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中庸講記之三(中)


◎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中庸》第一章: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讀懂經句


❶見:讀現。

❷隱:幽暗難見也。

❸微:細事不顯也。

❹獨: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也。(朱熹夫子註解)

慎獨工夫,人家不知道或是沒有察覺到的事情,我們要透過自己的良知良能去察覺。己,指良知良能;所有對或不對的事,只有自己的良知最清楚。但一般人不知道「己」,修道人才會知道「己」;一般人不知道規矩,所以不知道自己對或是不對;若我們修道後仍不知對或是不對,這樣我們就不是修道人了;佛規禮節十五條,道理都學過了,千經萬典也都看透了,為何我們的行為還是無法配合聖人所說的道理?還有落差?其實,我們自己都知道,良知知道,我們就知道了,這就是「獨」。自己最知道自己所有的缺點,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能自我反省?不能自我懺悔?不能像所有聖人一樣?不能做到顏回夫子的不遷怒、不貳過?為什麼不能「反躬自省」(註1)、「內省不疚」(註2)?為什麼都做不到?我們到底知不知道問題在哪?修道最重要的是「慎獨」。

《大學》的道理言「心」不言性,告訴我們如何誠意正心;《中庸》的道理論「性」,告訴我們如何養性,存其心,養其性。前輩們告訴我們:「大學道,中庸理」,其實都是一樣的。講「性」,「心」包含在其中;講「心」,亦不離開性,故曰:「性理心法」,《大學》、《中庸》都是談性理心法,若只注重文字解,一字一字解釋,往往容易有所偏差,要明白其所講的都是內心的工夫,也就是「慎獨」。「捫心自問」就是慎獨的工夫。

我們將經句讀清楚後可知,上面所言戒慎恐懼,都是由動而靜。若人心已失去,不知道做人的道理,又如何能了解「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如何會想到被別人看到很不好意思?但現在整個社會的風氣就是如此,「大道廢,有仁義」,漸漸失去了道,對或不對已分不清楚,只懂跟著流行,不管流行是對或不對。有人說:「凡事都要符合時代潮流,我們的傳道方式也是如此;若依著傳統辦道,現在要辦好像也很困難,所以說修道要依傳統,辦道要依現代化。」這樣說對或不對,大家要多加思考。

依經演繹


1.上節由動而靜,但人心已失,不在於靜而在於動。由動之時,正天理人欲之所由分,人知其昭著之為易見,不知一念方動,本心已了然於中。人知其彰明之為顯豁,不知一念方起,良心早洞然透徹。《中庸輯義》


人心若已失,不在靜而在動,現在要研究動的道理。靜的道理我們也研究很多,之前談到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率性是很自然。但是現在有辦法「率性」嗎?很困難!因為人心已失,要率性很難,所以人心在時,在靜不在動;「由動之時」,就是天理與人欲之分,一條分岔路,我們的心中理欲交戰。各位點傳師及講師都是戰勝人欲的,今日才能捨身為道奉獻,這就是人欲較少,天理較高;此處是個分岔路,所以我們要小心慎獨的工夫。我們現在修道常常有外功,沒有內功,沒有內功是什麼原因?慎獨工夫不夠,沒有反省的工夫、沒有存養的工夫、沒有省察的工夫。

所以這裡要強調存養省察的工夫。「人知其昭著之為易見,不知一念方動,本心已了然於中」,顯現於外的,大家都看得到;卻不知「一念方動」,我們心念稍微一動,感覺不出來,但在天上就像打雷一樣,因為本性是小周天,充滿虛空;心想月球就可立刻到月球,所以心念一動就可以一念至遠處,須臾瞬間而已,這是神通的工夫,心猿意馬就是神通。別人看不到,我們這一個念頭,只有自己最清楚,心念一動時,本心已了然於中。現在你的心在不在這裡?自己最清楚,別人不會知道。一個人的念頭,不是只在自己的心中而已,而是充滿整個虛空,也就是「誠於中,形於外」《大學》。對一隻動物看一眼,我們的心念一動,牠們都知道,可參考列子之漚鳥寓言(註3),因為我們的邪念充滿虛空,所以動物了然於中。「彰明」,是看得很明顯;「顯豁」,是大家都知道的。本句與上句意思相同,因文句修辭之需,更加強調。

2.君子知獨之敬畏,常戒慎恐懼以存天理,而當意念未動欲動之際,未發將發之頃,尤當加省察,以遏人欲於將萌,是省察之功也。《中庸輯義》


天威難測,聖意難測,君子無法臆測,所以有所敬畏。人要成長需有所敬畏,即使是皇帝也需祭天,若無人管則成流浪漢。點傳師敬畏前人,前人敬畏師尊、師母慧命,師尊、師母敬畏 上天老。老前人以前說過:「你最大,最大不就頂到天了?」頂到天撞到摔下來,就不知變成怎麼樣了!因無所敬畏,則生貢高心,所以要常戒慎恐懼以存天理。

意念不是無法控制的,因為意念未動欲動,在這起心動念之際,我們自己知道不知道?一定都知道,例如:要發脾氣前自己會先知道,看不順眼,心中無明火一直要發作起來。在意念未發之際,要更加注意,省察自己是否有慈悲心?是否有貢高心?高處不勝寒,人若爬到高處,無人可問、可管,不知自己做得對不對?所以要問自己的良知,要多加省察,反躬自省。

「以遏人欲之將萌」,是指要阻止欲念之萌生,這就是省察、慎獨,完全在於存養省察的工夫,這是最重要的二點。

3.哪知極顯現的行動都是從極隱微的一念中所發生出來的結果,到事實顯現的時候也就無法挽回了,徒然後悔莫及。(袁前人中庸解)


一念既起,火燒功德林,即無法挽回,徒然後悔莫及。


註1:《禮記.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註2:《論語.顏淵》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註3:出自《列子.黃帝》。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故曰:至言去言,至為無為;齊智之所知,則淺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