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1日 星期日

十三字良方和囚字的秘密

 

◎ 四二一

編按:本文作者為加拿大卡爾加里(卡加利)的道親,長期經營微信公眾平台分享好文,〈基礎雜誌〉徵得授權轉載,與讀者道親們分享。

題引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有師自遠方來,答疑解惑,不亦幸乎!

讀到這樣的句子,以前小編不過像個文謅謅的酸秀才,搖個頭、晃個腦,是走不到心裡的。但是最近「生病」啦,病勢洶洶,差點沒糊塗到背過了氣去!

病名:妄心求師「精神病」。

病因:有一個又愛又恨,很多時候看不上眼,卻又捨不得而最心疼的「我」。

病症:「我」,間歇性亂發脾氣,向外攀求,對自己的缺點如春天一樣溫暖,對別人的不足像冬天一樣嚴厲。某日,被一位師兄刺激,犯病達到了癲狂;因為他的師父,從每天念佛號到禪定、打坐,以及具體念頭清淨實修,無一不管教,讓他修行 「一日千里」。

頓時,小編心生落寞,同時羡慕嫉妒恨,五味雜全。一種像小蝌蚪找媽媽一樣的執著心,「精神病」油然而生:「哼,有什麼了不起,『我』也能找個比你的師父還能夠打罵、下得了狠手的善知識……」

於是開始訪師問道,求人打罵管教的小編四二一「犯病」了。

到處去問:「您每天從早上起床後,上午做什麼?下午做什麼?退休前怎麼做?退休後又怎麼做?請您當俺的師父……」

被問者被煩到也快要被氣得無言以對了。直到有一天,發現被小編打擾的人被追得四處亂逃,死也不肯再說話的時候,小編終於返過勁兒來:「『我』的精神病不輕,雖然Halloween(鬼節)還沒有到,可四二一卻提前跑出來四處嚇人了。」

就在這個最關鍵的時刻,生命中一位專治妄心求師「精神病」的老師(陳立家點傳師),感應到眾生之一的小編很苦,於是來到加國卡爾加里,大筆揮灑治病藥方13個字:「做好本分事,知『因』,明『變』,學『呆』,歸『一』。」

做好本分事

「拋家棄子,捨下紅塵中人的道義和責任,躲進青燈古佛的廟宇,貪求個人的清淨,這樣子真不行!」

「天天就知道老婆孩子熱炕頭(註1),不思進取……」

當人們看待他人和外相的時候,都會自以為對得很。可是這一切的境像和結論,不過是「雨打芭蕉」的遊戲罷了。

對王維而言,它是:「雨打芭蕉葉帶愁,心同新月向人羞。馨蘭意望香嗟短,迷霧遙看夢也留。行遠孤帆飄萬里,身臨亂世悵千秋。曾經護花惜春季,一片癡情付水流。」〈七律‧無題〉

而歐陽炯的芭蕉則是:「畫舸停橈,槿花籬外竹橫橋。水上遊人沙上女,回顧,笑指芭蕉林裏住。」〈南鄉子‧畫舸停橈〉

是「雨打芭蕉葉帶愁」好?還是「笑指芭蕉林裏住」妙?

原來「雨打芭蕉」不過是一個自然生滅的現象。2,500年前佛陀開示,世間萬事萬物的現象,和人們內心千變萬化的念頭,都是緣起性空的體現。因為無明,而患了「自性妄執症」的人們,很多時候會像一個個精神病患者,會為了雨打芭蕉是憂愁還是歡樂而爭得喋喋不休。

但芭蕉本身只是芭蕉。它不過是在做好「雨打芭蕉」的本分事。但人們習慣放自己第六意識,或高興或憂愁的妄念,到周圍的人、事、物和器世界;當「雨打芭蕉」變成了憂悲苦惱和喜樂開心的妄相,人們就再也沒有辦法看到真實簡單的它了。

「實修就是要找到本分事,做好本分事。出家人做好出家人的本分事,精進修行,勤轉法輪;在家人做好在家人的本分事,生兒育女孝養父母,修身養性。」(陳點傳師)

出家相和在家相都是「雨打芭蕉」,非善非惡,非喜非愁,因緣使然。不是所有的出家相一定清淨,也不是全部在家相一定雜染。清淨和雜染的關鍵是表相下面的「心」。就像四處想要尋師的小編,總是貪著向外向外再向外的執著。妄想依靠師父們的修為力量來「畫餅充饑」,而忘記尋找和做好在家人的本分事。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知「因」  天大的秘密事

「中國文字非常有智慧,囗字中間一個人,是『囚』。人們的身體,就像『囚』字的囗,而身體裡面的的確確鎖了一個『真人』。 」(陳點傳師)

道為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42章》;道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象。

「嘗試為在『囚』字中的人,找到以道為一的『一』字時,看看變成了一個什麼字?原來是個『因』字,可它究竟是什麼因?你去猜……」(陳點傳師)

小編明白了,這個「一」,是不偏不倚中道行的「一」,是身口意一以貫之的「一」,也是宇宙緣起性空,真理不變的「一」。當給了囚禁在牢籠裡的人一個「一」時,不管當時的他懂或不懂「一」的真義,但成佛的因、得道的因、成為覺悟者的因,已經有了。但「緣」如何來聚?「果」如何來結?還要看當事人怎麼來「修」。這藏在「囚 」中的秘密,不是天大的秘密是什麼?

只有敢行,真行,執「一」而行,永不回頭,才能西天取經終成正果。

明「變」  天下唯一的不變是 「變」

「天下唯一不變的是『變』。」(陳點傳師)

剛聽到這句話,似懂非懂。

後來才明白:變=無常=緣生緣滅=無自性=自性空=性空=空。

一個「空」字(也是變字),有史以來迷惑了很多人。喜歡想當然地望文生義,誤解成「空是什麼都沒有的空」的人,比比皆是。

有些人認為:「既然世界是空的,從心識所變現且沒有實義的相,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親人離世的痛苦、身體健康的衰退、事業或關係的不順利、苦痛不堪的人生,修行有什麼用?還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來個痛快!」

這種斷滅「空」的觀點,是對法和道最大的曲解!

在一起學習「空」之前,小編很願意和大家一起探討瞭解一個頻繁在經典中出現的詞語─―「自性」。自性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義,甚至同一部佛經,佛陀開示的時間、地點、因緣不同,都有可能代表不同意義。比如桌子的「自性」,是指桌子本身具有的不同於其他物品的特性。

佛法中所提到的「自性」妄執,通常指人們習慣於錯誤地執著「自我」和外部世界,是唯一的、不變的、能夠被主宰的(任何人、事、物,具備上面三個特點,稱它為有「自性」)。但事實正好相反,從高山、河流、星球,到人們的自我身心,每時每秒都在變化中,因為眾緣和合而生,緣滅而亡。因為它們無法被主宰,和人們的自性妄執(執著世界實有自性、不變、能夠單獨存在)必然相互矛盾,衝突的結果就是「苦」的產生。

宇宙世界和有情眾生身心,真相是無常變化,沒有自性的,簡稱「無自性」,又名「自性空」,略寫「性空」,最後到「空」。所以佛法這裡的「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相,而是指「緣生緣滅,沒有自性,平等相」的含義。

《六祖壇經》中,「何其自性,本自清淨」的「自性」,是指人們與生俱來的「佛性」。像是金礦中所具有的金子特性。但現實中某些人對這個「自性」也會有另一種南轅北轍的謬解─―「眾生是佛,皆具佛性,還用修嗎?」

金礦如果沒有冶煉,只是礦物,只有通過了洗、篩、冶、煉等各種工序後,才能成為「金子」。我們的自性真人就躲在「囚」字的囗裡,在得了以道為一的「一」字,才有了成佛得道的「因」,就像在礦土中原藏有金子的特性。但是這時的因還只是一種POSSIBILITY(成佛的可能性)。

路漫漫兮長遠,修行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學「呆」  呆若木雞非木雞

「修行路上,學會『呆』,才能到覺。」(陳點傳師)

說到「呆」,「呆若木雞」的成語不得不提,它源自《莊子‧達生》,《列子‧黃帝》中也有記載。

據傳,齊宣王愛好鬥雞,紀渻子是一個有名的鬥雞專家,被命去負責飼養鬥雞。

10天後,宣王催問道:「訓練成了嗎?」

紀渻子說:「還不行,它一看見別的雞,或聽到別的雞叫,就躍躍欲試。」

又過了10天,宣王問訓練好了沒有,紀渻子說:「還不行,心神還相當活躍,火氣還沒有消退。」

再過了10天,宣王又說道:「怎麼樣?難道還沒訓練好嗎?」

紀渻子說:「現在差不多了,驕氣沒有了,心神也安定了。別的雞叫,牠也好像沒有聽到似的,毫無所應,不論遇見什麼突然的情況,牠都不動、不驚,看起來真像木雞一樣;這樣的鬥雞,才算訓練到家了,別的鬥雞一看見牠,準會轉身就逃,鬥也不敢鬥。」

宣王於是去看雞的情況,果然呆若木雞,不為外面光亮聲音所動,可是牠的精神凝聚在內,別的雞都不敢和牠應戰,看見牠就走開了。

若木雞非木雞,一個「若」字道出了修行的根本。面對外境、外相,以及各種喜聞覺知樂受苦受,能夠做到「若呆」、做到「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六祖壇經》的,才是真正的「雞王」,才是修行高人中的高人。

歸「一」  回家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佛說四十二章經》

「目不可信,心不足恃。」孔子曾經感慨:眼見不一定為實,憑藉內心的想法來衡量事物,到頭來也不一定可靠 (以下故事出自《孔子家語‧在厄》)。

孔子和弟子們周遊列國時,有一次斷糧了七天。很不容易得了一石米,顏回和子路便馬上開始煮飯。孔子也在對著灶房門口的椅子上睡著了。在等飯熟的那段時間裡,子路坐在門檻上休息。

不久飯香四溢,子貢耐不住饑餓,跑進了灶房去看看。卻發現顏回正偷偷把一團香噴噴的飯往自己嘴裏塞。他悄悄退了出去,告訴了孔子。

孔子聽後,進入灶房對顏回說:「不久前我夢見祖先,相信祂們會保佑我們,我想要用煮好的飯先祭拜祖先。」

孔子這一招十分厲害,因為誰都知道,若用吃過的米飯來祭祀祖先、神明,就是大為不敬。

想不到顏回連忙說:「老師,不可!萬萬不可!」

「為什麼?」孔子問。

「老師,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竟讓一撮灰掉了進去,弄髒了一小團飯;我覺得弄髒的飯絕不能給老師和同學們吃,扔掉又可惜,於是我就將那團飯吃了。這樣的飯,怎能用來祭祀?」

生死輪迴中流浪的眾生,死死依賴六根,特別執著於眼「見」為實;但是,人類的眼耳鼻舌身意是天生功能有所不足的、傲慢的、無明的。眼睛只能看到有限的波段、耳朵只能聽到有限的頻段。眼睛看不到身體內的神經和血管,不意味著神經和血管不存在;眼睛看不到土地下生命頑強的樹根,也不代表著土地下空無一物。

如何才能開啟智慧,明心見性,認識內在和外在世界的真相?修行要做的就像打靶,只關注到靶心,內心念念歸自性,不為任何境界所動,終究得道歸「一」。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莊子‧內篇‧大宗師》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太上清靜經》

種種聖人言,悉皆歸自性,「一」,是「一」,非「一」,名「一」。

生活禪修  自性為師

生活本分事修行──生活禪,落實在每天24小時裡,要如何來做呢?

小編原本把功夫一直圍繞在將煩惱心變成清淨心,把隨外境而變化的妄心,色、受、想、行、識等等轉變成清淨的。這個方向一開始就錯了。把波動可勁兒(註2)想要拉直,就像一直想從波濤起伏的情緒波動,改變成像過世之人的心臟被拉平了的心電圖一樣「清靜」;讓妄心徹底不見,而清淨心替現。這種想要改變、控制、主宰的妄執,從第一步就偏離了緣起性空的真理法則。

像小編這樣違背因緣法、緣生緣滅規律,強行想把煩惱心念改變滅除成清淨心念,由此像驢子一樣原地打轉,並碰地而頭破血流,是再正常不過了。

阿姜查長老(註3)開示:「以正念與正知去觀察心,並增長這智慧。『放下』的態度會生起,你會覺知一切現象不斷的生與滅。生滅只是心的活動。某件事生起,接著滅去,緊跟著又是另一次生滅。每件事都只是生與滅,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持續存在,只有生滅相續不已——如此而已。」

阿姜查長老讓人們訓練和觀察心的生滅,可是要怎麼觀察?誰在觀察?通常人們會以為是眼睛在看、耳朵在聽,可是有些突然出了車禍和意外的人,眼睛、耳朵等六根都是好的,卻再也無法看見、聽見;由此可知,看、聽和觀察的主人,不是肉長的器官,而是另有其人。

阿姜查長老開示中的「觀察者」,不是別人,就是「它」。只是沒有經過訓練的凡夫,能夠清醒觀察覺知事物和念頭生滅的時間很短暫(暫稱為覺知者),多數是隨妄心情緒波動,憨吃迷糊睡迷失的狀態(迷失者)。

為什麼生活禪會適合在家人甚至出家人的修行呢?

打坐時可以進行覺知和觀察訓練,走路、工作、學習、煮飯、燒菜等等不同生活形態時,也一樣可以進行覺知和觀察訓練,這不是生活禪修又是什麼呢?

念頭煩惱等等心理活動,就像在旁邊爬過的眼鏡蛇,它會來也會走。它只是做一條眼鏡蛇會做的事。但一旦你妄執而決定要殺了它、滅了它,最終只能是被它激怒、被帶進它的山洞,吃的連骨頭都沒得剩。所以無論喜歡或不喜歡,苦受和樂受,都要放下它們,既不思惡,也不思善;既不要樂,也不要苦。如此一來,平靜會穩固地建立起來。

關於戒,定,慧,解脫修行的真實含義,六祖惠能大師也給出了同樣的開示:「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佛說四十二章經》

小編瘋瘋癲癲尋師求醫問病的過程,到此結束。希望這樣的言語不要誤導到朋友們。

「言語道斷」,當文字語言出現時,道是斷的。因為太上老君說過:「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太上清靜經》再次感恩生命中所有的師父、善知識和朋友們。因為有你們,這一路才更溫暖、更堅定。


註1:中國大陸農村用語,指生活無憂無慮,安逸幸福。

註2:竭盡力氣的意思。

註3:阿姜‧查‧波提央(1918-1992)為泰國南傳上座部佛教長老,是泰國乃至南傳佛教界當代極具影響力的僧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