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9日 星期日

六祖壇經懺悔品學習心得分享

◎ 吳振安 

《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云:「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六祖惠能大師告訴我們,自己修習時,要深入地去觀察,不要錯用了學習的心思。

《華嚴經‧淨行品》上說:「自歸於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意。」《六祖壇經》經文中很清楚地告訴我們,要歸依自心佛,不可歸依自心以外其他的佛,自心的佛若不依靠,那就沒有真正可以依靠的地方了。並且向內要調合心性,向外要恭敬尊重他人,這就是「自歸依」。

有句話說:「仙佛本是凡人作,只怕凡人心不堅。」能否達到聖賢仙佛的境界,皆決定於我們各人的自性有否朗現;不可依靠色身,如果有朝一日色身歸空,那麼一切也就都沒有了,故有「一失人身難再得」的警戒語。父母所生的這個色身,就像房屋住宅一樣,住久了難免敗壞,因此不可依靠色身,所該歸依的是「自性佛」,這原本就在我們自身的自性,世上的任何人也都本自具有的。

惠能大師又說:「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自性自度」呢?也就是我們自己心中的一切邪見、煩惱、愚癡等眾生都會有的「眾生念」,要用正見之真理來將之度脫,這樣才能生出正確的般若智慧,喚醒被愚癡迷妄的心性,遇到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此各人自性自度,所以名為真度。

有一則在網路上看到的故事,也很適合「自性自度」的解釋:

曾經有一弟子問師父︰「『道』要如何修?」

師父答︰「『道』不用修,因為『道』是真理,圓滿無缺,所以『道』不用修。只要不受汙染。」

弟子又問︰「既然『道』圓滿無缺,如何會受到汙染呢?」

師父答︰「多心即是汙染,一心變二心,三心四相;沒直心就是汙染,直心即是『道』。」

弟子又問︰「什麼是『直心』?」

師父答︰「平常心即直心。平常心是對境不起心,事來則應,事去則靜。無住於塵緣,也就是無所住之心」。

後學試著思考理解什麼是「有所住之心」和「無所住之心」。「有所住之心」,就像是我們上完課以後有安排心得報告及背誦經句的學習,有的人記性不好,心就有上下了,對上台起了不安,甚至有倦勤的念頭,這是心受到掛礙而有所束縛了,這就是「有所住之心」。

而「無所住之心」,則是不論遇到任何狀況,都以平常心面對。有的人學習認真,記性又好,上台講心得或背誦經句,就如同行雲流水,順暢無比;而有些人記性不好,上台就會緊張,導致腦筋呈現一片空白,像後學也是這樣,那就把講義帶上來,以嚴肅的態度認真地把它唸完,同樣也能得到鼓勵的掌聲,不是嗎? 

這「無所住之心」就如同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一片真空,惟因我們一直往裡面存取,有的沒的、好的不好的,裝了一大堆,就變成了「有所住之心」了。想想,一間倉庫一直堆放東西,放多了若不整理,能不雜亂嗎?我們都有過在自己家裡,為了找一樣東西而翻箱倒櫃,卻遍尋不着的經驗吧,經過這樣一翻動,就像內心裡的起心動念,自性就會因迷而起了變化,如果我們再去思量一切萬有,患得患失,就會產生「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境況。心念的變化非常迅速,在迷妄時是不會自覺的,因此每在起心動念時,若能回歸一點點的良善,那麼妙明的智慧也就會一刻即生發出來。

《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六祖惠能大師又說,既然我們已經歸依自性三寶了,我們就自當把心專一,從自己的自性中去歸依,以證得清淨的法身、報身、化身三佛,也就是經典上所說的「一體三身自性佛」。

世間的人,天性本來就是清淨無汙染的,只是一時受到了蒙蔽。《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裡面就清楚地寫著我們的自性是:「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能遇到善知識,聞到真正法,就能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就會萬法皆現,能見到自性的人,就是這樣,這就名叫「清淨法身佛」。

我們的皮與肉是個假合的色身,這個臭皮囊,就是我們自性這一生的住宅,住久了難免敗壞,所以說不能歸依色身,而是要悟明自身的自性三佛,才算是明瞭自己的真性佛。所以說修行首重「自悟自修」,能覺證而後懺悔,便能由色身而成法身、報身、化身的至高境界,能體認於此,便與佛一而二,二而一了。

人身難得,中華難生,真道難逢,明師難遇。今天我們有幸能相聚於此,當認真學習,互相勉勵,徹悟力行,才不辜負老前人、前人們,以及點傳師們的苦心期勉與栽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