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日 星期三

忠恕青年大會師幹部成長營心得


忠恕青年大會師幹部成長營心得

◎ 忠恕青年大會師籌備小組提供


※瑞周全真單位  蕭銘靚

感謝 天恩師德,老前人聖德,領導點傳師、點傳師厚愛,讓後學能擔任這次忠恕青年大會師的小組長。這次青年大會師非常特別,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不能實體見面開班,但上天開了另外一道門給我們,這次的成長營克服了距離限制,不管是台灣,抑或是柬埔寨、日本、澳洲、馬來西亞等地的前賢,都能聚在一起線上上課,真的是史無前例的突破!

這次成長營中,最讓後學印象深刻的內容是林鴻輝點傳師慈悲講述的專題。後學平時在忠恕學院學界班學習,正巧剛讀到辦事員精神守則中的「承繼祖師鴻慈大愿」,跟林點傳師講述的內容一樣。身為道後代的我們,比起隻身前來台灣開荒辦道的前人輩來說,已經是非常幸福了。後學小時候也很常接受前賢們的扶持,長大以後,我們應該責任負起,主動承擔所屬單位道務,確實做到「承繼祖師鴻慈大愿,達成師尊、師母普度心法」。因為有前人輩的付出,我們才有如此棒的修道環境;前人種樹,我們不應該只有想到乘涼,而是應該想辦法讓這棵大樹更加茁壯。

最後感謝基礎忠恕道務中心,這次的法會消弭了國界,卻帶給我們更多驚喜的收穫。

▲  黃總領導點傳師於忠恕青年大會師青年幹部成長營慈悲賜導。

※瑞周天定單位  呂建成

後學很榮幸能參與這次精心策劃的忠恕青年大會師,透過Zoom視訊軟體,多達800眾國內外道親一同線上聆聽法語。同時貫徹道務中心方針:「集體領導,整體帶動」和家壇活化的運作方向,讓道中青年承擔大愿力,提升道務量能。

回憶起去年參與基礎忠恕人才智庫論壇時,學員針對忠恕學院銜接地方道務問題之對話,曾經聽到資深壇主對整合班轉型感到焦慮,擔心老菩薩沒有地方聽課。道務中心用心良苦,透過轉型改變,正視道場人數萎縮,積極地反思修正;並且廣納青年聲音,成立青年道務部,推動青年道務推廣平台,期盼凝聚不同單位道伴,同心同德地付出。

道務是須靠眾人一起推動的,而非一個人單打獨鬥。但求創新,勿忘本。如陳平常點傳師所說:「善述人之事」,要善述前人輩的道範行誼,勉勵後學們立志,樹立基礎忠恕家風。例如:陳點傳師敘述隨駕張老前人,與浦光汪老前人一起參與孔孟聖道院落成。汪老前人年紀小張老前人兩歲,但比張老前人早領命。汪老前人站一整天下來,腰酸背痛,回房間休息時,張老前人立即幫汪老前人搥背;陳點傳師看了,想要替老前人幫汪老前人搥背,但老前人向陳點傳師表示:「你做的,跟我做意義不同!」令人深深感受到老前人是如此地尊師重道。

有一天,陳點傳師看到老前人在掃地,就請示老前人說:「掃地由我們這些後學來掃就好。」老前人回說:「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你掃你的心地,我掃我的心地。」老前人淡泊人生,樸實不浮華,是後學效法的典範。

想想老前人、袁前人來台開荒,歷經艱辛萬難,才有現在的基礎忠恕道場。王壬申點傳師也分享黃總領導點傳師所說的:「見地、修證、行愿。」和讓後學印象深刻的一句話:「眼淚是為眾生而流,不是為自己而流」,是一樣的意思,那就是「慈心悲愿,捨我其誰」的利他精神。一整天的成長營,總領導點傳師、點傳師及講師群所帶來的課程,使後學法喜充滿、心性提升,也更清楚自己的志向和目標。

▲  陳平常點傳師慈悲勉勵後學:要善述前人輩的道範行誼。

※瑞周天惠單位  賴怡安

◎修道是本分,辦道是使命,落實內修外辦。

◎有心要無為,有為要無心。

感謝上天慈悲,讓後學有機會參與這次的忠恕青年大會師。早上江永德點傳師慈悲講述「集體領導,整體帶動」這堂專題,讓後學特別有感受。其中談到「修道是本分,辦道是使命,落實內修外辦」,後學有淺薄體悟與大家分享。

修道要修心,將心回歸到最原始的面貌,純淨而無濁染的,而後學最常能從孩子身上學習到「原心」。有次,後學與兩個孩子在玩猜拳遊戲,大女兒贏了,而小兒子輸了,卻依然開心地吶喊著:「耶!我輸了,姐姐贏了!」當下後學才明白對兒子來說,輸贏一點也不重要,他僅僅是享受了遊戲過程中的快樂而已。原來我們最初的心是這樣的啊!我們所在意的輸贏、是非對錯、功名利祿,在「原心」面前,還不如當下的自在快樂重要。有心似無心,無心似有心。後學自省應時時保有這份初發心、赤子之心,以純真的心來修道,並落實在生活中。

辦道到底是什麼?怎麼樣才叫辦道呢?後學覺得辦道不僅僅是度人求道,而是要幫助身邊的人找回最原始的光明面。若道在生活,那家庭、學校、公司、社會皆是道場。既然處處是道場,那家人、同學、同事、朋友……,就是我們要度化與關心的人。後學很感恩道場裡的前人輩們,一直用自身的德行風範來教化我們,讓後學明白「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的重要。在辦道中,應有為而無心,盡心盡力地去做;結果不論,只須把持自己心中對道的信念,相信上天會有最好的安排。

▲  劉定文領導點傳師慈悲結班賜導。

修道修心,辦道盡心,好好落實內修外辦。正如同師母所說:「小圓不圓,大圓何望。」唯有我們將自己的圓修圓、修好,才有機會度化別人。辦道是使命、是責任,也是機會,讓我們能在奉獻自己的同時,也更加圓融自己的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