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4日 星期四

行功立德修慧命


◎ 蔡佳倫

《六祖壇經.疑問品》中提及,韋璩刺史請六祖陞座並提請釋疑,問曰:「過去達摩祖師初次度化梁武帝時,武帝便問:『我一生興建寺廟、供養僧人,不惜資財布施齋食,凡此等等有利佛法行為,不知有什麼功德嗎?』達摩祖師當時的答覆是:『實在並無什麼功德可言。』弟子十分不解:『造寺、敬僧、布施、供齋,都是行佛法,為何說無功德?這是何道理呢?』」

當時惠能六祖就實在無有功德這句話的意義作一分析,囑眾弟子不要對先知先覺的聖人的話有所質疑。原因是武帝當時心地不正,所以對正法並不甚明瞭,故此認為他所做的行為,如建寺、布施大眾等,都是有大功德的事。要知道,將求福誤以為功德,是完全錯誤的。功德在自性內見,以及日行的行為要契機契理,而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財施、法施、無畏施,三施並進,自自然然去做,一切心念符合正道,而非有為、著相,只想得到功德;因此袁前人慈語賜導,身為修道人要「以身示道,老實修行」。要趕快度人成全,才可使更多眾生得救,道務也延續傳承。

後學體會六祖所說的道理,正道決不是一時能成就的,菩薩必須做過無量無數的善舉,才得成佛,所以說:「功德不同於福德,更不是在於一時的修福。」能自我發掘真如佛性是「功」,能洞察一切眾生本無差別是「德」。念念都不停滯,時常有著光明智慧本性的顯露,要行就行,要坐就坐,該做就做,決不怠慢,自然而然有不可思議的神力和妙用,這就稱為「功德」。

六祖接著加以說明,內心謙虛忍讓是「功」,內在的虔誠在外表現以禮貌的行為是「德」。用真如本性建一切萬法是「功」,心境離却一切妄念,無論何時都覺悟著的是「德」。總之,不離真如本性的是「功」,能應用真如本性不使染汙、無有執著的為「德」。假如有人想找功德法身,這樣修道,才是真正的「功德」。

六祖的說法,告訴了我們:悟與迷都在世間,誠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六祖壇經.般若品》至德的人能夠和世俗混同,可是不流入邪途;能順撫眾人,而不失去自己的正道。要而言之,心性上有了覺悟,自然靈明通達,心裡通達就是智慧,智慧透徹真實妙用就是道德。道德的至上光輝則是引人進入純真、完美、至善的境界! 

有道德的人,不論他現狀、環境如何,他心靈的富足似有了整個世界一般。相反地,無德的人不能去掉心中的私慾,因人的嗜欲越深,天機就越淺,智慧的道路卻被壅塞住了。

惠能六祖云:「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六祖壇經.行由品》真正的修道人不會起輕慢心,對任何人都普同尊敬;心裡常輕慢別人,一切以自我為主宰的觀念,自然而然沒有「功」可言。如果自己內在心性虛偽不真實,就自然沒有「德」可言。若是時常自我膨脹、目空一切,對任何人都輕視,將失却一切行功立德之機。

今天我等何其萬幸,得蒙受 上天老母之大恩、師尊、師母之大德,讓我們能端坐佛堂中學習,這是何等的恩澤!我們要誠心學習,把握機緣行功立德來了業、度人成全以了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