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中壢分部大學心得集錦 ②


◎ 忠恕學院中壢分部中級部提供


(接上期)相關連結:中壢分部大學心得集錦 ①

題目:四心物中,您自己覺得哪一種最難治?您用什麼方法治?


※巫祥明


後學認為「貪」及「愛」心物,最難根治。

因為家庭前景而奮力,為家中伴侶及子女等努力,一般凡人無法割捨罣礙,甚至不明人生愿力,而不堅定,落入了滾滾紅塵,流浪生死。除非遇到貴人,否則無法脫離六道輪迴。

根治的作法:每日心靜下,守玄中,由潛意識指導,擬定現階段及退休後時程,以來不及之心,完成短、中、長計劃案;用閃、退、隱、少欲治貪。放心了悟「上天自有安排」、解悟「貪、愛」的心物。用明師一指之能量,以身教來感恩天地君親師之德澤、教化後代子女。

時光迫切,秒秒流失,需把握光陰完成志愿。後學心中想要先立空中講堂,搜集聖人詩詞歌,融入帶動唱,推展以LINE傳遞,將科技結合修行,以展現道的神聖。

觀察週遭基督教靈修堂已社區化,若能活潑應事,導入道歌之流行,必能克制四心物。找不被干擾處,觀照自性,心源牽掛浮現,一一解剖釋放,則遂一解心物,期許自己可達孔子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的境界。

心中有愿,則依愿行而走,要善用有限體力,能動就儘快了愿修行,否則愿難了!人已空了啊!人身難得,要誠善於生活中,以身教感召,發揮影響力,涵養浩然正氣,從去除心物開始修行,以圓滿自我愿力為抱負,不辜負人生此行,願共勉也……

※周錫妙


四心物~貪嗔癡愛。

貪:貪心欲念。
嗔:嗔恨怨怒。
癡:癡迷執著。
愛:喜愛妄念。

《夏先生的故事》,這是一本心理短篇小說,作者是德國人Patrick Süskind(派屈克.徐四金)。也許對這位作者的名字很陌生,但他所著的暢銷小說《香水》於西元2006年翻拍成電影,可是引起很大的話題。

《夏先生的故事》是以第一人稱方式來回顧敘述自己童年的成長過程,中間並穿插「夏先生」的詭異且不被人所理解的行徑,譬如:不論天候日夜,一直持續快步行走於村鎮之間;被強硬干擾時,仰著淌滿雨水的臉、半張開的嘴巴和那雙受到驚嚇而瞪得大大的眼睛,響亮且清晰地喊出:「讓我靜一靜,別再煩我!」就算停下躺在樹根間,喉間所發出的,不是如解脫般的嘆息,而是痛苦的呻吟,彷彿一個飽受疼痛折磨的病人,仍然得不到解脫、安寧和絲毫休息……

故事的最後,主角男孩並未向任何親友或村民說出,他在林間目睹夏先生在天色漸黑卻明亮如透鏡的湖邊,似目標堅定地倉促走進湖中央。男孩當下一動也不動,沒喊出阻遏聲,也沒拔腿去找人來幫忙,只是目不轉睛地注視一切過程,直到夏先生消失在朦朧的遠方。

藉此故事引申出「癡」是最難治的心物。故事中,村民鄰居們總是依自我認知來對夏先生的行徑解讀出不同的說法,其中有:幽閉恐懼症、他停下來就會抽搐顫抖、他有一雙停不下來的飛毛腿、他在享受在戶外走來走去的快樂、他已經完全瘋了……;而夏先生則不願將自己的問題向外人求援……。

我們經常「執著」於自我經驗值的想法,也常常不能容受與自己不同的意見,但是最糟糕的狀況是,我們經常看不到自己的問題所在;若不見問題,那又如何能去修正呢?

所以,一味癡迷己見而又無法達成所願時,便會心生苦惱,狐疑叢生,心猿意馬,本性、外象也就跟著動盪不安!

記得去年點傳師指示後學,每天需在中級部LINE群組發文,提醒班上學長要二六時中不忘守玄。剛開始後學還頗享受每日一PO,因為可以設計各種文字或圖片來提醒大家要記得守玄;但到了第三個禮拜,就覺得江郎才盡,變不出新意了,而且每早發文變成是一種負擔……,挫折之情難以言喻!還好輪著輪著就換人了。

直到今年,這項工作轉由一新進學長擔任,持續至今,她即將邁入第五個月了。以前早上8:00前發文是後學的壓力,而她是一有空就發,有時早也發、午也發、晚也發,自在發文狀態,卻是符合二六時中不忘發文;發文內容的創意是後學的罩門,而她引用前人慈語、經典佳句或簡白幾字─―「記得守玄」……,就像是徐風掃過湖面般地輕柔,卻又漣漪不斷。

所以,觀察這位學長作為,真的讓後學獲益良多,不僅警惕自己勿再執著於想要日新又新,一直有所變化的迷昧中,更進一步期許能以《金剛經》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境處事,不執著,但也不因無所執著而冷漠消極。世間的一切人、事、物,彷彿一場戲,明知身為戲子的我,何須因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

最後再回到《夏先生的故事》結局,那男孩在長大成人後回憶起這段故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長久地守口如瓶?他認為並非由於恐懼、罪咎,還是良心不安,而是由於「記憶中森林裡的那聲呻吟,雨中那雙顫抖的嘴唇,那句央求的話語:『讓我靜一靜,別再煩我!』─―讓他在目睹夏先生沉入水中時默不作聲,就是這一份回憶。」這一份回憶,也該是放下癡迷執著後所飄落的最適句號吧!

※張國祥


後學個人認為四心物之中,「嗔」最難治!因為後學的工作是開車,常常要在路上跑,因此在路上碰到塞車或其他車不遵守交通規則時,常常一肚子氣、一肚子火,不由自主地會罵國罵;回到辦公室,有時又會受到主管不公平的待遇,火上加火,真的是會讓人抓狂。

但是自從修道後,開車時再遇到上述情形,就慢慢慢慢地,脾氣漸漸地越來越少,而且心情也變成不再那麼浮躁了,這時才發現為什麼點傳師、講師及前賢們常說修道的好處了。

原來修道的好處是要自己去體悟,且修道後會無形中自然而然地展現,真是道場中常聽說的「真空妙有」、「玄之又玄」!所以說,後學認為四心物裡最難治的是「嗔」,而治嗔的方法是「修道」。

※呂佩臻


對後學目前的狀況來說,後學覺得「嗔忿」最難治。後學目前一家四代同堂,跟阿公、阿嬤、公公和婆婆住在一起,每個人的想法、觀念,以及每個人做事的習慣本來就不同,所以跟長輩常常會有摩擦。

讓後學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次後學煮宵夜要給老公吃,煮完後很開心地問阿嬤:「要不要吃呢?」

阿嬤卻很直接地說:「看起來很像『潘(ㄆㄨㄣ)』(台語,餵豬的餿食)。」她不敢吃!還一直問後學:「好吃嗎?」

後學當下真的是氣炸了,雖然知道阿嬤也不是故意要這樣說、不是故意要來傷害我,只是因為以前物資並沒這麼豐盛,吃食都很簡單,如果加太多種的食材,雖然我們覺得好吃,但她並不這麼認為,會覺得看起來像剩菜剩飯混成一鍋。後學就因為阿嬤的一句話,氣了一整個晚上都睡不著覺;但是起床後,看到阿嬤很開心地在唱著道歌,後學心想:「我為什麼要拿別人無心的言行來懲罰自己呢?」當下就不氣了。

後學承認自己的修養還不夠,很容易因為聽到自己不喜歡聽的話或批評,就氣得跳腳,所以為了能使後學常保持著平靜的心,後學就是讓自己盡量遠離或避開這些會讓後學起心動念的人、事、物,再來就是去佛堂聽道理、讀經典,或者去讀經班感受小朋友的歡樂,常常就會讓後學在不知不覺中忘了這些不愉快的事情,轉移了注意力,讓自己不要一直執著於不愉快的事情上。

此外,念經也是一個可以使後學靜下心來的方法,這些方法讓後學生氣的時間和次數都有改善。希望在修道的過程中,後學能讓心境慢慢地提升,能做到事來則應,事去則靜。

※連正暉


後學自認為四心物中「痴奢」最難治,因為後學對於自己所使用或所擁有的物品,如:電腦、手機,或其他生活用品等,很重視它的品質,無論是外觀、功能、材質等,都要有一定的水準,雖然不會去買最高檔、最貴的東西(也沒有錢買),但是也會在預算範圍內儘量選最好的東西。這也算是一種「痴奢」吧。

要怎麼治?後學覺得自己要能夠去探究事物的本質,所有的物品都是為我們所「用」,重點是我們要怎麼用它?它能不能發揮我們所需要的功用?而不是只看物品本身。所以對於所有的身外之物,要注重的是它是不是我們所需要的?是不是能適當地發揮功效?而不要執著在物質本身的美醜或好壞。

(續下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