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慈悲展現 無私奉獻


◎ 陳政賢

感謝 天恩師德及諸天仙佛的慈悲護持,柬埔寨資源共享小組在民國109年(2020)9月24日,今年度第二次恭請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慈悲視訊賜導及召開資源共享會議。在陳昭湘點傳師慈悲安排主持及陳清山道務助理的系統操持、邱愛妮講師的協助之下,在宜蘭袁前人紀念館樓上的佛堂中順利舉行。

視訊會議中,首先恭請黃總領導點傳師針對與會的柬國負責點傳師、常駐的壇主及講師、台灣的與會幹部逐一點名、關心與嘉勉,顯得總領導點傳師對參與海外開荒幹部的重視及慰勞之意。

感恩點傳師慈悲,賜予後學寶貴的學習機會,能夠近距離地觀察並體會到黃總領導點傳師關心海外道務發展的語重心長。總領導點傳師首先勉勵所有參與開荒的點傳師、海外常駐的壇主及講師、國內參與協助推動的道務助理及幹部們,他老人家說:「『心』很重要,心態更重要;用對態度、找對方法,每個人都會是活佛師尊的好徒兒、老前人道傳萬國九州的好幫手,更是協助點傳師在海外開荒的主舵手,這一切都從『慈悲展現,無私奉獻』的心與愿開始……。」

▲  黃總領導點傳師慈悲勉勵柬國開荒眾人。

以下是後學對黃總領導點傳師賜導的內容紀錄。

薰習老子三寶
展現無私的慈悲力量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捨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道德經‧三寶章第67》

道德老子說,我有三項寶貝,只要經常持守用於日常,必然可以永保安康。第一項是「慈悲」、第二項是「儉約」、第三項是「謙讓」,就是這三寶。如果能將這三項保持在我們的心上,一定對於做人及修辦道很有助益。

因為「慈悲」,才能激發奉獻的「勇氣」。

「儉約」,即是對於物質要節約使用;與人講話也是,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講話要講有用的話,不然寧願木訥一些。因為勤儉所省下來的財力、物力,就能「儉用而愛人」、「己立而立人」,來貢獻給需要的人。

「不敢為天下先」,是「謙讓」之意,你讓人、人讓你。

我們的德行要用這三項來培養。今天如果捨棄了「慈悲」,能夠有勇氣嗎?如果捨棄了物質、精神、語言上的「儉約」,這樣可以擴大推廣嗎?如果沒有「不敢為天下先」的「謙讓」精神,那不是人人都爭先恐後了嗎?若這樣,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是行不通的。所以說,「慈悲」很重要,以慈愛之心處理爭端,最後才能獲得勝利,因為進可以攻,退可以守而固之。上天要救助的,是固守「三寶」,同時以「慈悲」來維護一切的人。

《古文觀止‧深慮論》提到:「惟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唯有以至誠之心,依照老子的三寶行事,做到天人合一,才可以感動上天,使上天眷顧我們合乎道德的天心德行,而有了像慈母照顧小孩不忍拋棄一樣的心懷。所以運用三寶與慈悲的展現,是我們修道重要的課題。

引老前人慈語
慈與儉不敢為天下先


非慈無以渡世;非儉無以律己;非不敢為天下先,無以有德。(老前人慈語)

我們要普度眾生,沒有「慈悲」,就無法度化人世間,這都是要靠慈悲的展現。我們要以「儉約」做為修道的榜樣與標竿,對身體的享受要節用,且做事情時,精神不要有無謂的消耗,要做到「訥言敏行」的功夫。所謂「上德不德」《道德經‧處厚章第38》,道是體,德是用,道必須有德才能展現出來。

洞悉華嚴法界
體現理事圓融的慈悲


華嚴的法界,即理、事、事理、事事。

至於「慈悲」要如何展現出來呢?以《華嚴經》所說的法界為例,「法界」,指宇宙之間的萬事萬物,抽象的、形而上的叫做法界。法界分為四種:

理法界:形而上的。一般講道理,都是理論多但事蹟少,就是屬於形而上的太多。

事法界:形而下的,指我們所做的一切事務。

事理法界:事與理分開來做,又不互相妨礙。

事事法界:事事無分別無礙,是慈悲的展現、無為的奉獻。

1.佛家的事事法界,事理融通,無二無別。

《論語‧為政》云:「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意思是,君子所做的行為,要在講話之前就先展現出來,先做到再講,才叫做「事理融通」。事與事、事與理兩者之間完全沒有差別,這樣的境界才是真正地將「慈悲」展現出來。

2.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經‧無私章第7》

聖人雖然在大家的後面,可是會被眾人推崇到上面去,因為他能夠將生死置之於度外,他的身體才能永遠地存在;聖人將機會讓給別人,因為有這樣無私的心,他才能夠成就自己。

3.闡述前輩們修辦精神,與天人合辦。

老前人他們懷抱著無私的心,奉獻台灣道場將近七十年的歲月,由無到有的過程中,都是前人輩的慈心感動上天,道務才能推展出去,才能道傳萬國九州,這些都可以由老前人的事蹟、行誼、風範當中去了解,去得到印證。

再談到事理法界(本體與現象),我們一般就是講的與做的分開、本體與現象分開,講道理或是計畫道務常常會將事與理分開,本體與現象、主張與現象分開,而導致無法融合在一起。

1.有事不能通理,則智慧不足。

我們不了解事情的原因與規則,就是智慧不足所造成的後果。

2.通理不能處事,則經驗不足。(清談)

理論很好,講得很徹底,但不會做事、不能實行,就是經驗不足,屬於清談,講了也沒有作用。我們要去體會,事與理是不能分開的。要能做到「事事法界」,我們做事要實際地、有條有理地將事情處理完畢。若是只要做就好了,而將事與理分開來,那就無法達到無私的奉獻。


3.老前人整合理念:整頓心理,合於道體。

老前人推動整合班時,雖然只有班務整合,道務還是各辦各的,但目標是整頓心理,老前人說:「因為理天只有一個,每個修道人都要回到理天去,沒有兩個理天,我們一貫道是一貫,是前後一貫的。」所以整頓心理,就是要學習如何展現慈悲、如何做到無私奉獻。就是要從心理做起,才合乎於道體,才能與先天合為一體、天人合一。

回歸道之本體
開荒以道場需求為主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己矣。《孟子‧告子上》


公都子是孟子的學生,他問老師說:「同樣是人,有的稱為大人,有的稱為小人,到底為什麼?」孟子回答,從其大體的大與小,要從「心」做起。所謂「修道修心,辦道盡心」,都從「心」開始,要從「心」來做大。

小體是因為看得到,由六賊劫物,不能自性做主。雖然眼睛看到、耳朵聽到,但耳、目沒有思想,被形而下的物質所引誘;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東西,沒有去思考。所以小人是現實的,看得到的東西,物交於物,以六賊做主,影響了本性,這是非常危險的。

心不是器官,是無形的。《華嚴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思」的造字,是田加上心,是心田,是自性做主。如果用心智去思考,自性啟用,就沒有離開四德「仁、義、禮、智」的思考。不思,沒有仁、義、禮、智的思考,做事情就會有偏差。

身體、心與耳目,都是上天所賦予的,要先立於「心思」的大體之上,修道要修心,這樣心的主宰才不會有偏差。不會讓耳目指揮我們的心,像一般的小人一樣,用耳目去看東西,受到現象的引誘,就分別成心、佛、眾生。

袁前人解釋「眾生」:眾是一切現象,生是起心動念。心所生發出來的東西,以後天的現象來主宰,這就是小人。如果以先天的來主宰,自性啟用,這就是大人,就不會被小體所影響而改變,這才是正確修道的方式。

慈悲的展現與無私的奉獻要怎樣做到?有下列3點:

1.學圓融,能與道場同步。

一切以道場為主,個人的行動一定要與道場同步,道務才能推展出去。

2.無你我,放下修道名相。

我們不分彼此,放下修道的名相。至名無名故、無色故。名相是後天的,先天的是本性;我們的所作所為,上天是寸功不昧的,替上天做事要無為而為。所以《道德經‧處厚章第38》才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3.不居功,法佛普皆迥向。

所有的功德都歸於所有的眾生,如顏回夫子所說的:「願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篇》

最後,黃總領導點傳師以「鳥隨鳳凰飛得遠,人伴聖賢品德高」做結語,期勉大家,並祝大家身體健康、道務鴻展。

柬埔寨資源共享視訊會議

緊接著進行柬埔寨資源共享視訊會議,由陳昭湘點傳師擔任主席、陳清山道務助理負責操持,各單位分享近期道務運作的經驗。

▲  陳昭湘點傳師擔任柬埔寨資源共享視訊會議主席。

在這段疫情期間,各單位持續以視訊方式開班精進,因為柬國大部分處於停課狀態,只有住壇生能正常上課;另外都市地區改採行動學校方式,到學員家中開小班的方式,作為補救措施,值得大家借鏡。

由於世界各國疫情仍然持續發燒,各國的旅遊往來也都無法正常申辦簽證,目前要密切注意當地政府的動態,以利道務運作與推展。


會後感言

因為疫情,短時間內道務與班程都無法正常運作,發愿開荒的前賢與其著急地等待,不如把握這段休養生息的機會,努力地自我充實,調整好心態,將黃總領導點傳師慈悲勉勵的「慈悲展現,無私奉獻」之精神,作為自我檢視與學習調整的準則,提升自己的心性,以做到真正的理事圓融。

▲  黃總領導點傳師慈悲視訊賜導及召開資源共享會議圓滿順利。

祝愿在大家的齊心護持之下,早日讓老前人「道傳萬國九州」的宏願,更臻美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