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忠恕青年參訪發一崇德台中道場
系列文章②瑞周天達單位篇
◎ 道務總部青年道務部提供
※瑞周天達單位 張瑞洲
第一節課是「啟發青年修辦理念」,林點傳師慈悲透過時事,呼籲天時緊急,再以濟公老師慈訓勉勵我們要用愿力度人度己,愿成一尊佛。並提醒大家一些重點:「我不完美,但我是限量版且獨一無二。我們用十幾年時間認識別人的故事,但用一輩子的時間來認識自己。要定位清楚,才知道方向。人不勸不善,我輩要努力開口,累積緣分。」這節課,讓後學學到很多實踐方向。
第二節由盧講師分享社教服務的實務經營,看似簡單的學界服務,其中含有大大感動,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盧講師談到如何在過程中透過接觸人而知道對方需求,不吝付出,分工合作,度化有緣,一起成全為同路人道親;過程中充滿酸甜苦辣、人情冷暖,也有汗水、淚水、被潑冷水,還是要堅持下去,只為度人成全的慈悲。
![]() |
▲ 盧宛滋講師分享社服志工實務經驗。 |
中午準備有美味的便當、茶水,前賢們滿分爆表的親切感,笑容可掬。用完餐後,先至光慧紀念館門前拍照,並由點傳師慈悲介紹紀念館內的白陽三聖、牆上四幅油畫的含義及歷史軌跡;從三曹普度,到祖師求道、行道的故事,以及發一崇德前人輩來台後遭遇的官考,與如何為道發展而謀求生計,到最後的苦盡甘來。一幕幕讓後學感受到前人輩篳路藍縷、一步步腳踏實地,才有現在的我們能得道、修道,萬分感恩,盡在不言中。
第三節課由馬點傳師慈悲賜導,道理深入簡出,詼諧有趣地說明學界班的起步,要從小開始,有系統學習,才能讓道深入,創造更多人才。其中說明了許多觀念,讓後學覺得做事要一門深入,處處是學問;看比較簡單,付出則需要很多時間辦活動、絞盡腦汁,有時還要面對不理解的心路歷程,真是不容易。
最後一節課是互相交流度人成全的心得,我們這組來了兩位超「仙女」的前賢(一位還有明星臉),不遺餘力地為我們解答與分享實務心得;過程中我們也才知道她們的付出,為了成全學界學子,大家租房成立公共佛堂,讓學界學長們能行功了愿,真的很用心!
冷冷的天,溫暖的人心,回程時還貼心為我們準備便當,真的很感恩!今天讓後學很感動,也反思著還能做什麼。六祖曰:「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六祖壇經》要怎麼收穫,就要怎麼栽,不要假裝自己很努力,結果不會陪我們演戲。
▲ 陳平常領導點傳師慈悲鼓勵眾人要秉持著老前人修辦道的精神。 |
※瑞周天達單位 尹昭惠
發一崇德道場令人印象深刻,它的系統、組織與運作模式十分完善,讓道場能穩定發展並長久推廣道務。課程安排與培訓機制井然有序,讓每位參與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向。讓我特別感動的是,許多年輕人願意投入,不僅積極參與活動,還展現極高的熱忱與責任感,為道場的發展貢獻心力。此外,道場提供完整的學習體系,讓不同年齡層的修行者都能持續精進,確保道場的傳承。最重要的是,我深刻感受到年輕學長炙熱的道心,這樣的氛圍讓我對修道之路有很大的啟發。
※瑞周天達單位 吳柏毅
學界
1. 分成社會界與學界,課程分開、國台語分開;學界師資45歲以上即到社會界。
2. 建立完整組織架構,總指揮一人需德高望重(例如發一崇德是陳大姑前人)。
3. 人事追蹤需完整,從青少年到學界接軌。
4. 學界以校為單位,不以區為單位。
5. 國高中班的課程需要迎合國高中生的興趣,讓他們可以留下來;師資要年輕。
6. 學界伙食團活動是週一到週四(經典學習、辦道、其他活動),社會界是週五到週日;學界開會固定在晚上10點後。
7. 每校有公壇,編列學界預算一校一年6,000元,大部份費用是學長姐出錢並經營,學長姐會負責買菜。住宿費用與菜錢學生也要分擔。
8. 體制環環相扣,各課程有接續,知道下個班去哪裡。
長青工作隊
1. 定期的社區服務(針對養護機構的銀髮族)。
2. 半年四次(要全勤)加一次行前說明。200位志工分好幾個社區,同天服務。
3. 四大組織:A.活動:台上帶動。B.多媒體:拍照、攝影、影片編輯。C.親善大使:追蹤關懷與紀錄。D.餐飲:年輕人準備當天午餐。
4. 工作流程:08:00~12:30 出隊服務;12:30〜13:30 午休與檢討;13:30~15:30 志工充電,四大組輪流設計。
5. 天赦日:仙佛聖誕辦一日吃素。
外籍
越南道親設立堂,週五吃越南菜、講家鄉話,有歸屬感、有凝聚力。
![]() |
▲ 各單位點傳師慈悲率青年參訪學習。 |
※瑞周天達單位 藍子芳
發一崇德道場能在各大專院校成立素食伙食團,後學覺得這不只是解決吃飯問題,更是一種文化上的深耕。吃飯的時候,自然會聊生活、聊學校,和一些沒有具體內容的閒聊,透過這種輕鬆自在的方式,拉近了年輕人之間的距離。從吃開始,再到活動參與、認識道場氛圍,最後接觸修辦精神,整個過程既自然又不會讓人感覺突兀。
反觀後學的地方單位雖然也舉辦很多青年活動,內容也都很用心設計,但年輕人的反應還是比較冷淡;後學認為應該不是活動不夠,而是形式、語言,甚至接觸的切入點,沒有真正打進年輕人或者現代人的生活節奏。
現在的國高中生與大學生,他們在意的不只是學到什麼,更重視的是體驗感和陪伴感;其實不只年輕人,現代人也都是這樣。現在雖已不容易像發一崇德那樣靠伙食團創造據點,那就得從現代人和年輕人多的社群軟體出發,建立社群或者各類揪團揪伴的App;後學在社群上觀察到現代人其實不排斥心靈探索與修行,他們只是對一開始就直接講求道、講佛堂,會比較有距離感,後學認為循序漸進的接引模式會較有利。
後學建議,可以循序漸進地分好幾個步驟規劃接引模式,比如針對目前後學地方單位的青推課程,可先引起參與者的興趣、埋下種子,讓其不排斥,再來談一些命理和心靈相關、命理與人生選擇之類的主題,從八字、星座、內在探索(MBTI)等流行的主題開始,慢慢引導到除了命,也有運,還有願(愿)力,並引導他們接觸道的核心,到這時候,他們已經不覺得陌生、也不排斥佛堂,再自然地邀請他們來參加明道班或新民班,再帶進求道的機緣,也能增加他們留下來修辦的意願。
雖然速度慢了些,但換一種年輕人、現代人聽得懂、感受得到的語言和順序來成全他們,目標還是度人、辦道,只是節奏更細膩、方式更貼近現在人的需求;只要他們願意再來第二次,我們就成功一半了,未來第三次、第四次再引進修辦的內涵,應該是會更順的,只要他們剛開始不排斥。
![]() |
▲ 參訪帶來許多新的激盪。 |
※瑞周天達單位 藍子芸
透過彼此分享交流,不僅驚醒、也激勵了後學,發一崇德的講師們,週一至週四的每日晚上都在學界伙食團成全青年學子,週五至週日則在社會界繼續精進,一週七天,他們將七天的時間都在道場上付出,日復一日。
誠如不休息菩薩的慈訓:「修道的路上,你沒有太多自由,你沒有太多藉口,你沒有太多休息時間,因為你已立志要修辦,這就代表你已經不是凡夫俗子。」這樣的精神讓後學佩服不已,也讓後學開始反思自己,覺得道務推動艱難時,我們付出了多少?當自己下班回家只想休息時,還有許多前賢們仍在默默地耕耘付出。這趟參訪讓後學深刻體悟到身為白陽弟子的使命與責任,期許自己在修道、辦道、行道的路上,秉持著初發心,時時將使命與責任謹記於心,持續精進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