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啟化單位提供
生命可善 性命可修
使命可擔 慧命可傳
深坑出生
高尾點傳師於民國11年(1922)8月1日(農曆6月9日)出生於深坑,共有十位兄弟姊妹,排行第九。父親為當地大盤茶商,行走於文山、深坑、坪林、南港等地,是在地的望族,家境富裕。高尾點傳師出生後,為台北人家收養,10歲時才由哥哥帶回本家撫養,開始入小學接受日本教育,完成學業。因為家裡經營茶葉生意,在家會幫忙照顧生意,頗獲親族們的讚賞與肯定。
結婚成家
18歲時(民國28年,1939),與闕永先生結婚,婚後住台北大橋附近,先生經營貨物運輸業。民國29年(1940),長女出生,到民國45年(1956),最小的兒子出世,養育了四男四女。在照顧家庭之餘,同時經營雜貨店,且自行創業經營計程車行,不僅能理好自己的事業,也是先生事業的後盾。
▲ 高尾點傳師與夫婿闕永先生合影。 |
栽培兒女
高點傳師很重視子女的教育,孩子們也都能奮發向上,不僅取得高學歷,更服務於不同專業領域,發揮所長,造福社會。現定居在美國的三子裕芳回想起媽媽對孩子的栽培及照顧,難以忘懷地表示:「真是無微不至!當我在唸成淵中學初一時,媽媽為了讓我能順利就學,在颱風天冒著被大雨沖走的危險,到學校找老師,希望老師對自己的孩子能夠多關懷。初三升學那年,我也不負爸媽期望,如願以高分考入台北建國中學;但那時面臨讀建中還是台北工專的選擇,在家中子女眾多,家計負擔相對沉重的時刻,爸媽仍支持我就讀建中。至今回想起,內心充滿了不盡的感激!」
三女兒錦秀也提到媽媽對女兒的期望:「要有能力自主,雖然是女孩子,也應和男孩子一樣能夠經濟自主,自己、家庭各方面要照顧得宜。」想到從小看著媽媽兼顧家庭、事業與修道,就是兒女的一個指標,非常感謝媽媽!
高點傳師期望子女能家庭圓滿,而兒女成家後也均能和諧幸福。關愛的孫子輩亦不負阿嬤所望,現有博士4位,表現出色非凡,躍居世界翹楚,不僅是阿嬤之光,也是台灣之光。
▲ 點傳師早期與家族共同合影。 |
三重求道
民國38年(1949)農曆2月5日,高點傳師28歲時,機緣成熟,於三重埔天基堂求道,由袁洪魁點傳師點道、引師陳耀民、保師張鼎家。說起求道因緣,高點傳師回憶:「當時只是聽鄰居朋友阿鳳姐說有位唐山來的傳道師,他能帶給我們超生了死,現在就在蔡鑾壇主家。」於是兩人相約前往,就在當天求道。回家的路上仍在回想剛才的情景,心中不禁懷疑:「這是什麼教?為何香爐中沒燒香?點完道後講的攏聽無(台語,都聽不懂的意思)!」雖然是求道了,但對「道」尚未明瞭,初期並沒有接近道場。
堅定修持
後來,汐止的一位親戚邱玉女士,來家裡介紹她信的「道」有多麼好,要高點傳師與她同進道門;但高點傳師細聽之下,方知原來邱女士堅信的「道」,和自己求過的「道」是一樣的。於是在各方善因緣成熟下,高點傳師毅然決然地將家遷居汐止,因為汐止趙曉前人的佛堂離婆家很近。一遇講道日,就趁著先生上班、孩子上學之後,趕緊將家事料理完畢,帶著未到學齡的小孩,抓緊時間小心翼翼地(當時有官考)來到趙前人的佛堂聽道理,並且還要在先生下班及孩子放學前趕回去作飯。
民國39年(1950)10月,高點傳師對道已不再懷疑,並深知「道真、理真、天命真」,即當機立斷馬上清口茹素,從此堅定了修辦道的人生。但是此舉引來公婆強烈反對,認為媳婦仍有襁褓之子,深怕母子營養失調,當然不容許,同時夫妻也因而起了摩擦。但當時才二十幾歲的高點傳師心意已決,無論遭受如何逆境,仍堅定道心不變,只能多忍耐。
民國45年(1956),遷居基隆,在基隆信二路信義市場旁的住家開設佛堂。由於先生是貨運公司董事長,而高點傳師自己則是雜貨店兼計程車行的老板,雖然每天生活非常忙碌,但是心中最重要的仍是道。在開店前遇到生命中的貴人蔡鑾點傳師,她非常慈悲,得知其處境的困難,經常親自來家裡講道,不斷地安撫、鼓勵。
好學精進
受日本教育的高點傳師勤奮好學,記性很好,走到哪就學到哪,有時帶著小孩在街上看到廣告或招牌,就問那個字怎麼唸;由不認識國字,到無論報章雜誌或各種經典文字都難不倒她,不但看得懂,對《心經》、《彌勒救苦真經》皆可熟背如流;也喜歡研讀《四書》等經典,不僅國語文能應用自如,對經典之真實義亦能了然於心,感受與聖意心心相印。高點傳師也鼓勵後學們要多看經典、多研究道理,認理實修,所謂「一理通,萬理徹」,這樣才能體會出心性精髓所在。
高點傳師對人非常慷慨,而自己平時生活卻很儉樸,若有客人來或開班有道親來時,會煮一桌的素菜,夾菜給道親,並頻頻勸用,深怕大家吃不飽,她待人的熱情大方,令晚輩學習讚佩。
高點傳師向來認為,修道人應具備辦事員基本的能力和堅毅的愿行;學道、修道、行道是一個長遠的志業,而非一時之興起;道場也需要各種人才來護持,如:點傳師、壇主、講師、辦事人員、廚師、行政企劃人才等,各人依能力、愿力、機緣,各盡職責。
因操辦道務,高點傳師也深深體會到開化一方的道務實屬不易,不禁心生感恩;想起老前人、袁前人遠離家鄉,來台灣開道,犧牲奉獻,雖經歷初到台灣開道時的辛苦考驗,對修辦道仍熱忱不減,艱辛地將大道在寶島漸漸傳佈開來,今天的台灣才保留了中華文化的道統。能出生在台灣是有幸的,可以得聞大道,且可以將道傳至海外,不分膚色人種,因此,更加深了對老前人及袁前人的感恩與懷念。
辦道宏愿
高點傳師於民國62年(1973)9月19日領受天命,肩負使命度化十方。正如獲諾貝爾和平獎的人道醫生史懷哲所說:「世界上沒有一件具有真正價值的事物,是無須熱情和自我犧牲就可以完成的。」高點傳師有感於人生苦短,積極地在聖凡兼顧之下,活出自己,讓生命走出一條永恆的康莊大道,從而發愿傳承祖師慧命。數十年來,高點傳師經常行走於汐止、基隆,和陳天生前人、趙曉前人及劉遂鳳點傳師等人一起成全鄉里朋友,更至越南等地拓荒,代天宣化,成全後學;並曾受陳米點傳師所託,至台中沙鹿主持道場。
▲ 高尾點傳師慈悲愿力承擔赴東南亞辦道。 |
民國73年(1984)到82年(1993)間,可以說是高點傳師得道後最愜意的一段日子,因為先生已退休,只要道場有事,他一定開車接送高點傳師。剛開始載時,他會在外面等,不進入道場;慢慢地,因了解一貫大道造福社會深遠而被感動,於是也進入道門。
當高點傳師負責啟化堂禮節組時,先生受到陳義弟點傳師的關心成全,開始接近道場;此後,他反而鼓勵高點傳師要進修,並且要孩子不要打擾,讓點傳師可以專心地研習經典。高點傳師自覺生性怕上台演說,也在先生的鼓勵下,可以站在台上講道了。
當年蓋啟化堂時需要經費,先生也義不容辭告知:「我也要出資。」真讓人感動啊!這其間高點傳師還常常到三重、台中的佛堂開班賜導,也都是仰賴先生載著南北奔走,非常感恩先生的付出。
晚年生活
高點傳師長年素食,原健康檢查少有紅字,然而自從民國99年(2010),89歲的高點傳師因跌倒而髖骨骨折開刀後,雖復原了,但年紀大、骨質疏鬆,導致退化很快,坐了輪椅;還好有印尼籍看護阿娣的陪伴,子女也都非常孝順,每天輪流日夜陪伴受傷的媽媽,假日則帶著媽媽到處走走遊玩,讓高點傳師非常開心。
年事已高的點傳師此時已較少到各班賜導,但不論是啟化堂的道學講座、壇辦班,或每週五下午的綜合班都極力參班。平日高點傳師有阿娣的陪侍,在佛堂圓桌旁,一個上午都專注地看經典,樂此不疲,對後學們來說真是望塵莫及,是學習的榜樣。
▲ 游李領導點傳師(中)與高尾點傳師(右)、陳椪點傳師(左)於道務大會。 |
家傳精神
高點傳師一生為家庭付出,栽培子女,立下典範,兒女皆秉承著家庭父母的教育,各個學有專精,在工作崗位上也皆有成就,貢獻自己的力量。二子和大女兒絹枝、大女婿葉振榮一直跟隨著高點傳師在道場幫辦。
葉振榮學長提及:「高點傳師是自己求道的引師,也是岳母;由於絹枝是長女,從小乖巧貼心,甚得她老人家的喜愛,我有幸成為點傳師的女婿,居於愛屋及烏的關係,點傳師對我也是特別地關照與疼愛。」小女兒和女婿,也於忠恕學院基隆分部學習,非常好學精進,讓點傳師甚感安慰。
道親與高點傳師相處,總是如沐春風一般地自然,雖言語不多,但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如《莊子‧德充符》言:「久與賢人處,則無過。」高點傳師留下自然簡單的生活楷模,足為後輩仿效。
道法自然
雖然希望人人皆能修道、行道,脫離人生苦海,但是高點傳師認為各人的因緣不同,強求不來,對子女的教育也是充分予以尊重與包容;如《莊子》言:「常和而已」(〈德充符〉)、「我守其一,以處其和」(〈在宥〉),以無心之心,順應一切變化則才全。萬事萬物皆有因緣,每人契入的時機、方法各有不同,不必妄作安排,一切順其自然。常有道親問:「研讀什麼經典比較好?」高點傳師都回答說:「依照你個人的喜好,你對哪部經典較有感應、較有興趣,對你有幫助的,就是最好的。」清朝竺庵大成曾言:「伯勞西去雁東來,李白桃紅歲歲開;萬事無過隨分好,人生何用苦安排。」高點傳師認為還是道法自然的好。
道成天上
修道可以使人脫離人生苦海,超生了死,如《心經》言:「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民國109年(2020)3月7日(農曆2月14日),敬愛的高點傳師隨濟公老師安詳自在地返回理域,享嵩壽100歲。印傭阿娣幫點傳師沐浴更衣時,驚覺點傳師身體是柔軟的,直道:「第一次看到這麼安然自在歸去的老人家,真是太神奇了!」
高點傳師當初因聽到前賢阿鳳姐說:「大陸來的點傳師在辦道,求道後可超生了死。」而能求得大道;道緣成熟時,一入耳根即起大信心,終生誠心抱守,奉行不怠。在修辦道過程中,高點傳師也看過無數的見證,證實「道真、理真、天命真」真實不虛;本著「分享擁有,擁有分享」的原則,將度化親友、成全道親列為第一要緊的大事,希望人人都能得道修持,明悟自性本真,體證大道的寶貴,讓此身能夠脫離生死的輪迴,真正去除一切苦厄。
高點傳師自修辦道以來,深深體會老前人、袁前人從大陸來台度化的苦心與修行之德範,高山仰止,一心效法老前人、袁前人的精神,一步一腳印,腳踏實地地將道傳下去,為報老前人、袁前人來台開荒傳道之恩,亦成就自身修行之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