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6日 星期一

中庸講記之25 ㊥


中庸講記之25 ㊥

◎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接上期)相關連結:中庸講記之25 ㊤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這是蘇東坡在西林寺壁上寫的詩,其意境相當高。山的形狀是有曲線的,若把它變成像箱子般四方形的,這世界又成什麼世界呢?就如同卡通片中所畫的,一板一眼,看起來感覺不再是好山好水。

水面是平的,卻因為一陣風而創造了波浪,讓它有一層層的波折;所有的東西都有曲線,包括人也是一樣,即所謂「曲線美」;人若長成四方形也會令人嚇著,怎會是這樣的體態!所以世界上的萬物都有曲線,直的東西也是曲線切成一塊一塊而成的,這樣細細地切分出來就會變成直的;要算出圓周率3.1416,物體的形狀都是曲線,是要拉直才能算出來,要經過切分才能拉直。由此道理可領悟出,直線的東西是由曲線連接而成的。

「橫看成嶺側成峰」,由這邊看過去的角度和從另一邊看過去不一樣,形成一個尖尖的山峰。

「不識廬山真面目」,這句話很重要,為何我們不知道廬山的山形、景色長成怎麼樣?

「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因為人所看的角度有限,就像〈蟲蟲危機〉電影片中,人的腳一踩下去,螞蟻看到的感受像天塌下來一般,其實只是人的一個腳底,是不是這樣?世界是無窮大的,相對於佛所視,我們所能看到的世界只是其中一小塊而已;我們現在研究的說是皮毛,事實上連皮毛都沒有,只是一個點,像瞎子摸象一樣,只摸到象的一部分。

聖人的特點就是善用推理,我們今天在道場學習,就是要學聖人以推理的方式來研究。而法官在判斷事情是用推事的方式,所以法官以前的名稱叫做推事;推理是指可由小處看到大範圍,因為所有天地的東西,如同前面提到的「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都可縮小在我們的掌心中,看掌心就可知道天下事,易如反掌。

我們今天學聖人所傳的這些道理就可以了,那剩餘的時間呢?剩餘的時間要去做!從實際經驗當中、從為人處事當中去體會道理,所以力行才是實在的;從文字上所看到的則只是印證,但這並不是叫我們都不要看,透過閱覽經典,能幫助開發我們的智慧,要用功才不會搞錯方向。

3.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道德經‧抱一章第二十二》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古時所有的聖人,都是從曲做起。我們低調行事就是曲,亦即委曲;委曲求全實是委曲保全,委曲才能保全全身,若沒有曲,硬碰硬,早就毀掉了。因此委曲求全豈會是虛言呢?

「誠全而歸之」,誠是指這樣做才能達到全歸,全歸是沒有人會再與你爭。如同一章後面又提到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就是全歸。爭是無益的,《道德經》最後一章也云:「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以不爭作結論。所以不爭就是委曲,委曲的人不會與人爭,即有辭讓之心,也就是禮。

形:致曲有誠,德發於外,微露其發現之端也。

「致曲有誠」,誠是以曲的工夫修養出來的善行。「德發於外」,這有形的善行是德發於外,即所謂「誠於中,形於外《大學》

「微露其發現之端也」,讓人感受到此人為有德行者。

1.荀子曰:「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荀子‧不苟篇》

「誠心守仁則形」,如何能有形?所謂「曲能有誠,誠則形」,這個形是誠心地守仁這樣來的。仁就是惻隱之心、慈悲心、博愛心,人發出慈悲心就是佛心的展現,形就是表現出來了。 

「形則神」,不是指這樣就變成神明了,而是指元神靈明為神明,元神展現出來即為本來面目。或許我們不知道人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樣子,但人與人相處之間是否有德性之展現?由對方的談吐、舉止、行為,我們都可以感受得到;若藉此看出確實我們跟不上對方的德行,我們就要向他學習。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有仁,形就展現出來,「形則神」,他是以先天元神對待我們。

「神則能化矣」,化是感化;前一章中談到的「盡人之性、盡物之性」,這感化是天下萬物都能受其至誠所感化。

「誠心行義則理」,所行的都不犯規,如同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政》,即做每一件事情都不會犯規。義即都能適合其道理,依天理而行。

「理則明」,人若能依天理而行,神則能明。

「明則能變矣」,變是變化;改變人的氣質、人的習性或嗜好;我們在未修道前都有不良嗜好,包括脾氣毛病、生活方式。現在回想,我們當初為何能為了走修道這條路,去克服種種難關?這就是誠,所謂「修道如初,成佛有餘」,剛進道門時,充滿無限希望與願望,依著愿力付出。在後學初入道門時,辦理道務需要簽名,我們就簽了;例如:以前老前人要我們做某件事,會叫我們去立愿,立愿愿文內容都是老前人寫的,他唸一句,我們就跟著唸一句。現在的修道人,立愿前還得先看愿文內容,考量能否做到?以前的人戇戇(台語,傻或笨的意思),戇是有福氣的,戇人有戇福(沒有考量太多,就是憑著初發心做事)。

「變化代興,謂之天德」,「代興」是循環,即承先啟後。我們說道務方針為承先啟後,前後一貫,落實道場倫理;目的在承先啟後,亦即傳承、薪火相傳,這是天德,也就是天的道理;上天的德行賦予我們,我們才能這樣流傳下來。

修道是千秋萬世的聖業,不是我們這代人做做就算了,這是天德;所以想想我們的責任重不重?我們現已接過前輩者手中的火炬即薪火,這火炬還要再傳給別人;當火炬傳來時的光亮是充滿光輝的,我們接手後不曉得怎麼樣,到底行不行?可以的,因為人有使命感,世俗的傳承「變化代興」,這就是傳承,這是天的德行。

假如我們修道,道務辦好了,自己的部分完成了,就自己回天去了,這樣就結束了,可以嗎?不可以!我們必須要再傳承,所以要做度人成全的工作。我們要再去找尋有緣人或人才來度化,像誠明人才班就是要尋找一些人才,來傳承千秋萬世的聖業。

不過大家要了解,以心傳心的工夫與千秋萬世的聖業,並不是封某人做什麼就算是了,好比古時王位的傳承是由兒子承接,在道場不可能這樣。道場是上天在辦的,「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中庸》,上天必因其材而篤焉,若其人才德俱備,不必去爭取,上天就會直接指定;不是用「手指指出」選擇的,天的意思在哪裡?所有道親的意思就是天的意思。不要認為是天要給你,天要給你是因為所有的人要給你,天就會給你。

著:形象又加顯著,由微而彰,益露才華之美也。

「著」是一個過程,與我們讀六爻、卦理一樣,《易經》中的初九「潛龍勿用」與九二是相同的意思,是會慢慢、慢慢,一步一步地浮現出來。

六爻是由下往上的,九二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所以朱子註釋九二:「大人之德已著」;到上九就要注意,「亢龍有悔」,有悔才能再返回來。朱子註釋上九:「陽極於上動必有悔。」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是差不多一樣的,但是我們不要牽強附會,將這個道理帶入,這是題外話。

「形象又加顯著,由微而彰,益露才華之美也」,我們前面講到曲線美,由於人的曲弱,美德就會慢慢展現出來。

❺明:越發越盛,四體不言而喻,事事煥乎文章也。

「越發越盛」,明是越發越盛,很容易就看得到,能很明顯地看出萬物,包括人、物都體會得出來就是越盛。

「四體不言而喻」,此句出自《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四體」即四肢,四肢的活動。我們內心若有仁義禮智,則臉色容光煥發,從背後看也能感覺到很健康、很穩重,再接下去就施展於手與腳;四體無法用言語比喻,亦不用言語形容,其所有的德行都由其四體顯露出來。

「事事煥乎文章也」,「文章」是指文采,即「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所看到他的風範都零缺點,煥然一新,因為他曲能有誠,脫胎換骨,洗心革面,面容與以前完全不一樣。

後學常舉以前鄉下一位老歐巴桑為例,她弟弟過了二、三十年才回來看她,一看到這姊姊的面貌像變了個人似的,就問:「姊姊、姊姊,妳怎麼回事?怎麼變成不一樣的人啊?」

姊姊講:「我哪有怎樣!還不是一樣,就是有修道而已。」

以前可能講話、談吐、舉止都跟世俗之人一樣,現在不一樣了,講話彬彬有禮,因此弟弟都被嚇一跳,想說:「怎麼姊姊變這樣!」

姊姊講:「我只是跟人家拜佛祖。」

弟弟就說:「怎麼拜佛祖會這麼好!妳也要帶我去。」叫姊姊也帶他去拜佛,就這樣度了弟弟。這就是身教,以身行、行為度人。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當時的情景令後學感動。

所以我們要了解「形」、「著」、「明」都是盡己之性。「動」、「變」、「化」則是顯露出來。

動:誠能感物,由明及物有感而動,以我動彼也。

由我們去感動人家,即《孟子‧盡心篇下》云:「大而化之之謂聖。」聖人是以其身教、本身的德行來感動人。

變:物從而變,改惡趨善,彼以我化也。

脫胎換骨就是變,把不好的習慣都改掉,慢慢地顯露三綱五常、五倫八德,向善行而行。

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孟子‧盡心下》,充實其光輝謂之大,這就是動。變與動是一樣的,對方就是感受到我們的變化,而受我們所感化。

化:有不知其所以然,無踪無形,誠之體用皆全,潛移默化,已到盡頭處也。

「有不知其所以然」,化是已經同化;同化即不知其所以然,自自然然的,亦不知已被同化了。就像前面談到的這位老道親,自己本身也不知道已變了另一個人,這就是受到道場 天恩師德的感化。

「無踪無形」,這些感化是無踪無形的,或許有人會想:「我來道場有得到什麼?」其實我們要瞭解:我們來道場得到的,若是讓我們知道有得到些什麼,可能早已不知道得到多少了!往往是不知道有得到什麼東西,這些東西是不可思議的。

「誠之體用皆全,潛移默化,已到盡頭處也」,誠的體與用都在「大而化之」之處展現出來。

「盡頭」是什麼?盡頭所令人感受不出的,是「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盡心下》,神的境界是先天元神的顯現。這在告訴我們,「唯天下至誠為能化」,天下的至誠,為能盡其性,到最後的功能在哪裡?就是化。所以「曲能有誠」,一樣能達到至誠的境界。

(續下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