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道德經白話淺釋 為下章第六十一


◎陳德陽前人講述 陳樹旺點傳師整理

為下章第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本章是繼前一章而來的。前一章「治大國」講的是治理國內的事務;而這一章講的是大國與小國之間的國際問題。老子之時,正值春秋列國爭戰之世,大國、小國各自為政;大國想擴大版圖而侵略小國,小國為了保衛疆土而諂事大國,皆是包藏禍心,非相安之道也。

老子此章闡明柔弱處下的道理,乃救時之論。小國想圖自存須以謙下,大國想統一天下亦當謙下;如大海窪下而百川無不匯歸,否則不度德、不量力,要想稱強,則小國必亡,大國亦不能久存。

但老子所深戒的,還是著重在大國。因小國素弱,不患不能謙下;而最難處下的還是大國。大國往往恃強凌弱,怯大侮小,積忿所至,小國聯盟抵抗;結果,一強不敵眾弱,一大不敵眾小,仍必歸於滅亡。所以老子在章首便說:「大國者下流」,於章末又說:「大者宜為下」,此中是頗有深意的。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❶ 下流:像水一樣往下流。處於最低下,即常以謙下自處。
❷ 天下之交:謙德為天下眾心之所交歸。

大國應該像水往下流一樣,處於最低下,為天下百川之所交會,也是萬國之所歸趨的地方。處千乘、萬乘之大國,勢大位尊,必須胸襟如海,去高就下,則收下流歸海之效,為天下萬民所共仰,為天下眾心之所交歸,所以說是「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


❶ 牝:牝者,雌性,亦有「母」字義。

牝者,陰也。為眾陽之所奔歸。這裡是說大國者居下,為天下眾心之所交歸,萬民視他就像母親一樣,自然會圍繞在他的統治下,此之謂「天下之牝」,在此喻母為眾子所親之意。

本章老子為什麼突然從「天下之交」轉接到「天下之牝」?「天下之交」有兩個特質,就是「低」和「大」;而「天下之牝」也有兩個特質,就是「虛靜」和「能生」。

《道德經》第六章所謂:「谷神不死,是謂玄牝。」指的是「虛靜」;「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這指的是「能生」。本章此處是強調「虛靜」;能「虛」則能「大」;能「靜」則能「低」。而王弼《老子道德經注》中,在「天下之牝」下注說:「靜而不求,物自歸之也。」其實「靜」,是指「虛靜」,含有「虛」的意思,「虛」是虛其心、虛其欲,這樣才能下流於最低處。

牝常以靜勝牡。


❶ 牡:為雄性,屬陽,以動為主。

牝為雌、為陰,以靜為主;牡為雄、為陽,以動為主。陽以動多所耗,陰以靜得所養,故陽不勝陰,這就是「牝常以靜勝牡」的道理。

「牝」是雌,「牡」是雄。常人認為雌較柔弱,雄較剛強。雌又如何能勝雄?只因「雄」躁動貪欲;「雌」常以靜,故能勝「雄」也。所以雌不是和雄決鬥,以力量勝雄,而是以靜取勝。

「雄」好動,一動就消耗能量;而「雌」好靜,始終保持能量,所以當雄的能量用盡時,雌的能量仍然沒有一點減損,這不是「勝」是什麼?

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惟「靜而無為」可以應動,惟「謙而居下」可以得眾。靜是理智不妄動,下是謙和恭謹。動則不育不靈,靜能有生致遠,故宜「以靜處下」。

「以靜為下」,就好比大海一般的「虛靜」,好比大海一般的「窪下」;而百川無不匯歸於海。所以治天下的人,可引以為法。如文王以岐伯而有天下,有「行者讓路,耕者讓畔」之風。

大國、小國皆「以靜為下」,大國不恃勢以傲,折節平易以下交,則小國樂附;小國能安其卑,屈下承上,則得大國歡心。大國能謙下,取小國之附;小國能屈下,得大國之容。

有大國者,謙下自處,自無慢下之患,以大護小,如母育子;保小國者,謙下自居,自無傲上之過,以小事大,如子奉母。大小皆懷謙下之德,才是相安無爭之道。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❶ 以取:我取人。
❷ 而取:人取我。 
❸ 兼:併,同時。
❹ 兼畜人:同時畜養天下百姓,使天下一家。 
❺ 入事人:求容於人,就是歸服大國的意思。

大國如能謙下有禮,自然就可取得小國的擁戴,而甘心歸服於他。小國如 能對大國謙下有禮,自然就可取得大國的相助,而平等看待他。所以大國或謙 下以取小國之信服,或小國謙下以取大國的信任。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兼畜人」是指大國希望多得小國的歸附,不過 「兼畜人」,非容無以成其大。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入事人」是指小國希望事奉大國,以得到大國 的庇護,不過「入事人」,非忍無以濟其事。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❶ 其所欲:所期之目的。
❷ 宜為下:(大國更)宜謙居下方。

無論大國、小國,都須以謙下為懷,兩者才能各得其所欲。孟子說:「 以大 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孟子‧梁惠王下》 此即各得其所欲。

「兩者既各得其所欲,大者更宜下。」為何呢?因為小國素來是居下的,不患不能謙下;而最難處下的還是大國,因大國素來高高在上,容易驕矜自大,易恃強凌弱、恃大侮小,很難自處謙下,故勉之以大國宜為下。

此章因老子見當時諸侯專於征伐,以力不以德,知動不知靜,徒見相服之難, 而不知「下」字,為至簡之術,蓋傷時之論也!

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是使小國信服而歸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是兼容於德化之內。這大小兩國,雖都用「取」字,但這不是懷柔侵略之取,也不是陰謀鑽隙之取,老子的用意完全是取信之「取」,這也全是「以德服人」, 不取當自得。

大之謙下,是忘其大而蓄其小,則近悅遠來,四海賓服,因此而成「天下 之交」。

小者謙下,是安其小而從其下,則海宴河清,永享安平,由是而依「天下 之牝」。

大國以兼畜之德,化溢四表,德被萬方,若太虛之無所不包。

小國入事大國,是心悅誠服。若萬物之上承於天,無不順應,此是尊仰天 道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