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追憶潘風明點傳師


◎ 愚魯

序曲


緣份,是一曲跳躍的音符,時而令人激動,時而讓人低吟。

猶記得當年在天青堂的一堂課「認識一貫道」,課後的雙向溝通,班員們問了一個問題:「何謂一貫道?」您什麼也沒說,只是作揖,跪,五體投地;這突如其來的動作,讓當時坐在地板上的小後學無意識且自然地移動閃過,時間剎時凍結;潘點傳師緩緩挺起了身子,站了起來,向前走去,之後又走了回來,拿起了麥克風:「這,就是『一貫道』!」



許多年過去,這一幕卻在腦海裡深深地刻劃著;老實說,在那當下,後學心裡並沒有因為點傳師的回覆而解疑,反而更是狐疑!直到多年過去,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隨駕點傳師時,才談起了這件往事……

再續前緣


因緣,往往讓人玩味;起心動念間,天聞如雷!

偶然一個機會,拜讀了發一道場《修道人的志節》這本書,書中談到早年許多前人輩在求道後,當下幡然醒悟,頓斷無明,捨卻紅塵,矢志為道犧牲一切也在所不惜;甚至在紅禍來襲時,仍抱守不退,「殺頭槍斃,告老還鄉」,何等的壯志豪情、死守至道不渝,如浪潮般一再地向後學腦海襲來,不禁深有所感……

之後,地方點傳師的一通電話,延續潘點傳師與小後學的這段緣。匆匆決定後,就這麼開啟了這趟加國行。
▲  潘點傳師於加拿大留影。

起飛幾小時後,後學見潘點傳師都未曾闔眼休息過,詢問之下,才知點傳師在飛行途中,無論時間的長短都不曾睡過!對於這樣的答覆,後學懷抱著很大的一個問號,點傳師慈示:「心不外放,是能長保精神的重點。」

後學問:「那,要怎麼樣才能夠像您一樣地保持旺盛的精神呢?」

潘點傳師答:「對於身外的境,皆了然於胸,卻能如如不動……」

直接了當!短短幾句道盡了修道最核心,也最不容易的工夫:「二六不離」。說完話的點傳師,再度涵養心神。

看著點傳師,後學真的很難體會那種心神不外放的感受;平時外放慣了,如同野馬,那收束的韁繩也早就不知所蹤,當下,只有呆呆地望著點傳師,傻傻地睡去……

承擔 沒有理由


以前前人輩們上台法施,就是靠自己平時努力背讀、抄寫經句,才能將經句(文)記憶在腦海中;且以前的資訊及參考書籍也不如現在這麼多,要不就是講訓,要不就是取一段經句,然後就上台學習。沒有理由,更沒有推卻,就是當下承擔、感恩學習!

說到這就讓後學想到,我們和前人輩、點傳師們最大的差別,就是差在那「一直心」。從潘點傳師的談話中可以得知,以前的法施不像我們現在還有訓練課程,都是前人輩或是點傳師直接點名,然後就上台學習。每位法施人才經過這樣的洗禮之後,慢慢也都能獨當一面。

他們憑藉的是「一直心」──把握每一個學習的機會,當下承擔,再加上努力、認真地背誦、抄寫,感恩每一個了愿的時刻;也就不難想見,因這一份當下承擔、時時做好準備的精神,立下深厚的基礎、紮實的根基,也讓他們有著無比的智慧面對所有的風浪!

道緣


潘點傳師曾談及自己與道場的深厚因緣:「從小時候(4歲)就在佛堂;到9歲時,就開始墊凳子上台學習法施;直至當兵,從未離開過佛堂;所以連當兵時,每到了燒香時間就燒心香。退伍後,在道場外的公司上班也有沒多久時間,之後老前人成立廣太公司,因此機緣又回到道場,至今沒再離開過道場,因為所有時間都在道場上服務。民國63年(1974),老前人成立青年班,之後機緣成熟,後學去了菲律賓,一待就是十多年。後來也曾經到美國去。從小開始就一直在道場上,工作是在道場設立的公司,下了班也還是在道場上服務。」

修道 在日常細行


後學請教點傳師,為何他能夠行禮如儀至如此地柔和?身段如此地柔軟?點傳師說:「這是靠平時一點一滴地自我提升而得的。從平時的燒香、叩首,加上自我內心的柔和、謙恭,日久即由內而外地柔和。」

點傳師又提起,小時候看著母親日復一日,從不間斷地從家裡到另一位道親家中燒香禮拜,就連下大雨、刮颱風也不例外。母親對道的虔誠,使點傳師從小耳濡目染,就日復一日地跟著母親一起到道親家燒香禮拜。在點傳師的印象中,曾有過因為刮颱風,溪水暴漲而不能涉水過溪的狀況,只好繞遠路走獨木橋,仍然堅持到位處對岸的道親家獻香禮佛。

每每想到這裡,後學就覺得非常汗顏!禮佛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別人,更不是因為仙佛貪求我們的禮敬;禮拜的真諦及禮拜的好處,受益的從來都是自己;藉由叩首禮拜,由外而內地身心調養,進而達到動中取靜,回見天心本來,至叩而無叩,二六不離智慧常照,這也是上天慈悲賜予我們三寶的下手功、入手處。

道尊德貴


潘點傳師慈悲談到「道尊德貴」,後學筆錄於下。

我們要先了解「道尊」,因為衪生天、生地、生萬物,無所不包、無所不覆;而且「道」,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卻因著我們的迷失而不自知,所以我們現在才要「找道」、「求道」。

《清靜經》開章明義即說道:「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而聖賢為了讓後來的人能夠了解,所以後面又說:「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道」是我們本來就具有的,具足在我們身上,且「道」是天地未有前即有的;有句話說:「太初有道」,由此我們就能夠知道「道尊」是為什麼而尊。

《聖經》約翰福音1:1~1:2:「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世間上的一切莫不因為「道」而存在著。我們就是因為忘失「道」,所以才需要「求道」;經過「求道」,讓我們從修持之中找回我們忘失的「道」,如此一來,我們才能與 上天老母、老祖師、師尊、師母同;而當我們的心能夠和 上天老母、老祖師、師尊、師母同,也就是「同心同德」。

「德」,基本上是「行」出來的,也就是別人看得到的言行舉止等等。以前前輩曾說過:「德」分「內德」、「外德」兩種。

內德有四個項目,故稱「內四德」:一、隻字必惜,貴之根也;二、粒米必珍,富之源也;三、片言必謹,福之基也;四、微命必護,壽之本也;這四德橫批即為「貴富福壽,根源基本」,這說明了涵養內德的基本方法。

而外德亦有四個項目,稱為「外四行」:一、行欲徐而穩;二、坐欲端而正;三、立欲定而恭;四、聲欲低而和。

將內德、外德的功夫好好行持,還有我們常說的「三施」並行,日久即能示「德」於身。

▲  隨駕袁前人參訪韓國道場。

成全訪問與道親互動潘點傳師也慈悲提示了成全的重點──

一、善巧靈辨的智慧:這樣才能直接地切入問題的核心,或是直接引入話題,不至於到要離開時,卻仍是一片茫然。而且對於所說的話,一定要特別地當心,尤其是對還不是很熟稔的道親,更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談。

二、善於聆聽的愛心:想要能和他人真正地融為一體,就是要能夠仔細地、靜靜地傾聽對方說話內容的重點,並且能夠設身處地,用將心比心的心情來體會對方,讓對方能真正說出真實的內心話,如此我們才能對症下藥。

三、時時自省的自覺:每當我們到道親家時,道親總是親切地招呼著我們,所以往往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會使自己忘形。對於對方有時的細微反應,或是對方家人的反應,必須詳查感受,並做出適當的判斷。

潘點傳師很會為對方設想,若是約定時間還未到,卻提早到達了,因為擔心可能造成對方的困擾,所以寧可在外頭繞一下,也不願因為自己的早到而造成對方的不便。

反觀我們,和人家約,要不就是早到,讓對方困擾(對方可能還未準備好,因此覺得讓我們等而很抱歉);要不就是遲到,然後再連聲地抱歉,這時卻也造成彼此的尷尬。

經由這番話,讓後學從潘點傳師身上又學到:成全度人原來有這麼多的微細處。而我們卻可能忽略了這些微細處,使我們成全的努力功虧一簣。

純直即行 無有二心


潘點傳師說道:「其實出國開荒是需要許多的資源沒錯,不過你看看後學,之前也說過後學幾乎都是在道場之中,只有一次在外工作的經驗,之外就沒有啦;可是,後學卻是憑藉著上天的眷顧、道場老前人及前人輩的厚愛,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四處結緣。

經濟上,後學靠著內人的幫助,以及早期所買下的房子出租的租金;如此的環境、條件,也不是很好吧,但是後學卻也走訪了許多的國家,目前除了非洲之外,其餘的四大洲都踏過了;你想若非上天的安排,及老前人、前人輩的大德慈悲,後學怎麼可能走訪這麼多的國家?所以,事實上出國辦道所需要的,不見得是外在看得到的物質及經濟條件。

再來,說句不客氣點的話,有些真的環境許可的人,反倒是走不出來,因為有牽掛;環境較不那麼理想的人,反倒放得下,走得出來!」

點傳師提到出國開荒辦道真正需要的是:「單純的心、清明的心、靈覺的心、無私的心、放空的心、許天的心;有了這份心,就能無所不辦。因為辦理上天的事是上天定、人間辦,只要將自己放下、放空、放靜、放鬆,全心交給上天安排,自然能夠知道自己的因緣所在,而隨順上天的安排來做,這樣一來還有什麼可以煩惱的?」

報恩了愿 當下承擔


後學向潘點傳師請教:「以前受到前輩、點傳師的慈命後,您是如何反應?若是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事,又當如何?」

潘點傳師:「我們那時的修道環境及理念是:遇到這種情形,我們絕不會有個『不』字。每個人都抱守著領恩學習、聽命辦事的態度,面對來自前人輩、點傳師的慈命,沒有任何的推辭。當遇到困難,或是超乎自己能力所及的事,就是向他人請益,或請求他人的協助;總之那時候修道的環境及前人輩的教誨,我們絕沒有『不』字。『他們都是很慈悲的、都是為我們好的』,只要抱守這麼一個念頭,自然能夠當下承擔、歡喜學習,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

什麼是道 什麼是教


小島學長請問潘點傳師:「我們一貫道說我們是傳『道』,但是基督教的朋友也說基督教是傳『道』,這之間到底如何區分呢?」

潘點傳師:「沒錯,基督教也說他們是傳『道』,我們也是傳『道』;但這其中最大的不同在於天命的傳承。就好比佛教,也說他們是傳『道』,不過從天時、天命的角度來看,他們目前所傳的是『教化』多於『傳道』;原因在於天時的迭轉。現今的天命是在一貫道,所以我們可以指脫生死之路,是讓眾生回歸本來、了脫生死之道。

我們要了解『道』本無言,故而《清靜經》講:『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雖然無形、無情、無名,卻藉著一切告訴我們『道』就在那!『道』更是不可言說,可說即為『教』。

好比有一年夏令營,班員問:『何謂一貫道?』,後學當下朝天一拜,起身之後,眼前開了一條路,後學就這麼走過去,又走回來。這,就是『一貫道』。無以言說,無加造作!後學也沒套招,也沒意料到上天會這麼安排,這就是『道』!」

感恩有您


道場同修們對潘點傳師的修行道範,絕對相當肯定;後學想,除了無私、無我的精神之外,點傳師對自己修持的戒律之嚴謹,也是受眾人認定!

從一同踏出國門的那刻起,大德潘點傳師時時皆托言:「一切都是上天的慈悲!」沒有「我」的存在。當受到讚譽時,潘點傳師總是謙恭地說:「這都是上天給的、老前人大德的教誨、後學什麼都沒有,都是從您們的身上取來的……」,無怪乎點傳師的道理總讓人折服,原因無他,只因為點傳師不僅口說,還在動靜舉止之間如理示現。

「放大別人,縮小自己」,幾乎是每次潘點傳師慈悲開示,或是開班講課時都會提到的,這些皆是點傳師親身體行後的智慧結晶,無怪乎講出來是那麼有力量!

從4歲入道門,隨著母親風雨無阻、每日到堂叩頭禮拜;9歲聽命於前人,開始學習法施;刻守前輩訓示「修道十目」、「內四德」及「外四行」……,潘點傳師歸納出一個重點:「一直心。」對於前人、點傳師的指派,抱守「領恩學習,聽命辦事」的精神,絕不專擅,更不因個人的喜惡而揀選、分別。在修辦道方面,秉持無私無我的精神,一切歸功於 天恩師德、老祖師的鴻慈大愿、老前人大德。須知若不是上天作主、諸天仙佛的顧諟天命,以及老前人的大德指引,你我何德何能?

小後學有幸親近大德潘點傳師近2個月的時間,真的很感恩!十多年過去了,回想起來那餐桌前的每日對話,恍如昨日。

頓然回首,您,隨著老前人成道之後,亦回歸理域;您的法語,仍在許多受恩前賢同修的心中迴盪!您的身行,更在許多受教的前賢同修身上延續!

轉眼6年,在您成道6年之際,寫下和您有緣親近的點滴。很慚愧,真的難以將您的智慧表達於萬一!還請在天之靈的您,以及眾多受恩於您的前賢們見諒!感恩有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