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忠恕青年參訪發一崇德台中道場
系列文章①瑞周天罡單位、益新單位篇
◎ 道務總部青年道務部提供
民國114年(2025)3月30日,基礎忠恕道務總部青年道務部舉辦了年度的重要活動:前往「發一崇德台中道場」進行參訪交流。基礎忠恕青年們懷抱著熱忱與信念,踏入這片擁有悠久歷史與深厚道氣的聖地。
正如發一崇德領導前人陳大姑前人(不休息菩薩)所言:「道心堅如磐石,誠意行於日常。」此次參訪的主題「開道愿力――度人成全」如何能深入貫徹?藉由了解發一崇德道場的辦道精神與文化傳承,激勵青年們對道的信心與行動力;在交流學習的過程中,實地巡禮與心靈觸動成為每一位參與者的寶貴收穫,讓他們獲得深刻的啟發與成長。
這次交流,不僅是對道理的學習,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正如陳大姑前人所提倡的「從心出發,行道成德」,每一位青年在這段旅程中都找到自己前行的力量與智慧。接下來,讓我們透過忠恕青年們的心得分享,一同回顧這段充滿感動與成長的旅程。
![]() |
▲ 祖師殿前聆聽導覽。 |
※瑞周天罡單位
都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暖花開之時參訪,為今後道務規劃方針,實不失為尋思謀事的好時機。能參訪發一崇德道場是件令人雀躍且引領期盼的事,畢竟其道務推展、辦道效能是大家有目共睹、備受推崇的。果然百聞不如一見,台中道場點傳師和前賢們熱心接待,並由百忙中抽空的馬家駒點傳師慈悲親臨賜導,讓這場參訪交流含金量直接拉滿。
首節課程由林麗花點傳師慈悲賜導「啟發修道理念」。「愿化做一尊佛」,從林點傳師的言談之中深深傳遞出的道心、道念,令後學自愧但卻也心生效法,林點傳師提及:務實修道基本功(正常作息、每日叩首、與仙佛對話)、跳脫舒適圈等,其實也就是愿力的自我要求及展現,畢竟既然走在修辦的路上,豈能沒有自制的功夫呢?想想我們是貓還是獅子?高度不同,自然結果也不會等值。
第二節課由盧宛滋講師談「勇敢開創,快樂耕耘」,一開場便以輕鬆的互動模式開啟我們慣性思維的盲區;盧講師雖然年輕,卻展現了大無畏的道心。「帶著害怕也要向前走」,更是直白地詮釋了在修辦道之中的心路歷程,其實也是一份堅定道心的展現,更是契中後學臨淵履冰的修辦思維。另外盧講師提醒我們:「不只是志工,更是一位辦道人」,更是一語道破在修辦道之中可能會有的迷失;「以愿導行」的論述,以另類的角度讓「愿」務實化,也能減緩因「愿力」一詞所連帶的壓力。
用餐過後分組走訪佛院的祖師祠、菩薩館、不休息菩薩紀念館等處,其陳設及規劃內容,讓人深深感受到前人輩的愿力與精神,可惜因時間的關係,每組只能看一處場所,實是本次參訪的一大憾事。回到課堂,兩位年輕夥伴的道歌帶唱,雖說是臨危受命,但很明顯平日的準備功夫沒少用心,這也令後學汗顏,如果某日有這樣的機緣要後學上台帶唱,後學能不能、或者說是敢不敢當下承擔、領恩學習?而這是否也正是我們與發一崇德的差距呢?從某個角度而言,是能力不足?還是愿力不夠?值得我們深度省思。
課程來到馬點傳師慈悲賜導的「道務開創與愿力提升」,早先後學曾在網路上看過馬點傳師賜導影片,當下就覺得震撼;而現場聆聽馬點傳師賜導,更能感受到點傳師掏心掏肺般,用生命在訴說修辦道應有的心理素質及具體做法。馬點傳師述說運作近一甲子的伙食團,其規模之大且穩定,運作模式的成熟度自不在話下;但總結來說,就是「追蹤、記錄、傳承」,如此原則套用在讀經班或者任何班程上,後學覺得也是挺合適的。
![]() |
▲ 馬家駒點傳師慈悲提點「道務開創與愿力提升」之良方。 |
另外馬點傳師也指出道場的「道風」很重要,並引述不休息菩薩的話:「好人才、好人才,上下同心道務開,人人皆是有擔當。」事實上也是如此,之所謂「家和萬事興」,若能合德同心,何愁道務不開展呢?更道破「愿力」才是關鍵之所在,說到底方法、做法有了,但人能否發心發愿承擔?才是根本問題之所在啊!而馬點傳師提及「三水:冷水、汗水、淚水」理論,更是深深地迴盪在後學內心之中、久久不能自己,相信也應該令許多學長們心有戚戚焉。
其實這是成長、追求成功的必然之心路歷程,是否也與柳宗元〈江雪〉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有類似的情境呢?
短短幾小時想要了解發一崇德這座大山、這片大海,無異是以管窺天般的不足與不夠,故而真的感謝策劃點傳師、前賢們的用心,更要感恩發一崇德台中道場的點傳師、前賢們百忙之中的接待。在雙向溝通時,每組均安排有點傳師或年輕講師與我們深度討論、解說;另外工作人員為了讓我們有舒適的環境,還自個兒委身在樓梯間吃便當,且有專人泡茶和咖啡、準備點心麵包等,其用心程度便可看出來前賢們對於修辦道的態度及自我要求不一般,更是我們應多加學習、看齊的好標竿、好模範。改變從自身開始,讓我們勇敢開創、愿力再起。
![]() |
▲ 點傳師群交流互動。 |
※益新單位 陳昀伯
感謝 天恩師德、前人輩為道先驅,感謝點傳師們慈悲給予青年幹部殊勝的參訪機會,前往位於南投草屯的發一崇德光慧文教館,雖然只是一天的交流,亦有著滿滿感動,以及同是青年修道人「他鄉遇知音」的內心觸動!參訪團由陳平常領導點傳師慈悲帶隊,帶領24位點傳師及約200位青年幹部一同參訪。一到目的地,就看見發一崇德點傳師與青年道親在一樓熱情合唱迎接,並引導至活動會場。參訪分成幾大主題:
1. 啟發青年修辦理念――信心與愿力:由林點傳師慈悲講述,簡潔明瞭而生動,舉了非常多實例。
![]() |
▲ 林麗花點傳師慈悲勉勵「愿化做一尊佛」。 |
2. 基層道務實務策略――青年人才培養:由青年幹部盧講師介紹。盧講師從高中青年班開始參與道場,後續銜接學界伙食團,畢業後進入志工團隊。盧講師提到:「一個人走一百步,不難。帶領一百人走一步,不易。有些事不做不會怎樣,做了會很不一樣。」
3. 參訪光慧文教館:分為四路參訪崇德佛院、祖師紀念館、菩薩館、不休息菩薩紀念館。後學參訪的是菩薩館,導覽講師口條親切、態度穩重,說明方式活潑玲瓏,搭配國台語雙聲道講解,更是讓人印象深刻,50分鐘的導覽讓人流連忘返。後學也從中了解到陳大姑前人一生效法觀世音菩薩濟世救人,來台開道;其後,藉著嘉義黃先生慨贈粉彩觀音瓷板的因緣,促成菩薩文物館的誕生。
4. 道務開創與愿力提升:馬點傳師慈悲叮嚀:「道務開創要有一群核心人才 、要發展就要不斷開創。」馬點傳師句句真實點破道場實際盲點,不藏私地分享發一崇德道場五、六十年來開展伙食團、學界班不容易之處,亦說明辦學界須從青年團做起,而青年團的來源從高中班而起,道場教育就是要從小扎根。並提點修辦要人人回佛堂,要愛做六件事:愛修道、愛辦道、愛聽課、愛做事、愛度人、愛成全人。
5. 雙向交流――激勵青年開創道務:此60分鐘是這次的學習亮點,也是疑問請益最好之機會!每組有一到三位發一崇德的點傳師或講師分享青年道務開創之精要。我們這組的講師從學界高中班開始接觸道場,在理念契合、因緣俱足之下,一路協助青年道務,至今也已過參與學界的年齡上限(<45歲)!益新單位亦藉此分享遇到的困難點,並且請益翻轉現況之方針,以利後續青年道務發展之依據與推行。
雖然參訪時間非常有限,發一崇德前賢們盡了最佳地主之誼,不藏私地用心分享,讓兩個道場更加拉近了距離。處處留心皆學問,時時用心皆道場!修道人並不孤單,因為有共好的一群人一直努力而用心地做著,往共同的目標持續邁進;修道其實很簡單,做好自己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