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5日 星期四

道書師資培訓實驗班心得(上)


◎ 道書師資培訓實驗班提供


題目:請以現今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為例,談談您認為哪些觀念和做法是著力在「枝葉皮毛」?哪些觀念和做法是尋求「根本骨髓」?

※王仙入


現代社會、家庭教育的「枝葉皮毛」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對萬物帶著無窮的好奇,但是進入教育體系後,隨著家長對學習成果的期待,以及畢業後進入社會就業的考量,似乎就被洗腦了,只想學老師、家長覺得對他們有用的東西,而那些「乍看無用」的學問,就認為好像沒有學習的必要,像是哲學、歷史、藝術、倫理、法治等。那些學科之所以看似無用,是因為它們與就業市場有隔閡。在大眾認為要好成績、好學校、好工作等教育市場導向影響下,學校辦學也以迎合家長期望為首要,在以分數至上、升學為主的氛圍中,學校對於非應試學科的教育,自然也就不太講求,這正是台灣教育的問題。

就舉國中、小學階段,孩童的民主法治教育來說,實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然而當前國人的民主素養仍然普遍欠缺,且犯罪率節節攀升,這與民主法治教育的實施成效不彰,有很大的關聯。

孩子的行為、想法多受家庭教育的影響,然而現今父母卻未能從小幫孩子建立正確的民主法治觀念,加之常常未能以身作則,更做出違反社會規範的事,抱持著「惡小而為之」的心態,以為像亂丟垃圾、亂闖馬路這些行為,不算什麼大問題,只要沒人看見就可以做,甚至認為就算執法人員看見,應該也會視而不見,因為這不是什麼重大的違法事件,何不給民眾一些方便呢?於是孩子有樣學樣,很自然地就抹煞了剛萌芽的民主法治觀念。

另外,現今多為雙薪家庭,父母有沉重的工作壓力,讓他們把孩子交給安親班或電視管教,而現今媒體多報導一些血腥暴力、色情、偷竊、政治惡鬥等不良的題材,孩子長期接觸這樣負面的教材,便易在懵懂中建立了錯誤的價值觀,在耳濡目染下,將這些犯罪行為視為被允許的;故透過教育的方式,從小落實民主法治觀念,進而提升民主素養,實為當務之急。

哪些觀念和做法是尋求「根本骨髓」


教養孩子是父母的責任,而且責無旁貸;儘管無法預知孩子的未來,但可以引導他人生的每一步該怎麼走。因為「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師,所以大人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產生了關鍵的影響。除了生活照顧之外,父母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道德感、價值觀,一旦孩子擁有良好純正的觀念,在行為上自然不會走向岔路。

品格決定孩子的未來


品格教育其意涵,是銘記雕刻一個人的人格,引申為行為道德的典範。在孩子漫長的一生中,要養成的品格實在太多了,除了尊重、守禮、誠實、守信外,還有責任、同情、寬容、真誠、信任、合作、公平、耐心、正義等,每一樣都含有豐富的道德內涵。教育是條漫長而艱鉅的道路,但孩子們獲得的影響,也是無遠弗屆地深遠。不管世界如何變化,唯有先端正自己、修正心性,才能讓良好的品格決定孩子的生命、影響他們的未來!

※江秀珍


現今的家庭教育,大部分只重學識、分數、名次,而不重品德教育,為了不想輸在起跑點上,於是讓小孩拼命補習。有些人對兒女的付出盡心盡力、百般討好,對父母的付出則是斤斤計較,卻忘了自己成長的一切都是父母所養育的,如此是本末倒置。

一般的父母在物質上,都願意給小孩最好的,但卻忽略了精神的鼓勵,以及品德教育。要知道真正的愛是從小時的教育就學習磨練,怕小孩吃苦並非真愛;若能從小培養孩子能勤儉、惜福、感恩,才是根本骨髓。

學校本是初階學習的場所,但因升學的競爭壓力,大部分老師也著重分數,以致做人的基本道理都沒教,使得孩子們上學都只為了應付考試;而且現在老師的素質不一,有的老師沒有以身作則,甚至還做了不好的榜樣,學識再高,若品德不好,如何教育出優秀的下一代呢?有句話說,高學歷不等於高品德,重視品德教育才是根本骨髓。

關於社會教育,同伴的重要性也不可忽略,晉‧傅玄《太子少傅箴》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明了跟誰在一起很重要。除了自我要求,還要有好的環境,就像孟母三遷成就孟子;如果社會上多些重視品德的團體,一起來推動品德教育,「天下溺,援之以道」《孟子‧離婁上》,透過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成為生命共同體,才是根本骨髓。

※蔡坤洲


家庭教育


後學認為家庭教育與在道場的理念相同,道在日常生活當中,身教重於言教;言教就像是說教一樣,這是屬於枝葉皮毛,身教就像是以身示道一樣,這是屬於根本骨髓。即二六時中,不論在道場或家庭,或身處任何場所都一樣,我們在道場如何尊敬地對待前人輩、點傳師、前賢學長,回到家對待我們的長輩,甚至是孩子,也能夠是這種態度,那家庭教育一定會是成功的,因為孩子會看著你的行為,耳濡目染地學習。在教育上,若是著重在心靈、道德觀念的啟發,那就是根本骨髓;如果是著重在言教,或是一味地追求成績表現、才藝技能,但卻忽略與人為善的相處模式,只求處處都要贏,這種家庭教育比較偏重在枝葉皮毛。

我們想想看,現在教育小孩的方式是不是真的有問題?我們當人家爸媽的,是不是都告訴小孩說:「你一定要好好讀書,什麼事情都不用做,只要把書讀好,不然以後會找不到工作……」此外,我們家長在聊天的時候,是不是都圍繞在小孩的話題:「你家小孩考幾分?考第幾名?」小孩考不好,家長就會說:「比不上別人怎麼辦?……」結果搞到小孩以為:只要讀好書就好,其他什麼都不用會,甚至造成有些小孩成為生活白癡,連基本的生活應對都不會。

後學在醫院上班,有帶實習學生,就常常有這種感覺;有學生褲子被勾破了,然後他來問後學說:「學長,這怎麼辦?」他不是說他要找針線包,或是要出去買褲子,或是要回家換等等的解決方式。後學就問:「那你覺得要怎麼辦?」他竟然想很久想不出來,最後終於說:「不然我叫我爸媽幫我送褲子來好了!」

因此後學帶學生的第一件事,一定是教態度;知識跟技能都可以再花時間學,但是基本態度和禮貌要有,如:看到學長、學姐要打招呼;上完課要跟老師說謝謝。不是在路上相遇時,你看我、我看你,或是遠遠看到人趕快躲開,而是至少要有一個微笑;還有在實習期間,要離開必須要報備。這些都是很基本的事情,然而現在的孩子竟然都不會。後學媽媽說,以前外公教給他們的觀念,真的是書讀得好不好不重要,但是做人處事一定要學會,看到客人來家裡,要會打招呼跟叫人。外公根本沒有讀書也不識字,但就可以講出這樣的道理。

學校教育、社會教育


後學引用《論語‧憲問》:「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來說明,古時候求學的人,是為自己而學的,志在修養自己、充實自己的德;現在的學者,是為了讓別人知道自己、是為了博取名利。古時候求學的人熟讀聖賢書,是希望能夠充實自己的知識、學習聖賢的精神、涵養自己的德性;反觀現在的學者呢?讀書、求學,是為了讓別人知道說自己讀了多少書、自己有多厲害,讓別人知道自己非常的了不起,甚至要能夠當官,然後博取名利。所以在學校的教育如果只傳授基本升學及技職教育這些知識,沒有搭配品德教育,這樣就會比較偏枝葉皮毛。

其實在目前的大環境中,學歷依舊掛帥,好像必須要讀到碩士、博士,才是很厲害。在進入社會工作後,可能又會不自覺地陷入追逐名利或升遷職位的競爭。

事實上所謂的成功,並不是你的事業做得多麼的成功、或爬到多高的社會地位,而是到底有多少人因為你的幫忙而成長或感動;而念書的目的,就是要充實自己,利用一己所學,在工作上幫忙更多人,如果是這種教育的理念,會比較偏根本骨髓。

目前的社會,大家自我意識高漲,電視一打開,有非常多的談話性節目,每位來賓似乎都有一大堆的論述,可惜都只講自己的觀點,容不下他人的意見,甚至講到最後還會一言不和。

在這世界上,我們或許會與別人發生爭論,或有意見不合的時候,這是因為我們用的都是人心;人心就是站在各自的角度上,去進行本位辯論;在自己的角度上面,所看到的觀點或許可以講得通,但是對方並不一定會認同,因為一件事情有太多角度和看法了,而這些其實都不是真理;如果是這樣的教育,會比較偏枝葉皮毛。而真正的真理應該到哪裡都可以通用,那就是我們的佛性、仁心,如果我們沒有一絲的私心,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說出來的話、做出來的事情,才會是真理;這種替別人著想的教育理念,則會比較偏根本骨髓。

※李雅慧


當鄭捷事件發生時,有人責怪學校教育:怎麼教出這樣的學生,國防大學、東海大學該負責任!有人說:家庭教育失敗,他的父母怎麼當的?至今都不出來面對,也不鞠躬道歉等等;更有人感慨:這個社會生病了,人與人之間沒有情感交流,低頭族太多等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培養一個社會人必經的過程,而且彼此間的關係緊密不可分!若我們沒有分清楚「始、末」,走到錯誤的方向、目標不對,也是空忙一場。

冬季冰天雪地的加拿大,一眼望去是白茫茫一片,看著地上的香椿樹、金針花,心想:「必死無疑!天寒地凍數個月,有回春的機會嗎?」想不到春天一到,便冒出嫩芽,這些植物歷經寒冬,雪水融化後,更是長大的資糧。

我體悟到了!只要根不腐爛、能作用,必將綠意盎然;只要我們的根本顧好,無論生命的春夏秋冬,必能昂首於天地間!

人的根本是什麼?人的根本就是良心、本性、佛性,若沒將這內在的善良喚醒,付諸行動,而是在知識上、認知上糾結,這全是無濟於事,只是虛度光陰。想想陳樹菊為何讓人欽佩?是因為她數十年如一日的行動力與慈悲。前人輩為何讓我們動容?因為他們為法忘軀、不辭辛勞,他們知道靈性是根本。

那麼入手之處為何?《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枝葉的作用是樹木生長的要素,當中又有輕重之分;而在為人處事上,也有輕重始末,這要自己分辨清楚。

該如何分辨?可藉由自己的觀照、反省,思量自己當下的心是人心還是公心,或許在其中的細微處無法盡善盡美,但求無愧於心。後學以簡單表格總結後學的淺見:


(續下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