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中庸講記(58)

中庸講記(58)

◎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接上期)相關連結:中庸講記(57)

《中庸》第三十一章(二):
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

讀懂經句

見:見者現也。如動作威儀容貌言。

今天繼續談「溥博如天,淵泉如淵」這一小段,「見」的別音是現,現就是表現的意思,表現在外面;按照經典的註解來解釋,就是我們人的動作、威儀與容貌,由這個方向來探討。你看人的風度與氣質、人的動作、人的一舉一動,威儀與容貌是可以訓練的,因為要表現於外,我們看在總統府或中正紀念堂的憲兵或儀隊,他們就是訓練出來的,但訓練出來的只是外表。而今天要講的道理,除了這個以外,最主要是要發自於內心,在儒家或佛家所講的道理為「人能制其外,便可養其中」,儒家也是這樣,佛家也是這樣;要訓練一個人,一定相當的嚴格,其嚴格是以人的約束力,以什麼來約束?以制度來約束。

像我們(先天單位)前幾年講「辦道莊嚴」,其莊嚴是以外表來訓練,理論上為什麼要這樣訓練呢?最主要就是要養其中,中就是道,我們講中為不偏不倚,也就是道。要知道為什麼講中為道?古早的人傳中不傳道,就是中庸之道,無過與無不及,才符合中道。

《理數合解‧三易探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句是北海老人的道理,引用自《易經‧繫辭上》第五章:「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但〈繫辭〉裡沒有「其所以然」,而多了「故君子之道鮮矣」。後學為什麼要講這個?因為剛講到訓練,「人能制其外,便可養其中」,訓練是訓練外表而已。他認為今天要做這項工作,就必須受過訓練以後,才有辦法擔當這項工作,這樣而已,不一定是發自於內心。

我們今天修道最主要是這個「見」,為什麼要講「溥博淵泉,而時出之」?「出之」,即要用仁的時就是仁,若再延申,《論語‧述而》講得很詳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離我們不遠,我們若要仁時,仁就由我們的身體裡流露出來、展現出來。

所以仁者,每個人都有;智者,每個人都有,因為這是上天給我們的嫁妝,有本性、有五項俱備,即五常之德,所以你若要用就有了;而我們為什麼不會用呢?「百姓日用而不知」,每天在用的東西,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都是出自於自然,吃飯是不是自然?冷就知道要穿衣服,是不是自然?冬天知道要穿冬天的衣服,夏天知道要穿夏天的衣服,是不是自然?須要人家告訴我們嗎?

後學有時在家會問小孩:「今天是幾度?」孩子講:「你問幾度幹什麼?你看你感覺怎麼樣,是冷或熱你自己去感覺就知道。」這是同樣的意思。出自於自己裡面有的東西。所以「百姓日用而不知」,百姓是指所有的眾生,眾生每天都在用,而自己卻不知道,所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要穿衣服,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穿衣服的這個原由不知道。

所有修道的動作,包括威儀、容貌,要從內心發出來,由內心的工夫來修。「制」,我們訓練過「辦道莊嚴」,然而在訓練時走的腳步,有的講太快,有的講太慢,到底誰對誰錯?要如何來做判斷?快對?還是慢對?《道德經》第五十八章有這句:「正復為奇,善復為妖。」道德老子的道理也是在講中。「正」,有的講這樣慢才好,好不好呢?大家想想看!嫌慢的人就講那樣不好,這樣是不是有過頭?就超過了!我們要了解這事情,假使有人這樣講。太快好不好?有人講太快,快就是不好,為什麼?不能合中時,都是不好。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所以講「正復」,因為物極則反,《道德經》為什麼講「反者道之動」?為何講反?所以後學最後會講「通復」的道理,研究過《易經》的,就知道這句道理要如何來變。「為奇」,奇是什麼?就是指邪的。有人在反對,這就是不圓滿的事情,有人在講:「這樣不好喔!」

所以談到制度,孔子到晚年時,《論語‧為政》中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矩」就是感覺到大家都能接受時,我的這個動作就是最標準的,都沒有人講有哪裡不對了,自然嘛!上天給我們的東西原來是很自然的。但是人因為有氣稟,若沒有經過制度的調節,一個人要改變,是不可能的事情。

「善復為妖」,你講這個事情很好,就有不好的出來;「妖」就是惡,有善就有惡,都是有對待的,因為不能超過。所以後學在解釋「止於至善」的「至」,這就是中庸的道理;很多人在解釋時都會說是最高、到達頂點之意,然而「至」並不是頂天的意思,而是無過與無不及,沒有超過。為什麼古早說傳中不傳道?中就是道。地球引力也是一樣,相吸到剛好時,合中才能依循著軌道而走。否則太高,不知會飛到哪裡?太低,不知會滾到哪裡?所以我們研究中庸的道理,就知道原來為人處世要如何調節到「致中和」的境界。

為什麼日用的東西我們會不知道?《易經》裡面,孔子講「故君子之道鮮矣」,行到君子之道這條路的人很少。所以想想我們是不是很幸運?我們能踏入道門,研究聖人的道理,前人輩將這些道理提供給我們修道一條正確的路、有準則的路,讓我們能更輕鬆地走,所以我們是最幸運的人。

但我們為什麼不知道?因為太近了。蘇東坡的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道是這麼寶貴的東西,不是在遠處讓我們看,而是太接近了,就在我們的內心裡面,身體裡面,太近了!「只緣身在此山中」,在我們自己的山中裡面,而自己無法看到自己裡面。什麼原因無法看到自己?因為我們沒有返照的工夫,我們缺一面鏡子,這面鏡子就是什麼?智慧嘛!我們沒有那個智慧。所謂「返照般若」、「實相般若」,我們沒有這個般若,自然無法看見自己。

所以今天講這個「見」,不是指外表而已,而是本來有的那個東西要展現出來。所以「仁者見之謂之仁」,包括義也是一樣,「義者見之謂之義」,仁義禮智四字都一樣。

「見而民莫不敬」,看他的動作、威儀、容貌,會不會感動?會。但感動只是一時的,為什麼?因為人隨時都會變化,人在公共場所有這樣的威儀,人在外面是否有這樣的威儀?能二六時中持續嗎?在家庭裡也能這樣嗎?在家庭都是不同的,這是人之常情,不是誰就修得多好。為什麼會這樣?工夫練得不夠。所謂「習慣成自然」,因為沒有這樣的習慣;看場面辦事情,都是在做後天的;做後天的不是不好,然而這種人回得了嗎?要回去有困難,因為無法配天、無法與天合其德。

「莫不敬」,為什麼能受尊敬?身為一位歷代君王,能讓我們可取的,憑良心講是堯帝、舜帝而已,所以孟子專門在倡導他們。其他的皇帝並不是不好,比如武王,老前人時常在講武王,古早是五音,在武王時代變為七音,七音存有殺氣,聽鼓聲就知道。就樣圓滿嗎?我們學是要學好的。

在道場像堯舜般的人有沒有?很多。從哪裡可看出?《易經‧繫辭上》謙卦:「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意思是能使人恭敬的人,是做很多事的人;在道場上也有做很多事情的人,卻不會為自己爭取功勞。像金馬獎頒獎典禮上,得獎人都會這麼講:「這個獎不是屬於我自己的,而是屬於大家的、屬於整個團隊的。」不管是真心或假意,其展現出來是這樣。但我們修道人是要從內心而發,這就是「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有功而不德」的意思,就是功勞很大,但他認為這些功勞都是別人的,不是我自己的。

「厚之至也」,德的厚已到極點,最完美最完美了。

「語以其功下人者也」,講到功勞,這功勞是屬於大家的,是 天恩師德,是老前人、袁前人、所有前人輩與我們所有道親的奉獻,後學今天才能將這個事情完成,若沒有大家,後學今天就無法完成這個事情。將所有功勞都推給別人,要空,不能放在自己心裡面,所以講「語以其功下人者也」,論其功勞,裡面最無能的就是我,這是事實,做事情都是大家在做,但各單位論功勞,會講:「先天道院都是因為有你在……」,都講到後學這裡;實在是地上若有個洞,後學就鑽進去了,因為事實上都是別人在做的,後學最多只出個嘴巴,然而功勞都掛在後學身上;若執著於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勞,這樣是無法回去的,這是事實。

我們心裡面一定要真的這樣感覺:「這是眾人的,說不定我們只是裡面的一個小螺絲釘而已。」不只是想而已!假使有這種人、有這樣一位君王,你會不會尊敬他?他所展現在外的是出於天心、出於先天的才有效,若以後天心、嘴巴講講而已,這是算不上。

所以我們要了解這篇道理,「見而民莫不敬」,為什麼受到人人的尊敬?因為他都歸功於大家,若所做的只歸功於自己,大家就會認為:「功勞都歸於你,我們都沒份!」大家就不會付出。所以若每位道親進了道門,就有了這樣的工夫,往這工夫啟發自己的自性。

敬:敬者不敢怠慢也。

「敬者」,不敢慢也,慢即怠慢,怠慢的意思就是驕氣,有驕氣是很危險的。乾卦的道理一開始就講「亢龍有悔」,一條龍飛得很高,高到看不見了,一片霧茫茫時,毛病就來了。所謂「化育」,即不見了。有悔,不是後悔的意思,而是毛病出來了,原本沒有的毛病就出來了――一場空。一個人站在高處,猛然跌下來時,從金山銀山到一無所有,一無所有就是因為怠慢的毛病出來之後,就是會再跌下去。所以在高處的人就要想想!想什麼?「語以其功下人者也」,我是最下面的人,在最下面的人才能再升上去。你看六爻,才能由初九再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到上九又會再跌下去,須了解這些,要站在最下面。大海就是在最低處,才會四水歸大海,稱為「百谷王」,原因就是在此。

(續下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