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政賢
庚子年末,第三次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柬國視訊賜導暨柬國資源共享會議於民國110年(2021)1月21日,同樣在宜蘭袁前人紀念館樓上的佛堂舉行。
時值新冠疫情肆虐近一整年,全球染疫人口已經破億,台灣疫情升溫且有失控之虞,海外道務停滯不前的困頓窘境之下,黃總領導點傳師特別以王陽明夫子在《靜心錄》當中「示諸生三首」之二的後半段詩句:「只從孝弟為堯舜,莫把辭章學柳韓,不信自家原具足,請君隨時反身觀(常見版本為『請君隨事反身觀』,黃總領導點傳師慈悲用『隨時』加強提醒)。」來勉勵所有在海外開荒幫辦的點傳師、壇主、幹部們,回歸修道的最基本原則,照見自性的本自具足,力行實踐於修辦的事務上,猶如堯舜之所以成聖,即在於實踐孝弟精神,切記莫要迷失在華麗的表面文章而不自知。
這首詩的前面是:「人人有路透長安,坦坦平平一直看。盡道聖賢須有秘,翻嫌易簡卻求難。」陽明夫子認為,每個人的足下都有通往長安(長久安頓)的路,一眼看去就是一條平平坦坦的道路;但人們總以為成聖成賢的這條路有著不易探求的玄秘,反過來嫌棄:說的容易,但是要做到卻是非常地困難。所以大家要學習堯舜這兩位聖人的成就,也僅僅只是將「孝弟」做好而已。以下是後學整理記錄黃總領導點傳師的慈悲開釋。只從孝弟為堯舜
陽明夫子的思想,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精華,所以老前人也經常以陽明夫子的道理來開釋道親。「孝弟」是修道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論語‧學而》中,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就是在說明「孝悌」是本,人道就要由孝悌做起,所謂「百善孝為先」;孝,是修道最重要的一環。我們都知道孝順要向堯舜學習,尤其舜帝是大孝的典範。
1.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離婁上》
如果得不到父母親的慈愛,這樣還做什麼人呢?如果不能孝順、順從父母親,又怎麼能做好為人子女的本分呢?舜帝就是一個沒有得到父母親關愛、關心的人;雖然如此,但並不影響他對父母親的孝順。因此,我們在道場中特別強調,孝要做到「安慰敬順」這四項:
不使惡名加父母謂之「安」:孩子做錯事情了,父母親必定受到譏諷,責怪父母親沒有做好教育,而面上無光,也會遭受到惡名,因此要能讓父母心安才是孝順。修道的最高境界就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中庸》,「安」是非常重要的。
一切煩惱代其勞謂之「慰」:替父母親分憂,來寬慰父母親。
衣食供奉待其時謂之「敬」:在適當的時間,用好的態度,做好奉養父母的飲食與營養;季節變換時,也要注意他們的衣著。
雙親怒責不怨尤謂之「順」:面對父母親的嚴格教養,真心接受,毫無怨尤。父母親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以面對父母親的要求與指責時,都要順從、虛心接受。
從老前人將道傳到台灣來開始,就一直以「安慰敬順」作為孝道實踐的方針。接著談「弟」。
2.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己,如何則可?」曰:「……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孟子‧告子下》
《孟子‧滕文公上》中,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在《孟子‧告子下》也有這樣一段對話,曹交問孟子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堯舜,是真的嗎?」
孟子回答:「當然是真的。」
曹交接著說:「我聽說文王身高十尺,商湯身高九尺,現在我曹交身高九尺四寸,一生只會吃飯,其他什麼都不會,要怎樣才可以如同堯舜一般有德行呢?」
孟子回答:「當我們與長者、老人家走在一起時,我們要慢慢地走在他的後面,這就叫做『弟』,也就是順序、就是倫理;如果很快地走在長者的前面,這樣就不是『弟』,因為沒有次序與倫理。其實慢慢地跟在後面走,怎麼會做不到呢?只是不想這樣子做罷了。」
▲ 透過網路,跨越空間限制遠端連線。 |
所以說,「弟」就是長幼有序、就是倫理。
袁前人將「倫理」解釋得很好,他說:「倫者,次序;理者,重情義,尚施報。」譬如引保師度我們求得寶貴的大道,引領我們進道場修道,我們要怎麼報答我們的三師――點傳師、引師、保師呢?答案就是:「重情義,尚施報」,並不是想到了就買禮物來送他們,以為這就是報答;而是要效法他們度化眾生的精神與用心,繼續去度化其他人,這才是最大的報恩,而不是送有形有象的東西。所以我們學習堯舜,就是從孝弟做起;學習人道,也是從孝弟做起。
(續下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