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正國
編按:此篇文稿為「瑞周青年大會師活動」短講單元中,三位發表演說的修道青年之一所寫,希望透過道中青年分享自身修道的經歷,引發共鳴,期能帶動道二代、三代,甚至四代、五代的道中青年子弟共同投身於修辦道行列中,以響應活動主題「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篇》。
我為什麼要修道
後學是瑞周天惠單位的小後學,民國70年(1981)出生,民國81年(1992)求道,民國93年(2004)清口當愿。在16歲那一年,參加了瑞周天惠青年班夏令營之後,慢慢地開始接近佛堂,學習帶活動,參班聽課。
是什麼原因讓後學願意持續來佛堂聽課、學習呢?因為,「嚐到了甜頭」!一個甜到心裡的甜頭:後學察覺了自己的改變(Change)。改變,有分內在的跟外在的,有分好的改變跟壞的改變。從外表來看,以前的同學看到後學,都叫後學「樹林謝霆鋒」;現在看到,只會跟後學說:「小心不要中風!」
▲ 修道前後的面相差異 |
確實,後學的外在改變了!但是,想跟各位學長分享的,不是變胖或變瘦;而是,在開班、素食之後,後學的氣質改變了。以前的「樹林謝霆鋒」看起來痞痞的,現在的後學,看起來道氣似乎多了幾分。當然這個只是外在的部分,我們都知道「相由心生」,內在開始轉變的同時,外在也就自然而然地跟著改變了;一個人氣質的變化,就是一個最明顯的改變。改變,有時候是潛移默化的,相信各位學長來佛堂聽課,或是茹素後,其實已經漸漸地在改變,只是我們不自覺而已。
後學是什麼時候發現自己不一樣了呢?第一次發現自己的轉變,是在後學20歲的時候,學習擔任國小班夏令營的活動組組長;這個時候的後學,已經學習活動組5、6年了,在瑞周天惠單位裡,算是非常會帶活動的,可以說就算不是第一名,也是第二名了。
這一年,國小班夏令營的主題是「素食」;帶完活動之後,我們都會用一個「愛的鼓勵」,再加上一個很漂亮的口號來結尾。因此,後學在一個大型活動之後,邀請所有的同學一起愛的鼓勵,掌聲之後,再一起呼一個口號:「不……不要……不要吃肉……!」這是一個很普通的一句話,後學竟然講得結結巴巴;往常的我,應該可以講出一個很漂亮的slogan,而且可以講得很順,例如:「要素食唷!」、「尊重生命!」等,這次卻講得零零落落;下台之後,組員們紛紛提到:「組長,你今天怎麼活動帶得那麼遜?很不像你耶~~哈哈!」
「是啊,我怎麼『愛的鼓勵』帶得那麼糟!!」後學自己用心地想了一下:「哎呀!原來我心口不一啊!我鼓勵人家素食,但是,自己呢?我還做不到的事情,又如何能夠由衷地鼓勵別人?」
就是這一次,後學第一次這麼印象深刻,發現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原來,「我跟以前不一樣了」,我發覺我講的跟做的不一樣。就像瑞周天惠單位陳阿味老點傳師講的:「別人提醒,是表面知道;自我覺察,自性開悟。」來佛堂聽課、學習,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讓自己能夠聽見內心真正的聲音,讓自己能夠改變,讓自己變得更好;這麼好的事情,為什麼我們不趁早修道呢?
▲ 全家修道,家庭共好。 |
修道的可貴
再來分享的是後學家裡的故事。後學有一個小孩叫禾禾,記得在他一歲的時候,有一次感冒了;後學的爸爸從佛堂回來,把禾禾抱在懷裡,看到他感冒了,後學爸爸就非常捨不得地說:「禾禾感冒了,你要不要帶他去看醫生?」
後學說:「小朋友感冒了,不是第一時間就一定要去看醫生,先讓他培養他的抵抗力,多休息、多喝水,自己就會好了。」
爸爸說:「他看起來很不舒服,你先帶他去看醫生啦。」
後學說:「好啦!我再觀察一下,有需要再去看。」
爸爸說:「厚!做你兒子實在有夠衰。」
這時,後學腦海裡也浮出了一句話:「做你兒子才衰吧!」但是,這一句話到喉嚨裡,後學就把它給吞了下去。
後學心裡想著:「我這句話說出口,不就跟以前一樣,沒有進步。而且,說這一句話,對事情一點幫助也沒有……」
後學回應爸爸:「爸,我知道您是疼孫子;好啦!晚一點,如果他還是很不舒服,我就帶他去給醫生看。」
▲ 父親沈泰鴻壇主修道後的改變,讓正國學長感悟深刻。 |
就這樣,這個晚上過去了。到了第二天早上,後學要從二樓下樓時,後學的爸爸剛好要從一樓上二樓,後學跟爸爸在樓梯間相遇。後學的爸爸跟後學說:「正國,昨天爸爸講話比較急,沒有別的意思;早上爸爸燒香的時候,有唸三遍《彌勒救苦真經》迴向給禾禾,希望他身體趕快健康!」
後學:「好!我知道了。謝謝爸~」
這一刻,讓後學十分地感動。後學的爸爸在退休前,是開了三間工廠的老闆,是一個工頭;只有別人聽他講話,沒有他聽別人講話的時候。想不到爸爸竟然如此謙下地跟後學說話,這一切真的都是道的默化。從爸爸清口、開佛堂到現在已經30多年了,這當中在爸爸身上的改變,讓後學深刻地體會到「修道的可貴」。
我自己改變了,我感受到了;修道也讓爸爸改掉了脾氣、毛病。修道是如此地好,我開始修,我會變得更好;全家一起修,全家都可以變得更好。修道既然這麼好,那我們應該要趁年輕就開始修道;現在就開始修道,讓未來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好。
修道才是我的本業
有一次,一個朋友跟後學說:「如果你把你在堂付出的心力跟精神用在工作上,努力爭取表現、多多加班,讓主管看到你在工作上的付出,相信你的職位、薪水一定不只現在這樣。」
在工作與修道的路上,後學是這樣想的:
- 在學生時期,讀書是一定要做的事,所以這時念書是我的本業,其他的打工就只是副業;當打工影響念書時,我們自然會以念書為主,不會讓副業影響本業。
- 畢業後上班的時期,公司的工作是我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我的本業;兼職、接CASE是額外的收入,只能當作副業。當兼職與公司工作相互衝突時,我們自然會選擇本業,不會讓兼職影響主要的工作。
- 我們把時間放長遠看,修道是我這輩子一定要做的事,修道這一條路我一定會走下去;所以,當跟修道有所衝突的時候,我們自然會知道,哪一個才是我們的本業,哪一個是副業。因此,修道才是我的本業,其他的只是副業。
最後,跟各位學長共勉一段話:「修道的精神是,對天命的承擔,對使命的瞭解,對生命的開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