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1日 星期四

大四青年的人生小記


◎ 樂成

提筆前一思,才赫然發現,指考過後,除「泰國了愿心得」,後學未曾筆耕行文。轉眼間,大學四年歲月匆匆,時光荏苒,在這個人生的轉捩點,經歷了一個實習,正準備進入下一個階段。去了新加坡,不知下一個旅途,命運會將我帶往何方。惟願自己能信步走過人生的渡口,在多年後,藉此文回首這段可憶而不可追的年少。

後學在新加坡聽到一句話:「所謂成功,是一個不斷持續的過程。」一如修道,同樣是一條永恆遞進的道路。決不會有哪一位大德者或是成功的人,停下他們的腳步,因為他們知道,所謂的終點在何方。一如生命中做很多選擇,都應當「以終為始」地思考,一旦自己知道終點在何方,所做的事、所做的選擇,便會與常人有所不同。但其實,後學認為,若將時間軸放到無限,修道是沒有所謂到達終點的一天,而會是一個不斷實踐、反思、體悟,然後再次投入的過程,因為世上並不存在「完美」二字。不完美,是一種莫可奈何的人生表徵,但意識到自己不足,虛懷若谷,方為我們不斷進步的動力來源。變,才是恆常不變之真理。

固然變化是常態,但後學認為「道」為不變之物。《清靜經》中的第一段解釋了何謂「道」,也如同《道德經》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用」顯而易見,但「道」的本質,難以言喻。以後學淺見,「道」雖看似是一個宗教性的名詞,但其實它的本質是「人生的法則」,它廣泛存在於許多學科之中,從後學涉獵的心理學、哲學和管理學,到生活中的每件大小事,皆可見一斑,甚至還能與許多成功者的底層邏輯相互印證,但獲得與體悟的方法,唯有實踐;唯有「行」,方能悟。

以最簡單的,也是後學最近最常舉的「失敗為成功之母」為例,這句話從小學到社會,人人耳熟能詳,與點傳師所言「事中煉,境中磨」如出一轍;所有的考驗都是上天幫助我們成就「道」的過程而已,唯有我們以終為始,認清修道的終點,方知從長遠來看,一切境皆若鏡花水月,轉瞬即過。因此非但不該怨懟,更應該感恩。而這也是我們必須時時警惕在心、遇事即用的道理。

後學認為修道的終點是「明心見性」。生命中許多的境遇都只是過程,以長遠來看,途中的境遇都晃眼即逝,何況那些都是幫助我們的助力。依後學淺見,來道場聽課並不等同於自己在修道,聽課只是不斷提醒我們人生的道理罷了,真正的「行」,在於生活,在於職場、家庭,在於每一天的分分秒秒之中,因此過度執著於到堂上課這件事,並不能幫助我們成就,真正成就我們的,是生命中的各種考驗,或每一個唾棄我們的人。

更甚者,後學認為,修道修得好的人,他的職場工作、人際關係,甚至家庭親子關係都會很好,因為「道」是生命的真理,與所有的人生態度、人生哲理相通,無關學科產業,無關宗教信仰,放諸四海皆然。就如同我相信,道場的大德者,到了公司裡,一定是一位優秀的管理者,因為心中無我,能海納百川,不斷反思自我,不斷帶著大家進步。

▲  參加跨年讀書會。有一起修辦的夥伴,真好!

身為一位修道的學生,我認為在社會上,在道場上,都是修道的場域,都是能讓我成長的地方,不應當有分別之心。在社會上體悟的道理,只要符合「道」,到道場也會適用。而在道場聽課、了愿所得,必能幫助自己在社會上,靜以對事,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故所謂的「修行」,不是只有在堂,而是在你生命中所處的每一個地方,在生命中所度過的每一分每一秒。

後學認為,若要能對「道」有所體悟、有所實踐,「清靜」是首要功夫。正如《大學》中提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由清靜,心安,自然理就能得。

後學讀《太上清靜經》時,經中闡述了為何不能清靜的原因,即是「慾未遣」的緣故;還有所謂「清靜」的層次變化,由空至無,由無入真靜的過程。後學或許未能體悟其中的變化之祕,但隨著經文,心中收攝於一,心中萬籟俱寂,十分舒坦。依後學淺見,入相而不著相,遇萬千變化之境,當下雖狂風暴雨,心中卻能平靜安然,而後無蹤也無痕。以真常來應物,常真常而得性,藉由常應,方能常靜。

最後,對於「雖名得道,實無所得」《太上清靜經》這段話,後學憶起曾聞郭明義點傳師所言,他提醒我們:「修道過程不是獲得,而是減少;減少慾望、執著和妄想。那些我們一輩子中最愛的、最喜歡的,就是我們一生的功課。由減少心中的種種,獲得無量無邊的光明自在。」我如一滴問號之姿的泉水,日夜不斷向前奔流,願有朝一日,大海能為我道盡生來死去之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