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5日 星期四

守道如初 知恩報本 陳德陽前人修辦行誼


◎ 李麗靜


陳前人,諱德陽,民國8年(1919)歲次己未12月14日,誕生於台北縣瑞芳鄉三爪子坑農村(今新北市瑞芳區),父親以耕農為生。陳前人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二,秉性剛毅耿直,心懷坦蕩。

7歲時,隨同父母遷移至瑞芳街焿仔寮(現在改名為瑞濱);當時是日治時代,交通非常不方便,陳前人入學瑞芳公立學校後,學校與家裡之間的路程遙遠,往返山路須步行2小時以上。17歲畢業後,同父親一起任職於九份台陽金礦有限公司。22歲結婚,育有三男一女。台灣光復後(1945),離開公司,自己創業開設鐵工廠,於基隆市設立八堵福源有限公司。

在民國37年(1948)農曆8月15日佛緣成熟,由妻舅黃有明點傳師帶至宜蘭礁溪,在胡來傳家的佛堂求道,點傳師是李決亮前人。陳前人為要研究道理,常常須在瑞芳到宜蘭間往返,因路程遙遠不方便,李決亮前人慈悲把陳前人交託給瑞芳周新發前人,請周前人慈悲成全。陳前人一生中,都非常感恩張老前人、袁前人、周前人大恩大德栽培。

前人自求道後,當年即清口茹素,並於民國38年(1949)開設佛堂,作為廣度眾生與提供道親研究一貫真傳的埸所。後於民國40年(1951)領命為點傳師。之後再由老前人與周前人託付,承擔前人道職的重責大任,帶領瑞周全真單位的道務。前人一生追隨一貫道基礎忠恕道場的張老前人、袁前人、周前人修道、辦道,其後又擔任基礎忠恕道場的執行前人多年。

前人自入道場以來,尊師重道、承上啟下、謙虛自持、不辭辛苦,披星戴月地奔走於國內外各道場,宣揚道義,廣化群生。道不盡的道風德範,深得全體道親愛戴。

袁前人於民國105年(2016)2月12日(農曆正月初五)在宜蘭歸空,把基礎忠恕道務交由德高望重的陳前人與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共同領導,陳前人從民國105年(2016)2月起擔任基礎忠恕的領導前人。

▲  陳前人與黃總領導點傳師合照。

前人修辦道最艱苦的時候為官考時期,無論研究道理或講道理時,都必須非常低調與謹慎,因當時的社會氛圍非常緊張,不管是度眾或是成全道親,都必須非常謹慎;只要有5個人聚在一起談話,警察就會來取締,甚至加以逮捕,故早期必須靠智慧應變來成全人,比如:舉辦爬山旅遊的活動等,表面雖然是戶外旅遊,但目的是要利用機會,在行程中與道親互動成全,即應了所謂的「暗釣賢良」。

後來社會慢慢較為安定,百姓們的經濟與生活也改善了,陸續有度到一些經濟較富裕的道親,才有機會舉辦遠途的遊覽活動;道親與社會朋友一起遠途旅遊時,因為是租遊覽車去遊玩,才能有較長時間待在車上,藉機在遊覽車上講些忠孝與倫理的道理,來成全眾人。

早期前人要去道親家成全,都是自己帶乾糧或便當。如果遇到用餐時間,主人招呼一起用餐,前人都會客氣地回答說:「已經吃飽了。」但事實上肚子很餓,也不好意思說還沒吃。雖說當時肚子餓,但前人內心卻充滿法喜,只為能夠廣度更多有緣人。

前人要開佛堂時,因為當時生活拮据,沒錢採買佛桌,前人就自己動手將幾塊木板釘一釘,成了一張佛桌;母燈也非常簡約,是用一個瓶子,上面直接放了一個小盤子,再加一點棉線與油(古時候俗稱火油),這樣就是老母燈了。而初一、十五要獻供時,根本沒有多餘的錢財來採買供果,都是直接用餐桌上煮好的飯菜來敬仙佛,同時也能填飽肚子;生活雖然清苦,但敬畏上天、尊敬仙佛也最是真誠,甘之如飴。

前人修辦道最艱辛的歲月,是身兼數職,來往奔波的那段時間。當時白天必須在鐵工廠工作,養家餬口;到了晚上,就在道場修辦。當時前人住在瑞芳,而開荒的道場、佛堂,大都在台北、三重;前人一下班,把空便當盒交托他的四弟帶回家後(隔天早上,前人弟弟再幫忙帶便當到八堵鐵工廠給前人),就直接趕往三重或大龍峒的佛堂;而佛堂的班結束後要回家,或講完課還須留下來討論道務之後,都已經沒車班可以回到瑞芳了,所以時常講完課後,都是在車站過夜,等待隔天一大早天微亮,再搭第一班車直接回八堵上班。常常這樣,來來回回,有時一個禮拜才回一次家。如是奔波,不計寒暑,直到道親們明白真理,虔心向道,道親人數較穩定下來,已是多年後。

▲  陳前人慈悲講述《道德經》,鞭辟入裡。

當時靠近瑞芳有個極有緣的地方,也就是現今大家耳熟能詳的九份山城,許多單位的前人輩都是在九份求道和發心修辦。而從瑞芳前往九份的路途,前人都是走路到九份佛堂講道理,每次的路程須一個多鐘頭。下課時,還不忘關心道務與關懷道親,要回家時已近凌晨;前人摸黑走山路,有時靠攀爬或扶著路旁的山壁行走;走到半路時,時常在山壁上摸到滑滑涼涼的東西,因為看不清楚,當下並不害怕。直到有一天,九份的佛堂要辦道,必須提早請假,中午就出發前往;走到九份時,天色未暗,想起半夜經過所摸到那些滑滑涼涼東西的地方,定睛一看,才知道原來都是骨灰甕,此時才覺得害怕!但害怕歸害怕,還是一樣固定每週一次到九份的佛堂講道理,如此一走,就是十幾年的時光。

▲  訪談時,陳前人講述晚上走路回家時,手拿的磺火(台語)燈。

前人為了開辦道務,把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在道埸。後來社會經濟慢慢在起飛,許多人在白天努力工作之外,晚上還選擇加班來賺取更多的薪水,以改善家庭的經濟;但是前人則毅然決然地把時間奉獻給了道場,為了家庭環境,故白天必須上班賺錢養家,但晚上就不能如同一般人一樣加班賺取加班費,而是選擇沒有金錢回報,甚至還常要自掏腰包的聖業、聖事。因此前人也常感恩他的夫人(黃碧點傳師),全力地支持和承擔家計,並教養子女成長,讓他能夠全心全意修辦。夫妻同心,一起修辦、行道、了道,才有今天的一片道場。

後來由於道親的因緣,道務開辦到了高雄。高雄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來看,可以說是「遠在天南地北」,然而不論高雄道埸有多遠,陳前人都只能當天來回,因隔天還是必須上班,所以必須當天去、當天回。班程結束後,前人回到家時往往都已經是隔天凌晨4點多了;天一亮,前人還是一如往常地趕去上班。所以如果是去高雄的道場時,前人可以說是整夜都沒睡覺。

陳前人自銜命領導道務修辦以來,一生奉獻在道場,不惜餘力,盡心付出。晚年雖然年紀大,還是精神抖擻,常常遠赴各國,如:巴西、美國洛杉磯及舊金山、馬來西亞吉隆坡、印尼、泰國、越南、柬埔寨、日本各地,開辦法會和巡視道場道務。前人非常感謝張老前人、袁前人、周前人的身教,讓他有此殊勝機會,能夠隨著前人們的腳步到海外各國去開荒,才有此機緣見證天命的寶貴、道傳萬國九州的聖言量。

雖然前人在早年修辦過程中,生活並不富裕,僅能溫飽,然而粗茶淡飯的生活,並沒有減損其慕道之心,他反而更加珍惜;每次聽完道理,都格外地法喜和堅定發心,不但隨時謹記道的寶貴,而且更發心度人,勇往直前。他常感恩地說:「要不是我們的時代,先度貧,後度富,最後才度皇親國戚,哪有什麼修道的機會?」陳前人也告訴大家:「家境困苦的人,最能領略世間疾苦和人情的冷暖,也才會知恩、感恩。」

前人以自身的身教、言教告訴大家,他所做的皆是在報恩,所謂「知恩報本」,是前人最常掛在嘴上的話。他也常對後進的點傳師及道親們慈悲開示:「逆境難修易成,順境易修難成。得道容易,修道難。雖說道真、理真、天命真,唯自身也要用心修道,才能先苦後甘。」

▲  陳前人為道奔波,只為宣揚道義,廣化群生。

陳前人秉承張老前人推動道務整合的理念,自擔任基礎忠恕道場的執行前人以來,便積極推動各單位能夠相互扶持和合作,所以推動了瑞周八單位共同置辦一處交流的場所與制度,並每月固定在萬里德光佛堂召開道務會議,已行之有年。

前人常告知點傳師、道親們:「大家都是一 母之子、一師之徒,就是一家人。不同單位就如同親兄弟,如果手足都不往來,不能互相幫助,又如何能與眾生同?與上天合?」前人以其100歲高齡,依舊兢兢業業,守道如初,不辭勞苦,身為後學的我們,如再不更加勇往直前,豈不汗顏?

2018年7月22日這天,在天定彌勒山舉辦瑞周青年大會師活動,前人向參加的青年學子勉勵了:「志、誠、成」三個字。前人說:「今天大家匯集的場面是道務宏展的前兆。」還說:「要有至誠的心,學修講辦行。」還在復健療養的陳前人,不辭辛苦、翻山越嶺,親自蒞臨彌勒山會場給予大家勉勵;不畏病痛,仍然坐著輪椅,奮力說了約5分鐘的話,殷殷期盼著年輕一輩能至誠不息,誠心永在,努力打拼了愿,直到成功。

前人的諄諄教誨,令在場所有人為之動容,很多人更是紅了眼眶,泛著淚滴,感動前人關懷後輩的慈心悲願。前人的德範,將永為大家學習的榜樣。

恭錄陳前人慈語:

◎無業一身輕,無惡即是佛;時時勤用功,便見主人翁。
◎修道時時刻刻不要被物欲所蒙蔽,二六時中精進。
◎宣揚大道,誠敬感恩;知足常樂,喜捨報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