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8日 星期一
修道如初 成佛有餘
◎ 性愚
「修道如初,成佛有餘」,這句話對修道的人來說是多麼地嚮往與殷盼,因為不只是成佛,還「有餘」呢!真是天大的好消息。但是「初」是什麼的初?真的要好好地來研究研究。
後學與幾位同修研究完的結果,大家認為「初發心」的成份很大,但是初發心有時是很衝動地發心,過不久又會變心;又有時萌生初發心是有條件的,比如想說做好事會有好報、吃素死後會升天等等,但過不久又耐不住了,這樣的初發心與修道如初的「初」不大符合;又有人說「初」是否可能是《三字經》所說:「人之初,性本善」的「初」?
袁前人曾慈悲開示:「人是由三種重要又精密的東西所組成。」第一種是摸不著、看不見,又感覺不到的「性」。「性在人身」是很重要的,但性是無形的,一般人都不知道有性的存在,以為是性向、性別、性情的「性」;而聖人很慈悲,怕人忘了「性」的存在與重要,故說人有「性命」。性在命的前面,然知道其涵義的人卻寥寥無幾。一般人都把性與命連在一起,性就是命、命就是性,殊不知命是人的「身命」,也就是生命;當一個人發生危險時,會大聲喊:「救命喔!救命喔!」沒有人會喊:「救性」或「救性命」。由此可知,性與命雖一體,還是有分別的。
第二種是摸不著、看不見,卻感覺得到的「心」。心與性一樣是無形的,但心有種種作用,例如:陳年往事會記著、未來的事會策劃著、恩恩仇仇會記著……。人會有分別心,會感情用事。又身聽命於心,心想做善事,身就會聽命去做善事;心想作惡事,身也會跟著去做,所以心能指揮身。有首詩說:「三點如星佈,橫勾似月斜,披毛由此生,做佛亦由它。」就是在說明善惡都是由心造。《四十二品因果錄》中莊子偈:「路上遇著兩般尸,善者天堂惡陰司,善人禮拜昇天去,餓鬼還打舊日尸。」由此可知善與惡的差別,心的作用影響很大,對於日後的升降,有天淵之別,能不慎乎!
第三種摸得到、看得到,也感覺得到的是人的「身」。身體是有形的,身與心會互相影響;身體能感覺冷熱,工作過多會累,沒吃東西,肚子會餓等等,這些都是由身傳達到心。人的性、心、身是一體的,缺一不可。人能得此身是前世有修,才能保有此身,如果失此身,墮入三惡道,要再回復人身,可說是難上加難。
後學以為「修道如初」的初是指「人之初,性本善」的「初」,如初生嬰兒,上天賦性,父母生身,嬰兒本有善良的本性。即《理數合解‧大學解》中:「周子曰,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此性之所自來,人之所由生也。」《三字經》又說:「性相近,習相遠。」每位嬰兒都有相近的本性,但慢慢隨著歲月的流轉、學習的環境不同,性情的變化差異就越來越大。
在嬰兒之前,又是怎樣的狀態呢?《道脈圖解》有二首詩,其一:「至理渾圓太極先,徹終徹始徹中邊,大包覆載無形外,細入鳶魚有象前。」這是自無至有。其二:「二五合時周性命,一三判處貫人天,羲皇畫後真宗顯,聖聖淵淵賴此傳。」這是由有歸於無。
伏羲一畫開天之後,知一三的玄妙之處,這是一條回天之路。但在青陽期、紅陽期,都只能單傳獨授,唯有歷代祖師知此玄妙的回天管道,一般的善良百姓都難窺堂奧。如今白陽期,上天慈憫大開普度,特賜寶貴大道,如果您祖德厚、根基深、佛緣到,您就可以求道、得道、修道,如果能修到「修道如初」,那回天的機會就愈大。
《彌勒救苦真經》:「老母降下通天竅,無影山前對合同。」上天降下的通天竅,就是回天之路;「無影山前對合同」,十五代王祖曾言:「佛在心頭無影山」《談真錄》,無影山是性王所居之地,就是清淨的本心,也就是佛心;修持清淨心、發露佛心,各位同修,這可能要費一番工夫才能達到。「對合同」,合同是通天印信。如果能依三寶心法下工夫,那回天之路就在目前。
在《道脈圖解》中有解釋說:「惟人也,秉天地陰陽五行之氣而生身,身中即具此陰陽五行之氣。但此五行有先天有後天,先天五行屬陽,後天五行屬陰,一三五七九,陽五行,先天也;二四六八十,陰五行,後天也。」二五加無極之真即是人之所由生,了解之後,「一三判處」就容易解說。一是聖人伏羲的一畫開天,三是三個五,二五加無極之真就成三五。我們寫道心是「忄」,一劃加二點;無極之真是無形的,所以只能看到兩點。我們的國字是方塊字,各有他的範圍與空間,「一」字的空間就很大;如「贏」字由很多字組成,字的每個部分變小、空間也小;每個字都有它的用途,如運用巧妙,就變化無窮。
有甲乙二人在討論真與假,甲說:「人是由一真一假所組成,靈性是真,肉體是假。」乙說:「你亂說,百貨公司的衣架子才是假人;換衣服時,頭可以拿下來,手也可以拆下來,這才是假人。」甲說:「那是假人沒錯,是人製造的。然而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生的,最後每個人都會死,所以說人身也是假的。」乙認為甲在亂說,走到甲的旁邊用力擰了一下甲的大腿。甲喊著:「哎喲!真痛!」乙很得意地說:「你不是說肉體是假的嗎?還會痛?」甲說:「是『真』的痛。」因此身有真的在裡面,所以說「真痛」。
乙還是不了解,甲就再講了一個故事:「有一麻糬攤,生意很好、限時限量,排隊的人經常很多,從早上九點開始賣,到中午就賣完了。有一位鄉下來的小伙子幫忙做翻麻糬的工作,有一年多了,做這種事要膽大心細。小伙子接到鄉下來了一封信,使他心神不寧,工作時稍微分神,就出事了,小指被木槌打碎了;到醫院,小伙子請醫生縫合,醫生說:『骨與血筋都碎了,只能截肢,等傷口好了,如果要好看,再切腳趾來補。』醫生將打碎的小指用瓶子裝好,讓小伙子帶回家做紀念。小伙子回鄉下休養一個多月,傷好了回來工作,想看他的小指不知變成怎樣,卻見醫生給的那個瓶子,瓶身霧霧的、看不清楚裡面;小伙子就打開看看,忽然聞到一陣惡臭,還有蟲在爬動。所以說身體的某部份離開,就不屬於自己了。《道德經》說:「有無相生」,有是身體,無是靈性;身體是假的,會壞會死;靈性是真的,不會壞,是無形的。
道心是「忄」字,而人心的「心」字,則是四筆。我們常說:「道心純善無惡,人心有善有惡,血心純惡無善。」「心」就有是非善惡,這要感恩造字的古聖超高的智慧。「必」字,將心斜切,分出是非善惡,左邊的「忄」純善無惡;右邊一橫「心」,勾心鬥角,純惡無善。所以是非善惡,都由此「心」而生。
三五成胎(陽一五,陰一五,真五)在母體內28天為一週期,十個28天為足月(以現在醫學觀念來看,整個孕期約為280天,10個妊娠月),嬰兒在母胎內一直在演練五元五德,以至出生後即三華聚頂,元精、元氣、元神聚於無極之真處。嬰兒出生後會大哭,在外面的家屬聽到都很高興,其實母體與嬰兒都經過一番疼痛,人有生老病死,生是第一個苦,然大家都在慶祝生日,已經忘了生的苦。
袁前人在地方班開班時曾說:「大家都不知道生的苦,呂純陽祖師為了要了解人生四苦的第一苦(生之苦),分靈於正要出生的嬰兒。未出生之前,在母體裡很溫暖;當要出生時,因為毛細孔接觸到空氣,所有的毛細孔猶如針在扎,好痛、好苦,所以放聲大哭,但泡泡溫熱水,裹上毛巾就舒服了、不哭了。」當嬰兒大哭時,後天的五氣(五物)五賊即相繼進入嬰兒之身(因無形,看不到)。
後天的五氣,在《理數合解》中有解釋:「以後天而論,二為識神,屬火,為丁火;四為鬼魄,屬金,為辛金;六為濁精,屬水,為癸水;八為遊魂,屬木,為乙木;十為妄意,屬土,為己土,此五物也。五物既具,五賊即於此而寓之。五賊者,喜、怒、哀、樂、慾也;遊魂主生,其性善,感則生喜;鬼魄主死,其性惡,感則生怒;識神至靈,其性貪,感則生樂;濁精至愚,其性癡,感則生哀;妄意至動,其性亂,感則生慾。」
每個剛出生的嬰兒都懷有五元、五德,因此每個嬰兒都天真可愛、人見人愛。當嬰兒成孩童時,人心之五氣、五賊就漸漸地抬頭,有時大人會跟小朋友開玩笑說:「你吃的糖果很好吃喔,給我吃一口好嗎?」小朋友會回答:「不要!」大人又問:「那聞一下好嗎?」「也不要!」慢慢地,我相就生出來了,年紀越大,心機就越重。
所以袁前人經常叮嚀修道要遵守三清四正(註1),《大學‧釋正心修身》:「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人心因為有五氣、五賊,才會有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等不正,如果把此不好的心去掉,恢復原有的道心、平常心,就不會不正。道心是純善無惡,也即是平常心;平即靜,心不起波浪;常是五常,即是原有不變的心。道心、平常心在娘胎裡就有了。《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是危殆不安之妄心,而道心惟微,微而難見,故說「心不在焉」。
民國60幾年(1970),後學到台北先天道院上課,因交通沒現在方便,就提早到道院;那時剛好中午,一些學員在吃午餐(麵線糊),夏天天氣熱,很多學員都到道院外面走廊的臺階上,或坐或站,吃著熱騰騰的麵線糊。其中有一位穿著制服的人看起來年紀不小,也在那裡吃,後學再仔細一看,那不是袁前人嗎?也與學員們一同坐在臺階上,滿頭大汗而津津有味地吃著麵線糊。這使後學感到很納悶,不是有前人休息室嗎?不然點傳師休息室也都有冷氣,前人怎麼不去?反而與學員們在外面臺階上吃得很高興,還吃到滿頭大汗。
後來在基隆成立了忠恕學院基隆分部,中級部課程由袁前人慈悲主講。中級部三年級時,袁前人開示《道德經》第49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前人很慈悲地舉了很多位明君聖王的典故,並解釋,聖人的心都在百姓的身上,不固執己見,不一意孤行,會專注傾聽民意,正所謂「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大學‧釋治國平天下》;聖人關心百姓們食衣住行育樂的照顧,以及各種社會的福利措施,這正是「民之所好,常在我心」。這使後學忽然想起袁前人不也是這樣嗎?前人的心是以學員的心為心、以道親的心為心,一心只為眾生,20多歲就拋家捨業來台灣開荒辦道。一貫道有很多前輩也是為道犧牲,官考時,受盡刑罰;如今道傳萬國九州,皆是因前輩們為盡師尊、師母的慈命,度化眾生,拋棄了私心,以道親的心為心,以眾生的心為心。
袁前人在地方班開班時曾說,有一次隨駕老前人出國辦道,坐了很久的飛機,當飛機抵達當地機場要降落時,因氣流不穩,降下去又拉上來好幾次,乘客們都很驚慌地竊竊私語;袁前人就輕輕推了一下在打盹的老前人,稟告老前人飛機不能降落的事;老前人了解狀況後,馬上守玄、手抱合同、默念無字真言;不多久,忽然響起了如雷的掌聲,飛機已安全降落了。現在很多一貫道的前賢,不辭辛勞,為了拯救苦難中的眾生,沒有私心、沒有不好的人心,這正是道心的展現。
後學上老前人的課時,老前人曾說:「以前他下班回家,母親已煮了一桌豐盛的菜要給他吃,老前人也請母親一起吃;母親說你先吃,老前人就先吃(我們都知道,老前人吃飯的份量小、速度又快),一下子就吃飽了。他母親看到就問:『你喜歡吃的那道菜還好吃嗎?』老前人回答:『喔!我再吃吃看。』吃完便向母親稟告說:『跟以前一樣好吃。』」
老前人一向不會奉承,都實話實說,第一次吃的時候,沒有用心,所以不知道那道菜好不好吃,故說:「喔!再吃吃看。」第二次再試吃的時候,有用心,才知道跟以前一樣好吃。老前人第一次吃的時候,是心繫眾生,食而不知其味。另外,有幾次在宴會上,接待的前賢對老前人說:「這道菜是道親們精心做的,很好吃,請您吃吃看。」老前人回答:「好吃,你多吃一點。」前賢不了解老人家的心已到「食而不知其味」的境界,不會執著於一般的口慾。
袁前人也時常訓示身邊的人,吃素那麼久了還挑三揀四,上天所賜的菜餚每一種都很好吃,不可以不敢吃或說不好吃,不能挑嘴。只有某些菜的性太冷或太燥,有礙身體健康時,才可以不吃;年紀大,某些菜咬不動了,也可以不吃;其餘的菜都很好吃,有得吃就要感謝上天的恩賜。煮素食給新道親們吃時,菜色就要精緻些,給他們有好印象,了解原來素食也不比葷食差。對於從小就吃素的小朋友,也要做一些他們認為好吃的食物。
視而不見,並不是眼睛有問題,而是將酒色財氣、名利恩愛看得很透澈,利害得失分得很清楚,不會感情用事,因此對一切事事物物不起慾念,故說「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並不是耳朵聾了,而是人家褒獎的話、譏笑的話,都不會放在心上,像聽而不聞的樣子。《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人心要戒慎、恐懼,展現「八風吹不動」(註2)、「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道心。
我們天天在拜佛、供佛,也在學佛,供桌上的佛像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佛像不管是泥塑、木雕、瓷器,或銅做的,臉上總是掛著和藹可親、慈悲憫人的笑容,大家所拜的供果不管是大盤或小盤,祂都不會計較,也都很慈祥自在地接受,只要我們的誠意夠。
記得民國40〜50年(1950〜1960),後學剛求道沒多久,那時經濟蕭條,物資缺乏,每逢初一、十五,因沒錢買太多的供果,只買一顆小玉西瓜,將它切成六片,分成六盤,五盤供仙佛,一盤祭拜祖先;現在後學經濟比較富裕,供果也比較大盤;只要誠意夠,仙佛祂們都會很高興地笑納,不會計較供果的多寡。我們學佛,就要學仙佛們不計較而安然自在的心。道場裡,時常聽到的這句話:「修道如初,成佛有餘」,正如仙佛以一貫的慈容,如如不動,視聽皆不動心,道親們如果也能做到這一步,該有多好!
「人之初,性本善」,剛出生的嬰兒沒有心思,無論說他可愛或罵他不乖,他都不理;吃東西也不計較,只要能消化的,給什麼,吃什麼。這不也是「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嗎?《道德經》多次提到嬰兒:「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玄德章第十〉、「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食母章第二十〉、「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常德章第二十八〉、「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皆孩之。」〈德善章第四十九〉、「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含德章第五十五〉都是在說赤子(嬰兒)之心,天真未泯,修道若能如初生之嬰兒,那成佛就足足有餘。
「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常德是五常、五德,五德是性中自有,五常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存有仁、義、禮、智、信,不能忘記。《彌勒救苦真經》中也有二句:「嬰兒要想歸家去,持念當來彌勒經」、「嬰兒姹女常持念,邪神不敢來近身」,我們要復歸於嬰兒的赤子之心,以清淨無染的心來持念,效果一定會更好。修道之人循著聖賢仙佛所走過的「仁、義、禮、智、信」之路而行,即是走在「性」路之中,才能恢復本心,如《六祖壇經》所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註1:三清為聖凡清、錢財清、男女清;四正為身正、心正、言正、行正。
註2:八風是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利:見得思義;人人為利,為利則心不能靜。
衰:家庭中落;環境變遷;失志而生出自卑感,怨天尤人,心也不能靜。
毀:受人毀謗、批評,心難過亦不能靜。
譽:受他人讚譽、戴高帽子、捧上了天,過於高興,心亦不能靜。
稱:人人稱讚你是大善人、大好人,而生出傲慢、貢高,心亦不能靜。
譏:受他人譏諷、嘲笑(前因後果業力之果報),憤憤不平,心亦不能靜。
苦:生老病死,怨憎會,哀別離,五陰熾盛,求不得。人出生有一「苦」字,出生就哭,知道出生為人註定苦故哭。六道輪迴,生生死死;富貴貧賤、壽夭窮通、鰥寡孤獨殘疾,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苦不堪言,亦不能靜。
樂:時代的文明、科技的發達,讓人處處講求享受,心如脫韁之馬,心更不能靜。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