百出,也最易看出一個人的品德涵養。
從最基本的餐桌禮儀來看,有人目中無人、挑嘴揀擇,有人感恩謙讓、進退有禮,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一個人的家教、修養,以及日常生活及衛生習慣。在杯盤交錯間,人們或許會說些心口不一的話語,但個性與習慣仍甚易分辨;因此,我們會用:「吃相難看」引申一個人貪贓枉法;用「一飯三吐哺」《韓詩外傳》形容一個人勤於政事;也用「鴻門宴」指人別有心機、宴無好宴。
《易經》第27卦頤卦卦辭:「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貞即正也、定也;指頤卦須守正居定(謹守正道)方可獲吉祥。觀即仔細審察,外察人我事物的本質內涵,內觀自我心性的意念起伏。頤卦卦象像一個空空的嘴巴,下卦☳震雷表動、上卦☶艮山表止,象徵在人的面部五官上有一座如如不動的山,就一般人來說是指鼻子,稱為「山根」;聽過三寶講述的道親也許能會心一笑,明白這如如不動的「山艮」意指「玄關」,當「艮」能求得「明師一指點」後,即成為「良」,所謂天理良心顯現,讓我們能知其所止,謹慎而節制地止於至善之所。而「觀頤」不僅是粗略地觀察他人的養生之道,更須細心深入地省察人我供養款待的對象及方式,以學得頤養之道。而「自求口實」則意指這空空的嘴巴,人必須自食其力、自我實踐,以求得充實自我的能力。
象曰:「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這頤卦上止下動,就如同口之說話、嚼食狀;故君子應效法頤卦雷動於下,山止於上,能動而知止的養正之道,慎發言語以養德,節制飲食以養身,方可在日常生活中動靜合宜、修身養性,以趨吉避凶,獲得吉祥。
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註解:「觀其求可食之物,則貪廉之情可別也。」指看人如何求得自養之食的同時,就可以了解一個人的德行;吃相好看的,人品就好;吃相難看的,人品就差。所以,「終食之間」意指如果在這看似短暫卻關鍵的時刻裡,都能謹言慎行而不違仁德,則二六時中要守住仁德也相對容易多了。
接著談「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愛,《中庸》二十章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是為人的道理,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一種關係。《論語‧顏淵》記載了多位弟子向孔子請教如何做到仁德,其中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仁表現出來就是愛心。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的表現也是將心比心。四配十哲之首的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仁的表現更是要能約束自己的身心,使合乎行為規範的義理及禮節;而「為仁由己」的具體條目,正是指當遇到不合乎道理與禮節的事時,要能懂得「知止」《大學》,此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四大功夫的實踐。換句話說,仁的表現,對內要能約束、修養自己,對外要能愛人。
孟子繼承孔子的「仁愛」之說,在「親親」的基礎上再提出「仁民愛物」的思想(註1)。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也就是人的天性良知裡都帶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孫丑上》,即為良心。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是指「仁愛」即要能將此良知推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大同理想,如此,私慾盡淨,而心德之全也。對於立志修行的道親們來說,有二點目標可做為具體的實踐:
1.克己復禮,守良知(退──對內,固守,知止):
唐詩聖杜甫曾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的詩句,描寫權貴飽暖思淫慾的奢華,以及安史之亂中,窮人顛沛流離,只能飢不擇食、挨餓受凍的淒慘景象。戰亂與飢荒從來不曾遠離人間,或許在累世的輪迴裡、在未知的際遇中,我們的人生也曾處在富貴窮通的任何狀態,但當我們心中有良知、眼中有他人時,會明瞭道德之第一目的在顧及他人。
所謂「見微知著」,飲食與餐桌間的言行舉止,就代表著我們做人處世的道理及分寸,進退之間盡是文化的展現。如果我們能安守心性、固守仁德,就會「以良知在我心而約身如繩」,這也是為什麼在《論語‧衛靈公》中,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在窮困中,惟有君子能固守良知、謹守仁德;而小人則會不擇手段,花招百出。因此,我們所應學習的,是正確思考如何按照君子的人格來律己、如何按照君子的要求來處世。在逆境中能克己復禮、守時待運、不妄求;在順境中能體恤他人、仁民愛物,顯天良。
2.知命造命,行仁愛(進──對外,力行,能動):
佛家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陳朗老居士曾在李嘉誠先生年輕時,就算定他將來會是香港首富(註2);所以,修行人若真懂因緣果報,就能沒有絲毫強求的念頭;強求無法成就,如果不擇手段強求到了,那也是命裡頭本該有的。而不擇手段謂之小人,命裡頭本有,但卻為此做了小人,這可真叫「小人冤枉做小人」啊!而君子則能順天知命、謹守仁德,明白「命中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的道理,看破富貴與貧賤這兩道關卡,不為外物所動搖。
君子內心所時時存養省察的,是如何能力行「仁愛」以造命。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盡心上》君子所自我期許追求的仁、義、禮、智、信,是原本就在我人身所固有的自性裡。而富貴利達等身外之物,則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故而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這份仁愛的存心與追求,就是天理循環,知命再造命的修道典範。
《元史》記載了許衡「義不摘梨」的故事(註3)。許衡是元代一位全方位的學術大師,生於元初亂世,在24歲時曾跟隨眾人在酷暑天裡逃難,途中因盛夏炎熱而飢渴難耐;路邊正好有一棵梨樹,眾人紛紛爭先恐後去摘梨解渴,唯獨許衡端坐樹下,神情自若。有人不解地問:「何不摘梨來解渴充飢?」許衡答曰:「不是自己的而拿來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說:「現在時局這麼亂,大家都各自逃難,這棵梨樹恐怕早已沒有主人了,你又何必介意呢?」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難道我們的心也無主了嗎?」別人給的東西有一點不合乎義理就不能接受啊!
許衡曾說過,「道」在日用行事中,不是高遠難行之事,並提出「鹽米細事」也應當講究道德的實踐。意指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我們學習與踏實修行的道場,「道」就在生活的微細瑣事中體現。常言「肚子餓是最大的真理」,但身為難民的許衡,卻寧願忍受飢渴之苦,將道德切實踐履於生活之中,做到不動一念貪取之心,以良知在我心而能約身如繩,其人格就如同西漢劉向《說苑》中的:「義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般廉潔高尚。
在古代有這樣的高潔之士令我們心生景仰,在現今亦不乏我們學習的對象,提到14A前央行總裁──彭淮南,總令人豎起大拇指,他是一貫道之光,落實不取身外之財的一貫道精神。彭總裁苦讀出身,父親是工廠工人,家中有9個兄弟姊妹,全家都是一貫道安東道場的道親,深受一貫道信仰的影響。高斌凱老前人曾送過一幅「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墨寶來鼓勵他為國為民服務。其一生從事公職,任央行總裁20年,面對金融圈龐大的金錢誘惑,卻能廉潔自守;本人與家人從未傳出任何流言蜚語,就來自於他長達40年的一貫道信仰,像百年榕樹的根,令他面對大風大浪能堅志不動搖,在專業與操守上皆備受世人肯定,民間聲望亦高。他十多年的鄰居曾說:「每逢過年過節,都會看到有人提著禮物來,再提著禮物走。」鄰居們都看在眼裡。
彭總裁拒絕誘惑的不止於財富,還有名利。由於他的高民調、高滿意度,因此許多政黨,都不斷把腦筋動到他頭上,從行政院院長到副總統候選人,甚至有政黨還想邀他代表競選總統;但彭總裁從未動搖,謹守「央行總裁是最後公職」的承諾,全部婉拒。顯然彭總裁不僅做到了心性淡泊,更有智慧寧靜自持,寧可守住其財經專業的領域,也不願攀求權勢高峰。明智的抉擇,讓他在央行總裁任上持盈保泰,成為了長青樹。
要知道,物可以無主,但我們的心不可以無主。這「主」是我們良知良能的展現,是對自我言行的約束,也是道德和信仰的實踐。《論語‧述而》中,孔子也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所以,惟有我心有主,才能不為世俗所牽、不為慾望所誘;正因為我心有主,君子才能無終食之間違仁,而卓然超拔、成聖為賢。
今天讓後學最感幸運的是,在老前人「認理實修」的理念下,我們何期有幸能持續在經典的指引下學習;濟公老師要求徒兒「三不離」──希望我們在道場、經典、善知識的提醒磨煉中,讓我心有主,進而提升自覺功夫,增進修道火候。西漢劉向《說苑‧談叢》:「賢師良友在其側,詩書禮樂陳於前,棄而為不善者,鮮矣。」今天在道場裡有許多犧牲奉獻的前賢們,就是我們所要學習的賢師良友;而經典就是引領著我們前行方向的明燈;在道場這片淨土裡學習,若還能自棄、棄人而做出不合乎道理與禮節之事者,是很少有的啊!因此,本著三不離的原則,依著活佛恩師所說:「修行以慎獨為宗,以體認天理為要,以日用尋常為實際」《老師的話第13集》來努力,相信必能百尺竿頭、道業精進!
註1:出自《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註2:淨空法師曾說過,香港有位陳朗老居士,他的命相風水很高明。李嘉誠先生沒發達前找他看相,他問李先生:「你希望將來有多少財富你就滿足?」李先生告訴他:「我若能有三千萬港幣,就很滿足了。」陳朗老居士說:「你命裡頭財庫很大,不止三千萬,你將來是香港首富。」後來果真被他算中。(http://ft.hwadzan.com/dv.php?sn=21-383-0001&lang=zh_C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