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中庸講記㉜

中庸講記㉜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第二十六章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無息」與「不息」是同樣的意思,此篇與歷代先王所講的道理,包括與《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不息都是一樣的道理。

讀懂經句

❶無息:至誠而無一毫絲之虛假,此心純然天理流行,自不見有一念一時之間斷,而或有息止之時也。

「至誠而無一毫絲之虛假」,我們已用很多時間講過「至誠」,就是真實的。

「此心純然天理流行」,天理為什麼能流行?我們要知道《中庸》的第一句道理「天命之謂性」的這個「性」,本性在未發之時、在喜怒哀樂之未發時,亦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庸》,未發就是一個大根本。既已發出來,經典謂「太極初判」,無極剛轉為太極之時,為「天命之謂性」開始由靜中轉動出來,轉動出來就看得見了。所以說「天命之謂性」,靜中而發之驗於外時,剛發生的這個就是至道,謂之「天理流行」。

「自不見有一念一時之間斷」,天理流行是沒休息的,天地運行也是沒休息的,雖說「一元會」為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這是一個數,此數有人解釋為地球的歲數,這是我們還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其實一元會是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在天地之間,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不知前後繞行了幾次,等於一個大循環,不是僅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就沒有了,這樣就誤會其意思了;它是生生不息、生生不已的,在研究《易經》時就能發覺出這個道理。

子會開天,丑會闢地,寅會生人,感覺似乎已經是有開始、有終極;其實不然,應是生生不息,天地是無終無始的。人也是一樣,人也是無終無始,有形的體只是換個軀殼,本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心經》,是個空相。這點我們各位同學要去思考。

「而或有息止之時也」,為什麼天地能長久?不息則久,久就是天地的一點元氣,因為天地都充塞著氣。「三才者,天地人《三字經》,天地人是共一氣,天要氣,地要氣,人也要氣,孟子謂之「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浩然之氣是我們本來就有的、本有的,本有的才能久。

❷久:是誠常存於中,天德也。

「誠」永遠存在我們內心中,有體就有誠,所以謂之「天德」,天德是永遠存在的;《易經‧乾‧象傳》:「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學六爻時,初九返回上九,上九又返回初九,是反復的,所以我們要知道天德。

《中庸》唯天下至誠章第32:「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若不是至誠的聖人體天之道,參贊天地化育,經綸濟世,我們焉能知曉天德!這裡就講到天德,天德之流行。

天之德賦於人是什麼?主要是五常,在一般我們說四端,即仁、義、禮、智,四端受之於天,這些都是本有的、跟著我們走的,所以人的慈悲心隨時都能發出來,這就是受之於天的天德。因為有四端、有五常,人的「誠」才能發得出來;因為我們有誠,所以才能持久,與我們的生命一樣,生生世世都存在著,所以能久,能天長地久。人為何不能與天地同長久?其實我們的本性也是配天配地,也是不生不滅,所以「不息則久」。這將來會慢慢深入地探討這個道理。

❸徵:是誠常驗於外,王道也。

誠是無形的,仁義禮智也是無形的;仁義禮智,性也;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情也。因為看得到,所以是情也,即「徵」。

我們剛講六爻,六爻各是代表天地人,天地、萬物都是有對待的,太極初判就分為二,天地人這三才也分為二,3×2=6,都是有對待的。例如陰陽、天地、男女。

「徵」,常驗於外,就是讓我們感受得到、看得到的都顯露出來。此章以人與天地作印證、作對比,天地有的東西,人的身上也都有;「天為一大周天,人為一小周天」,這些以前我們的前輩者都有講過。

「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久就能顯露出來,讓我們看得見、感受得到,而不是一時的或時隱時現的,並不會一下子讓我們看到,一下子又讓我們看不到,這就是「悠遠」。「誠」表現於外是王道,王道就是正道,正道是讓我們看得見的。「徵則悠遠」,徵並不是一下子就發生出來讓我們看得到、很明顯的樣子。如同修道就是悠遠的事情。

❹悠遠:悠者寬舒不迫促,如後世必仁是也。遠者永遠不淺近,如萬世永賴是也。

「悠者寬舒不迫促」,悠就是寬舒、不迫促,就是不能趕緊、不能沒耐性,修道無法速成;孔子講「循循善誘」(出自《論語‧子罕》)、我們講「苦口婆心」,無法一下子就成。有的人一時立下一個大愿,老子《道德經》第63章云:「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一時衝動的承諾,有時都會做不到。一個人要成長需要時間,孕育一個嬰兒也需要十個月的懷胎,絕對無法一下子就能生出來,若九個月就生出來為早產兒,差一個月就很難養育,這是什麼原因?就是不能急,天地造化是循序漸進的。

聽到後學這麼說,可能有人又會想成:「那我們修道也慢慢來好了,不要緊的。」不是!我們要了解「悠」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至誠無息」之意,是不能休息的。年少時賽跑15秒跑100公尺,就覺得很快了;國中時變成13秒,很簡單就能進步2秒了;然而我們看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最快的選手要從10秒跑到9秒9,雖然僅差0.1秒,就不知要花幾十年苦工,日夜訓練,才能進步0.1秒,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

我們有時覺得自己已經修得很好,想自我要求能再進步些,但為何會進步得這麼慢?要知道人欲登峰造極時,《戰國策》有句:「行百里者半於九十」,也就是「走完90%的路只能算是完成一半而已」,原因在於最後關頭要再進步一階是相當不簡單的。既然不簡單,那是不是就不要修了?不是!要秉持著「誠」,不要休息,只要不遺失「至誠」,雖然暫時只做到了九十分或九十九分,畢竟竭誠地盡力了;然而每個人的質不同,講到質就講到因果去了,如:有的人看書一目十行,閱讀速度很快,有的人再怎麼學都學不會。像後學現在使用電腦,打一個字得要慢慢找注音符號拚音,一個按鍵一個按鍵地敲,你們卻不必這樣,因為你們已經熟悉、有工夫了。所以我們可以瞭解修道要悠,亦即寬舒不迫促,但不能停歇!這是相當重要的。

「如後世必仁是也」,修道是千秋萬世的,修道是一輩子的聖業,修道必須要傳承,不是我們這代修,後代就不必修。傳承很重要!老前人來台灣傳道至今60幾年(講述於2010年5月),已傳了幾代?像後學算是第三代,接下去要怎樣再傳下去?如同前輩者所傳給我們的工夫,他們講這是「天人合辦」的,只要依天理而行就對了。

所以修道最重要一定要認理,要研究道理,要明白道理,所謂「認理不認人」,因為人會變;人若不會變,就不會有句話叫「蓋棺定論」。所以不能看人修道,而要認理;若看人修道,一定會失敗,一定會半途而廢,一定會心灰意冷,因為個人的角度、思想、觀念不同,最主要我們有主觀性。

「遠者永遠不淺近,如萬世永賴是也」,我們要成就千秋萬世的聖業要有「遠」的工夫,「遠」就不是淺近的,不是我們這代人修了就好了,也不是修目前的,而是要造就千秋萬世的聖業,這需要靠「至誠」才能流傳下來,所謂「萬世永賴是也」。

❺博厚:博者德澤所及之廣,厚者德澤入人之深。

「博者德澤所及之廣」,上天的照顧無微不至,我們要學「天德」,即上天的德行。俗言「一枝草,一點露」,世間有草的地方,即使路邊一棵小草,上天都會去照顧到,不會被遺漏。我們在第12章讀過引用《詩經》:「鳶飛戾天,魚躍于淵」,無論高在天上飛的、深在海裡游的,都被照顧得無微不至,有沒有很寬闊?人的心胸要像天地那麼寬闊,沒有天邊也沒有海角,這就是闊。

「厚者德澤入人之深」,「入人」就是要深入我們的內心裡面。當我們有修辦道的機緣、能終身奉獻給道,大家都會講:「這是根基深厚」,厚才能容載得下這些東西。這是以「地」比喻與至誠的對待關係。

(續下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