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0日 星期一

忠恕學院竹南分部初級部二年級學習心得㊦

忠恕學院竹南分部初級部二年級學習心得㊦

◎忠恕學院竹南分部初級部二年級提供

(接上期)相關連結:忠恕學院竹南分部初級部二年級學習心得㊤

修道首先就是要改變自己

※梁立君

感謝 天恩師德,感謝點傳師慈悲賜導。我們修道首先就是要改變自己,修自己的脾氣毛病。後學在道場學習到的是不與人比較、計較,要對人和善;對他人如此,對家人亦是如此。

課堂上影片當中有一句話,也是後學時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話:「我老了絕對不要步上(長輩的)後塵。」可是,透過課堂上的學習,後學自我省思、反觀自己時,卻忘記了這句話背後真正的含意不是結果,而是過程,也讓後學理解原來父母(長輩)要的只是被理解。

後學用了課堂所學知識來陪伴、聆聽、理解我的孩子,卻忘了其實後學的父母(長輩)跟孩子一樣,都是需要被陪伴、聆聽及理解。後學常被父母的孩子氣給氣到(自己修行不夠),現在想想,當後學冷靜聆聽父母的需求時,好像父母的孩子氣反而沒那麼重,其實很多生活上發生的事都可以容易地解決,只是往往後學的耐心及耐性還不夠。

經過這堂課,後學理解到其實不是所有事都需要答案,如果真正的答案就是無解,不如就順其自然地好好聆聽;說話前先三思,冷靜也是後學一直在修行的課程之一。課程中,也讓後學體悟到修身養性、謹言慎行的重要。說不出好聽的話,那就「不要多說那一句話」。心先正,自然身、言、行就會跟著正,不管是在道場還是其他地方,也都應該如此。最後,感謝父母(長輩)讓後學有學習、進步的機會。

修行應帶三分病
更能契入大悲心

※劉宸瑋

課程中的這句話,讓後學萬分有感。其實病也是空,苦與樂乃為相對的兩造;時時刻刻在使用著肉體的我們,會因為習以為常而忽略了。我們是何其有幸的可以擁有人身,得以借假修真;直到病苦降臨,才正是行道的開端呢!

後學駑鈍,光是想到心靈上的痛苦就受不住了,更何況現今滿滿的文明病纏繞在我們四周;物質水平的提升,省時速效的流行,卻讓人忽略了身心的健康;越是這樣的世道,越要沉住氣,靜心地過我們的日常,行該行的道。

知苦了苦,苦有苦因,若能幸運地找到去除苦因的方法,那麼距離究竟就不遠了,不是嗎?期許自己,面對時刻而至的苦痛,能勇敢地承擔,縱使是萬難,也不浪費一丁點成就自己靈性的機會。


上海傳奇人物
張老前人的一生

※林東宏

感謝 天恩師德、祖師鴻慈。王俐雯講師敘述上海傳奇人物張老前人的一生,整場時間把老前人描述得活靈活現,彷彿就在眼前。《孟子》云:「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前人一生偉大的情操,令後學們為之動容;老前人對道的堅持,可以說是「擇善固執」;擇善需要智慧,固執有賴勇氣,智慧加勇氣,再以修道、辦道為核心信仰,走向至善的境界。

修道很難,尤其堅持更難!堅持一天、一星期、一個月,甚至一年、三年是容易的,倘若一生皆以此為志業,那就是真不簡單!老前人堅定道心,以此為一輩子的職志,盡心盡力、慈心悲愿、傳道救世,實為眾人所敬仰。

「一起」比「一體」更深入人心

※顏士凱

陳平常領導點傳師談到三個層面,看似明明「相對」,實乃暗中糾纏在「一起」。

  1. 經、典,都是藥,若無明師指點其方(向),無以奏其效。原來,經、典、明師,要三者合在一起,才能成就出真正的「藥」!
  2. 法門無量,度人者要先入被度之人的門(喜好或本業),雙方才會找到一起度的法門;沒有這「一起」,就無「度」可言。因此,才可洞見出原來:「度人即度己」!
  3. 眾生與佛,下卑上尊,似不可分割的「一體」,無眾生,佛成不了佛;沒有佛,眾生難以找出內心中的自性佛;但卻是在這般「一起」的心理狀態下,自性佛才能「更自發(自然)」地破繭「勇(湧)」出!結論是「一起」比「一體」更能深入求道者的內心!

不圖人知  但圖天曉

※蘇翠蓉

老前人為辦道用盡一切心力,不怕困難、排除萬難,將好的留給世人,自己卻承擔一切的苦難。聽老前人故事的過程中,後學流下眼淚,細想自己常因為自己的私慾而鑽牛角尖、情緒波動,是多麼的可笑,不但事情沒有解決,人際互動還出現問題,這是自己想要的嗎? 

但是說真的,自從到天仁佛堂上課後,後學將課堂上的修行應用在生活中,在職場上,學習付出、不求回報;在家庭中,學習改脾氣、試著換位思考。因而換來了職場學員在這一年共寫給我六封感謝函,醫院幫我嘉獎兩支;在家裡,孩子聽話,與父母更有話題好聊,這才是後學想要分享的結果。

老前人曾說過:「不圖人知,但圖天曉;上不由天,下不由人;福禍靠天,死守善道,悠然自得。」只要是做對的事,我相信時間會為我們認證,所以不要被短暫的否定、困難打敗,現在後學會持續為自己的人生努力修行。

萬緣放下  沒有執著

※蔡小寧

很榮幸與感恩能加入天仁大家庭,跟大家一起求道、修道(學習與成長),後學希望能將道場中所學的傳承及分享,讓更多有緣人一起求道。祈願天災遠離,世界大同。

感恩家妤、淑卿、鳳琴三位學長貼心地為後學思慮,後學剛學習茹素,除了要培養茹素習慣,也擔憂不知如何烹飪素食,感恩學長們的鼓勵與支持,讓後學更堅定信心。

從「找到明師讓您上天堂」這堂課,後學學到「萬緣放下,沒有執著」。《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人的自然稟賦為「性」,順本性行事為「道」,遵照「道」的原則修養為「教」。相信人的外在行動,皆有內在條件做為依據,則人生目的可以達成,並進而圓滿天命的要求。

眾生忘失「天命」,迷失在紅塵中,須由天命明師指引回天之路;領天命之明師奉命降世救濟眾生。天命明師「傳道」,讓人得以達本還原,開啟智慧之門;「授業」,教人成佛成聖、歸根認 母之方;「解惑」,使人找到生命的答案,了悟人生真諦。後學將「萬緣放下,沒有執著」奉為圭臬。

另一堂課「從《六祖壇經》無相頌談在家修行」,「功德」是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法;不著相是功德,著相就是福德。持戒清淨,惡念都斷掉了,不但惡的行為沒有,連惡的念頭也沒有了;念頭沒有了,這是功德。「罪由心成,亦由心滅,一切惟心造」。聽到逆耳之言,生氣前先想:「真的是這樣嗎?」不是真的,就無需生氣。《六祖壇經》云:「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內心非賢」、「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修道是本分  辦道是使命

※李家豪

李長益講師分享「修道的感應與印證」,後學記得講師所說:「責任是能力,使命是愿力;能力越大,責任越重。」其實關鍵在於自己以什麼樣的心念與信念去修辦道。如同講師所說,修道就是從知到行的過程,從感動變成行動。

陳德陽前人說過:「修道是本分,辦道是使命。」而我們求道後,更要知道自己的責任、本分和使命。因為人生不是我們自己跑得多遠,而是我們幫別人跑多遠。所以在求修辦道的過程,我們要相信今世能修道是因為過去的經驗(也就是因緣果報),形成我們現在的言行舉止;而就如講師所說的,現在的我們正在鋪設未來要走的路,所以做就對了。

另一堂課,鍾達緯講師分享「用聖水洗淨生命」,讓後學了解到早晚獻香的〈愿懺文〉蘊含這麼深的意義;我們何其有幸能求道,讓仙佛洗淨了我們的身心靈;但要先學會懺悔,因為有錯要反省懺悔,問心無愧就自在;一個人懂得懺悔,才能真正了解感恩的意義,就如《六祖壇經‧疑問品》說:「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

鍾講師還分享彌勒祖師的〈插秧歌〉,讓後學想起上《六祖壇經‧行由品》時的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句出處《金剛經》)」,我們應該拋開這些雜亂無章的資訊或是諸多誘惑,把心靜下,先從懺悔開始,將道重新放入我們的生活及工作之中,從中去學習諸天仙佛的慈悲心與智慧心;不讓情緒掌控我們,而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要怎麼做。如同講師所說:「反省過錯關地獄門,讚揚別人開天堂門。」當我們心中有佛,最後佛就是我們,我們就是佛,正所謂「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六祖壇經》,行功了愿就是我們的目標;因為有愿,才有精進的力量,後學以此激勵自己,也與大家一起努力。

清淨心地  良心做主

※陳秀珍

生死一瞬,善惡一念,心不要時常妄想,要時常迴光返照。現在災難很多,大家一定要發愿,因為在發愿當下,天上諸佛也感應得到,為我們化解災劫。修持法門有:1、清淨心地,良心做主。2、培植福德,行功了愿。

9月14日下午2點30分,後學的毛小孩因心臟弱要吸氧氣,急救的時候卻已吸不進去氧氣,急救無效,去做小天使了。看著養了13年的毛小孩走了,真的心會痛、眼淚直流;毛小孩去做天使也是心沒放下,走的時候眼晴還張開的。後學跟牠說:「是已經該解脫放下,跟佛祖去修行。」牠的眼睛才閉起來。

要讓自己能時時心存善念、善心、道心、感恩的心、法喜的心,並減少自心的惡念。若心中有很多恩怨情仇,就會有很多惡言怨語,如同永遠活在地獄中。若想像活在天堂一般,就要為別人付出,這種喜悅與滿足是金錢買不到的。你想要有人緣,就要多關心別人、多廣結善緣,人緣自然就會很好。

學習彌勒佛的慈悲心

※朱彩婷

聽了郭醫師的課,後學覺得在我們一生當中,身體這個非常重的軀殼來地球做事,不知道這一生會帶來什麼故事,也不知前世、前前世,後學們在別的軀殼做了什麼事或犯下什麼錯,而來到這一世帶著這個軀殼來懺悔。

以前還不知道一貫道道理的時候,都會濫用身體熬夜、喝酒,現在想起來有點後悔!有了家庭及要照顧小孩之後,才更珍惜健康這件事。禮拜叩首功,真的需要好好地每天練習。後學記得剛剛嫁進黃家的時候,後學都一直學習拜拜,當時還沒什麼想法,就只是拜拜時間肯定會跟上去拜拜,應該也是這樣而跟仙佛結下很多的緣分吧!

另一堂課是小組討論關於「彌勒佛的修行法門是什麼?」後學聽到「慈心三昧」,雖然真的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但是後學的理解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習彌勒佛的慈悲心;說是很容易,但其實要做到真的非常難,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來佛堂的殊勝,就是上課時可以看到很多學長不管做什麼事,真的都是很慈悲地在幫忙,也跟大家分享快樂的事情;來到佛堂上課,真的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不管多遠,人到,心也會到。感謝仙佛慈悲、點傳師慈悲,感恩!

天幣流的體驗

※陳鈺佩

上初級部二年級,課程上無時無刻都在提醒要吃素,對身心靈都好,但後學一直下不了決心。而最近娘家也不太安寧,後學不能為他們做什麼,剛好今天有這機緣,能下定決心吃報恩齋,真的很感恩!

其實在這條求道、修道的路上,從一開始到現在都是迷迷糊糊的,只覺得沒有壞處,就傻傻地上課,沒有目標;就跟今天體驗的天幣流桌遊一樣,就順順的,沒什麼大起大落,該求道就求道,該設佛堂就設,連功德也是歸零,有的就只剩下自身的脾氣毛病,這可能就是後學要好好修的。

修道須由人道做起

※黃錦燕

振豪講師提到:孝之三界——孝身、孝心、孝性。關於孝性,課堂上是這樣解釋的:「會孝性的孩子,在給老人盡孝時,沒有一點脾氣,而且能開老人的智慧。」這是後學一直做不到的!

對於阿嬤,後學能做到沒有脾氣;但對於媽媽,就真的是我一道跨不過去的坎。或許這就是課堂上說的:「陪伴年邁的父母,不要彼此傷害。」不要只聚焦父母的問題行為,卻忽略去改善彼此互動關係,而應同理父母逐年加深的失落感,進而修正自己與他們的互動態度。

後學總是聚焦在媽媽的問題行為,而忽略了該如何改善我們之間的互動模式。為避免自己步上媽媽的後塵,需透過自我覺察。後學之前總是認為媽媽是家裡的長輩,就應該要有長輩的德行,而忽略了媽媽也是在互相學習成長的道親。有本書提及:「面對難搞的家人,再多的SOP都不一定有用。有時候,你的家人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解決。」(註)修道須由人道做起,這是在佛堂常聽到的一句話,也是勉勵後學好好與媽媽相處的一句話,期許自己與媽媽的相處可以越來越好。

修道不離戒律,以戒為師,不致放逸;當下就是道,盡心就有道。修道六字銘:「改毛病、去脾氣」。

最近常常跟兒子提到:「高中還是要回歸到佛堂上課。」小孩子不懂為什麼一定要到佛堂上課,認為來佛堂就像是被框架住了,這或許是因為佛堂有戒律吧!後學告訴孩子:「來佛堂上課,是要培養我們的自我覺知、覺察的能力,人一旦沒有自我覺知、覺察的能力時,就容易做錯事;來佛堂的作用就是在我們即將踏錯前,能察覺和懂得即時地止步。」孩子似懂非懂地回答:「知道了!」希望他是真的知道了。

註:《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晚年,而不再彼此傷害?》作者:葛瑞絲‧雷堡 / 芭芭拉‧肯恩。

(全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