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中壢分部大學心得集錦 ③


◎ 忠恕學院中壢分部中級部提供


(接上期)相關連結:中壢分部大學心得集錦①中壢分部大學心得集錦②

題目:心物與心念一樣嗎?談談您「慎心物於隱微」與「遏意惡於動機」的經驗。


※周錫妙


前言


心物是執著於內心的「貪嗔癡愛」;而心念則是瞬間念頭的總和,有正負、善惡、誠偽等變化,可藉由格物致知工夫來穩定自己的心念。

後學從台灣外交和柬埔寨幫辦的關聯性來談談。去年在志工服務單位向孩子們介紹非洲時,提到了邦交國史瓦濟蘭和布吉納法索,當時對於邦交意義僅簡單說明,就是期許孩子們更有世界觀,並且能夠對自己所在的這片土地多努力、多奉獻。

最近台灣再次因為與布吉納法索斷交事件的新聞引起國人的注意,各新聞媒體爭相報導政府的因應態度及方式,也有諸多評論與建議。其中有一篇延伸評論─―「斷交10年後,為何台灣與馬拉威的故事仍未中斷?」的文章,內容敘述了屏東基督教醫院如何透過自己的理念及支援,持續在醫療衛生方面努力奉獻,讓馬拉威的貧苦人民,不因政治斷交事件而受到傷害。

這段事實報導,讓後學有感於「宗教信仰的力量」是無遠弗屆的。這幾年一貫道道場在柬埔寨這個在歷史上飽受政治迫害,而近來漸漸復甦的國度持續耕耘,帶來的不是科技財經的基本建設,也不是提升物質需求的服務,而是將深植在修道人心中最珍貴的「心念」,一點一滴地印染在當地居民的行住坐臥當中。

接著再談到「慎心物於隱微」與「遏意惡於動機」。在《大學》傳五章呂祖補述內文中,提到:「所謂致其知在格其物者,心有所貪慾而性辟焉,心有所嗔忿而性塞焉,心有所癡奢而性蕩焉,心有所愛妄而性遷焉。是以欲格其心物者,必戒貪慾,則扶性辟為正矣。息嗔忿,則闢性塞為揚矣。消癡奢,則收性蕩為定矣。剷愛妄,則挽性遷為止矣。是故君子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 」

柬埔寨人民所歷經的殘害與困頓,豈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富足安樂中的台灣人所能體會的?而其心物「貪慾、嗔忿、癡奢、愛妄」引燃著身物所求,隨時隨地都猖獗地扭曲且毒害著柬國人民的善良本性!因此,「格其心物──扶性辟為正,闢性塞為揚,收性蕩為定,挽性遷為止」,應該就是我們在柬埔寨幫辦的重要心念!

我們目前藉由──中文教學以協助提升個人生存能力、下鄉辦道以開啟智慧、講經論道來喚起泯沒未明的良知良能等方式,來影響、度化這些迷途的原佛子走向回家的正道。清代錢泳的《履園叢話》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不可偏廢。」致知格物的道理,唯有在言行合一的實踐下,才能領悟一二。

在現實生活上,當然還有更多、更務實、更有效的方式等著台灣的辦事員來參與,共同秉著內聖外王的心念及工夫,來了這一世與柬埔寨眾生因緣的愿!

※黃玉雲


要先主宰心念,才可掌握人生之自在,因為心念造因果。所以修道就在修心念也,心念是吉凶禍福的根源啊!

如後學近日在清掃倉庫時,發現有小老鼠躲藏,以致用棍棒擾動驅趕,不慎將其刺亡而心念過意不去,因而心神不寧造成不自在啊!種下惡種子,結的果實是苦惱和災禍。

曾聽說:「心念是語言和行為的根本。」因為我們一般人在過去世都起了許許多多的善惡念,所以今生有苦樂、凶吉、禍福的現象。因此,要力行「慎心物於隱微」與「遏意惡於動機」,務必做好守玄基本工,於寧靜處或噪音地,皆可歷練、測試,以知工夫深淺。

一切痛苦煩惱,都是妄想執著的產物;如何降伏妄念,常保覺念,實是修子生死關鍵!如是經驗談:做好事,不可有害人之心。例如:在成全度人上,要先熱心關照同好朋友,使其日久後知道後學的為人;進而貼心同進退,可見初發心是要培煉,才有火候。

心要安,則需不斷自我審視,三省吾身心靈,如此才能近乎道之圓明,而照亮周遭人,進而引導有緣人;世間無常要覺悟,抉擇走上修道的人生;順則如天堂世界,逆則煩惱糾纏身心靈,宛如地獄也!身為一貫道弟子,不可不大覺悟、不可不警惕乎!

※張國祥


心物與心念,說一樣也可以,說不一樣也可以,每個人見解不同。

心物可以說是實體,也可以說是想像,假設想買跑車,心裡的物自然被執著慾望造就成一台跑車;在現實生活中,跑車是實體,心中的跑車(心物),是慾望的想像,也是念頭,是因為有物這個東西,而讓心產生念;而念有正有邪、有好有壞,而物其實沒有分什麼好壞,都是由心念來做分別的。

再來談談後學「慎心物於隱微」與「遏意惡於動機」的經驗。這句話其實重點就是要「改變自己」。如何改變自己?就是從「修道」開始,將心中不好的念頭,轉化成好的念頭;直白地說,就是去邪念轉正念。

當要起心動念時,要如何去導正遏止?這就是一門工夫了,而這門工夫的名字叫「修道」,或叫「守玄」,也就是要常來佛堂參班,多聽點傳師、講師的慈悲賜導,以及前賢們的金玉良言,並且自己更進一步地努力精進,相信大家都能夠做得到「慎心物於隱微」與「遏意惡於動機」了。

※呂佩臻


後學認為心物是指存在內心裡的貪、嗔、痴、愛,而心念是指人在面對這些貪、嗔、痴、愛所產生出來的情緒,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呢?人們通常在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往往會產生出嫉妒、憤怒、抱怨等負面的心念。

關於「遏意惡於動機」的經驗,讓後學想到以前在家裡看到蟑螂等小生物,就是拿起拖鞋拼命地追著蟑螂打;不過在佛堂裡,常常聽到點傳師、講師們講道理,說不要殺生,要有慈悲心,漸漸地就比較不會像以前那樣,有時候看到了就不管牠、有時候就是抓起來往外面丟。

不過後學家住鄉下,蚊子還滿多的,不打蚊子就會被叮得滿頭包、全身癢,所以在遇到蚊子的時候,後學還是忍不住,沒辦法做到不殺生這個動作,不知道在佛堂裡大家對打蚊子這件事的見解是如何呢?後學學習之。

※連正暉


「心念」是人內心所發出來的意念,人的意念是可以瞬息萬變、無遠弗屆的,若沒有謹慎把持,就可能會產生貪慾、嗔忿、痴奢、愛妄等「心物」。

後學自認為還沒辦法做到「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但有時候自己有一些不好的念頭出來(如前面所說的心物),而且變得越來越明顯或強烈時,自己就會察覺,會去想:「為什麼自己會有這些念頭或想法出來?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那些不好的念頭也會漸漸淡化、消失,後學也會開始自我反省。

而自己也應該持續修持自己的心性,更謹慎地察覺自己的心念,在那些心物剛萌芽時,就能夠發覺,不要讓它繼續蔓延。

題目:要達到「道盛德至善」,請問道學上用何種方法「切磋琢磨」?在修身上又如何「瑟僩赫喧」淬煉自己?請舉實例說明之。


※周錫妙


切磋琢磨:為對玉石象牙等加工的各種方法。剖器以磋平、鐵鎚擊物以雕刻、以砂石磨光。

瑟僩赫喧:小心謹慎、堅毅威武、盛大顯赫、正大光明。

諠:通「諼」,忘記。

從生存議題的抉擇之間~「選擇自然療法或是化學治療呢?」談起。

時代科技的進步下,隨之而來的是許多的文明病,阿茲海默症/失智症(Alzheimer’s disease/Dementia)、愛滋病/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癌症(惡性腫瘤)……,都是讓人駭於聽聞的疾病。而癌症更是民國105年(2016)起國人十大死因的首位,該年癌症死亡人數為47,760人,占總死亡人數的27.7%。這樣的數字不是只存在於書面上,而是驟然無預警地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親友中!

因癌而認識的朋友們在得知罹癌時,第一個念頭總是「怎會這樣?」、「現在該怎麼辦?」……因而陷入無限的恐慌中!

這時,醫生及周遭的親友馬上會釋出好意,提供了很多治療的方法,這些包括了:西醫療程─―手術、化療(標靶)、放射線治療;中醫療法─―中藥、針灸、放血;自然療法─―釋壓冥想、有機飲食、身心靈活動等等從沒體驗過的治療方式。這時,若是您是患者,會怎麼抉擇呢?

《大學》傳三章中提到,《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多請益有相關經驗者,藉由他人的經驗來斟酌可行性。道聽塗說沒有真實根據的建議,只會讓自己更迷惘,難以下決定。在互相交流的過程當中,會領悟強烈的生命力,因為過來人就是以這樣的意志戰勝病魔的。在無助的枷鎖中,最需要這樣正向能量的鼓勵。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必須經過自己的求證及剖析,多方比較並整理出自己做得到的方式。基於現代網路資訊的氾濫,充斥著太多似是而非的資訊,亟需清明睿智來判斷其可靠性,而在這輾轉求證的過程中,一定能夠更迭出真正有價值的知識。

「瑟兮僩兮」者,恂慄也。存在心理治療學者──歐文.亞隆提到每個人都無可迴避的四大終極關懷主題: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尤其「死亡」,是最明顯、最容易了解的終極關懷問題。人們明明了解死亡是不可避免,但還是想延續自己的生命,這兩者的張力就造成了衝突的核心,而這衝突就是焦慮的來源。

恂慄也,戒慎恐懼的心情不是懦弱害怕,而是以戰戰兢兢的思維來面對死亡議題,解脫對假合身軀的執著,自然能夠堅定地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決定。

「赫兮喧兮」者,威儀也。常遇到口是心非,即「外表冷靜而內心恐懼」的病患,因為觀察其居高不下的血壓數字是不會騙人的。常說「相由心生」,偽裝的外表是無法長期持續。而若能篤信正念的力量,就一定能發揮強大的生命力,一定會找出各種管道、方式,而且能坦蕩蕩地安頓自己的身、心、靈。

「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大學》,言行舉止沒有差錯,可以匡正四方的邦國,不就是體用一致的表現!

期許能達到「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的境界。上述這樣的生活實例,雖然稱不上是「道盛德至善」,但是對於深陷於病痛的患者,也許就是茫茫大海裡的一根浮木,無論最後的選擇是手術化療或身心靈自然療法,都好!只要經過切磋琢磨、瑟僩赫喧,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決定,就是至善的決定。我們常掛在嘴邊說:「上天會有最好的安排。」是須盡人事,方能聽天命啊!

謹以此《大學》傳(三)章之詩經摘錄內容一抒關懷眾生之情。

(全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