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6日 星期三

高級部成全學系四年學習心得


◎ 陳白櫻

感恩 上天老母慈悲,祖師鴻慈,師尊、師母聖德,前人輩們大德慈悲,點傳師們慈悲栽培,主班點傳師、班務、輔導助理們慈悲引導成全,後學方得以在忠恕學院學習至今;除了感恩,還是感恩。若不是大道尊貴,何以能得此殊緣與大家共聚一班,互相切磋、砥礪與共學?萬分感恩於心!

猶記得剛進入高級部成全學系一年級時,那種擔憂、忐忑不安的心情,讓自己在課堂上無法放鬆地學習,深怕自己資質不優,耽誤了學業,有負 天恩師德!然而,正因如此,更加讓後學戰戰兢兢,努力學習。在忠恕學院聯合開班之時,感恩副班主任林修煥點傳師慈悲賜導,告訴我們身為高級部學員應有的認知及素養;以及接下來的幾堂課中,關於「責任」、「對自我期許」、「聽師調遣」,並且「落實成全」等,再再地耳提面命,要我們提升自己,以達自性圓滿。「高級部」這三個字,或許讓某些人感覺是個沉重的束縛!但相反的,對後學來說,卻是個理想的目標,是殊榮、是動力!希望在往後三年裡能更精進地學習。誠然,後學在這四年之中確實收穫不少呢!

如《道脈圖解》這本書,實是深奧!在一年級時研讀,感恩翁信義點傳師慈悲賜導,當時他雖是身體不適,但還是慈悲認真地為後學們講解,希望大家能對道可以更了解。而作為後學,實是汗顏,尚還一知半解,卻未曾認真地去體悟其中「道的真味」。感恩學院後來再次安排研讀,更感恩翁點傳師孜孜不倦地教導,讓後學再得以溫習如何依太極之理而行:「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為陰陽,兩儀立焉。」《太極圖說》這一陰一陽是相對的,所以《周易‧說卦》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不管是哪一種,都是互輔的。所以,方能了解太極之理就是依道而行,那又該如何依道而行呢?「道」可分為人道、地道、天道三種。「人道」即是修身齊家;而「地道」就是謙以容物,有容人容物的寬廣心胸;「天道」呢?即是有德明君也,就是能治國平天下。由此可知,天下若溺,當援之以道。故應於此道齊修,互包互容、共生共存,定然一切井然有序;如人心自然存善,不會因衣、食、住、行而造惡,此為當應學習「太極之理」之道矣!

但觀現今是網路科技發達,知識、經濟高漲的時代,文明極其昌盛,而人心呢?卻日漸沉淪,逆倫、仇恨、妒忌和沉溺於虛幻當中,每天所看到和聽到的,是一幕幕的惡因惡果不斷循環,實是令人悲憫!

感謝 天恩師德,何其有幸逢得大道普傳。我們應肩負起傳道、辦道的任務,因為唯有這樣做,才可以讓更多人投入修道的行列中;這樣才能救別人,不要沉淪於不好的社會風氣之中,要以天下人心的提昇為責任。於此方可堅定修道的信心,亦能感動及教化人心,讓大家知道修道是好的、是可貴的;再則當知己立方能立人,自己要固守四維八德、三綱五常,要力行修身,積極地以身教來告訴別人修道的好處;唯有自己改變,也才能感化而改變他人。

所以說,成全學系之所以讓學員們研討《人生路這麼走》這本書,是有極其大的涵義;希望藉由作者對佛學與禪學的素質修養,以及在親職教育與心靈層面上的體悟,讓我們領悟到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想要走的人生路。但這條路當如何繪製藍圖呢?猶記得上第一堂課時,林修煥點傳師慈悲賜導「進入成全學系應有的認知與責任」中提到「自我定位」,就是希望我們能認清及了解自己,是否已將這條修道的人生路規劃好。故非常感恩上天慈悲賦予我們這份使命,那麼就要勇於承擔,來成就此生的修辦因緣。同時,更要精進地學習、歸零地學習;因為「歸零(○)」才能從頭,融入(○)方能達到精進,也才能將生命昇華,而靈性方能圓滿啊!

我們都知道:「道之尊貴貴於行」,也就是要即知即行。如同書中談到雲門文偃禪師與弟子的問答中所說的「去」,在告訴我們「修行、修行」。何以「修」與「行」互牽連?因為「修」道,是改變質量;而「行」道,是要展現本質。要如何將自我的生命昇華到最高價值?那當然是要發揮到最高點。記得常聽點傳師及講師們說:「老前人常勉勵後學們要即學即用。」也就是要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所以我們當效法前輩者慈悲犧牲奉獻的大無畏心,去廣度有緣眾生,散播道的種子,以完成上天所交付的使命。

故「修」與「行」是密不可分的,若只修不行,道難成!俗話說:「光說不練,不能成大器。」在修道中,能度化有緣眾生,是一份神聖職責,能代天宣化、替師分憂,何等榮耀啊!後學期望自己的人生修道路,能真修真行,真正地落實於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工作場合,亦或是家庭、道場,都能秉持老前人所說的:「性、心、身一貫的修持。」方不負為濟公老師的徒兒,也才能成為菩薩的千手千眼。這是使命,也是愿力,在人生修辦中,活得莊嚴神聖,始能成就。

學院除了在一年級安排學習《道脈圖解》課程之外,在二年級時,還有《理數合解‧大學解》,以及三年級《談真錄》等道學課程。《理數合解‧大學解》原著作者為道統祖師──十五代祖王覺一祖師,其著作很豐富也很重要,對一貫道的發展具決定性的影響,點出「儒家運應白陽」的開端。王祖特別針對「一貫」 之道的內涵,為其闡述:「一貫者,至靜不動天,以理貫萬物,乃河圖之所從出;為人生本然之性,道心、元神之源。欲回此天,必遵孔門之四勿,無佛門之四相,習玄門之清靜,功行圓滿,杆頭進步,一靜即超三界外,不勞彈指了修行。」《一貫探原》但人心非道心,無全善。故常理智(道德)與慾望交戰,致心念常遊走天堂與地獄之間。如若能將本性之良知良能(道體)顯露,合於人身為德用,並且常存佛心,以天心做事,必能超氣入理,天人合一。

感恩 上天老母慈悲,後學何其幸,能得大道而明心見性;當立學大人之道,以報 天恩師德。「道貴真知,德貴真行」,真知真行乃為修道者力行實踐之法,故當勤勉行之。活佛師尊所慈訓之回天五條件:一、「德性」是修身的根本。二、「戒律」為收攝妄動之心,以達清靜。三、「心念」當守,勿讓心魔擾,故時時以感恩的心面對處境與困難;告誡自己,辦上天事,要同心同德,才能圓滿。四、「火候」乃是真功夫,因道在日常生活中,故處事要有方圓,隨機應變。五、最以「愿行」為重,既立愿,當了愿,以「十條大愿」謹慎奉行,並自始至終矢志完成;如能依此遵循謹行,相信定能超生了死,相信也定能回天!

感恩在蔡雲龍點傳師慈悲講解下,得以學習到精湛的《談真錄》。在上課中,蔡點傳師精闢的道理,實讓後學了解到:任何的學習,都要學而專,專而精,精而勤,勤而行。所以今後當要好好地在心性上下功夫,因動靜是一如,靜是本體,無染著,常清常明;而動是用,且要妙用,方得自在。故清靜自在為最高境界,所以我們當活在當下,隨時「掃三心」,因過去心已成追憶;現在心不知何時,掌握不到;而未來心更不可想。誰知是否能看得見明天的太陽?因生命只在一呼一吸間,正所謂生死一瞬間。故我們必須洞悉生命之實相,活在當下。「一念心佛,當下即佛;一念心魔,當下成魔。」豈可不慎乎?故當時時返觀自省:觀看自己是否常起無明,觀想自己是否二六時中常持感恩、懺悔之心;並且觀我自性是否常清常明,是否與上天合於一心;甚者,更應觀照周遭有緣眾生,是否得以救度。於此方不負 天恩師德矣!

感恩忠恕學院栽培,在高級部四年來所學習到的成全專業科目,是為重要課題。「成全」是一門實務,非理論所能盡學。我們由分享案例中,汲取到寶貴的實務經驗,對於成全實務的工作,非常有幫助。雖是碰到的個案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的地方,是我們的目標一致,無非是引導他們求道、得道、明理、修道,及至行道、證道、超凡入聖。

成全的工作,啟發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要從「信」而立。所以我們應當學習及運用好的成全方法,但當我們要做成全工作之前,必須建立良好的基本態度及自我要求。首先,必須要有誠心與信心,因在與人言談互動中,誠懇的態度及堅定的信念,是對方對我們的第一眼評價;評價好,我們說的話也才能有份量。如同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若是印象好,隨便說什麼都好;若是印象壞,開口講話沒人要。」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態度決定一切!近幾年有一本暢銷書,書名就是《態度決定一切》,作者告訴我們:決定成功與失敗的原因,態度比能力重要。所以,良好的態度才是處事的關鍵!

成全道親的工作,是我們報答 天恩師德,替上天造就、栽培更多辦事人才的大好時機;且做到薪火相傳的工作,是何等殊勝!更可以讓自己廣結善緣,拓展人際關係,建立良好的社會人脈,於公於私皆能兩相得,豈不美哉!我們也知道,度化一個人上岸,帶來佛堂求道是短暫的時間可以辦到的;但是要成全一位道親發虔誠心修辦道,絕對是需要長期的心靈建設工程,和彼此間的心靈交會。因此,以平常所學習的用修辦的心來成全人(莫因要結業了而怠惰!),並且要用積極的心來推動道場的聖業;只要我們誠心敬意去投入成全的工作,相信能感動對方,進而出來參與佛事,引導其發心服務,讓其從付出中而得到內在對道的肯定;了解「服務」不只是布施而已,而是「功」與「德」相輔相成,成人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於此方能心靈成長、茁壯,進而辦大事,而擔大任。

俗諺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今天我們能有這麼好的道場,可以讓我們來參與,來學修講辦行,這都是前人大德們用他們至誠的生命所創建的,用他們無畏的犧牲奉獻之精神所成就的。師尊、師母的道範德風,就在前人輩和點傳師們的生命中彰顯出來,其德慧兼修,開荒闡道,帶領道親們學修講辦,濟世度人,以回歸 上天老母、彌勒祖師、師尊、師母的懷抱;其德澤及一生的修辦精神,正是後學們所應效法的!讓我們學習聖賢的腳步,無為地奉獻,在行動中成長,在逆境中不退轉,堅定道心,並且圓滿自己生命世界的道場,讓我們學習著袁前人的「老實修行」,將來也一定成佛,於此與大家共勉!感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