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接上期)
《中庸》第十七章(二):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第二節 天人相應,所以大德必得福報,德而孝在其中矣。
大德者必得到位、祿、名、壽,這道理要以無形的解釋。人有做到那樣的層次必能得到上天感應,稱為天人相應。所以大德者定能得到福報,這福報不是指得到錢財或名位,咱們今天得到的位有人爵,也有天爵;修道人得到的是天爵,而人爵一樣能得到。《孟子‧告子上》:「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這人爵會隨之而來,但也不是說錢財就會源源而來,身外物是要細水長流;人會用到的東西其實不多,但人的慾念多到「人心肝,牛腹肚」(台語,比喻人的貪念、欲望無窮無盡),所謂「世間若得從人願,山做黃金海做田」,這樣我們也未必能滿足;其實只要我們能生活得下去,能過得平安、幸福、美滿就夠了,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德者必得福報,而德就是指孝。
讀懂經句
❶位:人爵,天爵。
❷祿:天祿。利為天下利。
《論語‧堯曰》:「天祿永終。」咱們每個人都是為上天做事,領上天的薪水;上天若不給我們,我們即時就沒有了。明朝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槐樹上,他原本逃得了,但到那時已山窮水盡,才想到要結束一生;當他往上吊之時,看見了一片綠油油的,萬物充滿生機,他覺得有希望了(因為當時百天沒下雨,到處饑荒,李自成才有辦法讓民兵來造反);就不想死了,放下來時,往下一看,看到一片黃土,又覺得沒有希望;如此反覆三次,才感嘆:「上天要我死,我非死不可!」為何崇禎皇帝會這麼想?因為他當政17年,個性急躁,不識忠臣或奸臣;在上朝時常隨口任意向朝臣說:「你們不要亂來,我若要你們死,你們就得死;我若要你們活,你們就能活。」身為皇帝卻講出如此狂妄的話!要死要活,難道身為皇帝就能隨便下決定嗎?結果崇禎皇帝受到這樣的報應。這故事是以前袁前人曾說給我們聽的,這歷史就如一面明鏡,咱們都要聽上天安排。
❸名:名為萬世名。
名不是後天名,後天名是「三年官,二年滿」,不是指這種名,包括我們所了解的名;而正經的名是萬世名,像舜帝至今已四千多年,但我們還在紀念他、效法他,這才是萬世名。利要計天下利,錢是天下人的,以經濟學來說,錢叫「通貨」(常聽到通貨膨脹這個詞),也就是說錢不是自己一個人的,這個錢有時跑到我這,有時跑到你那,是到處流通的。所以說,利要為天下利,名要為萬世名。
❹壽:舜帝壽數110歲。《道德經‧盡己章第33》:「死而不亡者壽。」
世上難逢百歲人,傳說舜帝壽數110歲,即使最長壽的彭祖活了820歲,也是要回去;所以咱們要了解,死而不亡才是壽,本性是不生不滅的。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這些福報,我們要想到都是屬於先天的,即是天爵、天祿、萬世名、死而不亡為壽,這才是大德者的福報,並不是後天的福報(如:人爵)。
依經演譯:
1.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明.方孝孺《深慮論》)
「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時時刻刻要以至誠的心,用大德與上天天人合一相感應,連結天心,天人一貫。「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使上天眷顧咱們這些有德的人,如同慈愛的母親,時時緊抱著自己的小孩,百般呵護,怕會有危險,絲毫不敢放手。
積至誠,用大德,咱們要靠誰?靠天,生命才能存活!靠山山會崩裂,靠人是靠不住的,唯有靠天最穩。天像慈母般呵護小孩,不會放手,不會讓小孩有生命危險,這就是結乎天心。
2.孟子曰:「規矩,方員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孟子‧離婁上》
想畫出標準的圓及方,就要有圓規及角尺;聖人是人倫之至,是我們的標竿,我們若能依著舜帝等聖賢或是前人輩們的腳步走,這些都是人倫之至。
《中庸》第十七章(三):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第三節 因物之自取而報之。藉天之生物以喻天之眷聖。
讀懂經句:
❶材:物之本質。
❷篤:敦厚;定律。
在這個地方要解釋為定律、原理、原則,不解釋為敦厚。
❸栽:元氣完固,氣化自與湊著。
元氣要顧好,這氣很重要。譬如:樹與土因連結在一起,所以能吸其養分及真氣一樣的意思。
❹培:滋養之意。
❺傾:生氣消散,氣化自然離分。
生氣不是我們現代講的發脾氣的意思,在古文中,生氣就是指生機,是生長的氣,屬於活的氣。
❻覆:摧敗之意。
依經演譯:
1.物之本質,兼栽傾在內。《中庸輯義》
(1)人人皆有佛性。
(2)聖、賢、才、智、平、庸、愚、劣。
「物」,有生滅;有生滅,就有栽傾,萬物都有其生滅之定律。
「質」,人有分聖、賢、才、智、平、庸、愚、劣,但本性是不增不減,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由上天下來時,每個人都一樣,但經過六萬多年來,個人的氣質變化就不一樣了,有的人有聖人的修養工夫,有的人是賢人,有的人有才藝,有的人很平庸等等,因此而有了區分。
袁前人說修道人在這八種人當中,最後一種(即有劣根性的人)應該是極少數的,因為這種人要修道也是相當困難,他很難改變;而愚的人最好修道,因為就像是一張白紙,要修道較容易;這種愚人不是指大智若愚的人,而是指對於別人說的道理,都很容易接受的人,因為咱們一般人有文字障、所知障,這個障太多了,而這種愚人的障礙較少;比如:小孩要帶去學英文,老師會問:「以前學過嗎?」答:「小孩曾經學過幾個月。」老師會說:「這樣比較難教!」因為已有既定印象了;如果都還沒學過,這樣是最好的!
而有劣根性的人,如同瞽瞍這類人,要他父慈子孝或要改變他,是很難的;能感動他,唯有舜帝才做得到,一般人要做到不是那麼簡單,但這是一個目標。當我們有不如意的事情時,可以想想舜帝處在那樣困境都能修了,為何我們不能修!舜帝是一種指標、一種典範,這是歷史的一個印證。
2.天之待物如此,而待人何獨不然。《中庸輯義》
(1)德至而福自應。
(2)天眷其德。
「天之待物如此,而待人何獨不然」,東西都有培與覆,人也一樣;所以說:「德至而福自應」,修道要有德,自然有福來感應,因為天會眷顧到。俗言說:「人要積德,不要積粟(米的意思)」,粟無法永遠保存,放久了會壞,有時也會被老鼠偷吃;而德是永遠不會被偷的,我們去到哪就帶到哪,比放保險箱還安全。上天對我們的眷顧是無形的,我們也要積無形的德。
3.天有好生之德,以生生為心,何物而不欲篤之哉。然天未嘗私厚於物,而物實有以自取也。根本完固,得雨露之潤,而生氣勃然,所以致天之培也。根本動搖,生意無所附著,風日所摧,形質枯槁,所以致天之覆也。(整理自《中庸輯義》)
「天有好生之德,以生生為心」,天之大德曰生;「生生」,出自《莊子‧內篇‧大宗師》:「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這是道家的道理;先看這兩句後面的兩個字「不生、不死」的解釋,能殺生者,是不生不死地對我們殺生;能生育者,是不生不死地對我們生育;那不生不死者是什麼?就是「道」!生滅萬事萬物的都是「道」。「道之為物」《道德經‧從道章第21》,能生就能殺,這講起來是不是很殘忍?《論語‧顏淵》說:「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愛的時候,無微不至地保護;不愛的時候,就隨便遺棄。既然有了生,為何還會有死?這就是道的造化,不生不滅。但這都是談生滅的道理,而不是講殺生。這句若沒有詳加解釋,只看表面的字句,會誤解其意,以為是說殺生者不會死。
生滅是「道」在主宰。不生不死者才能主宰生死,有生死者無法主宰生死,閻羅王也有生死,是無法主宰生死的;所以說,只有「道」是無生死,才能主宰人的生死。咱們都是一 之子,是 老的孩子,皆是在大自然的法則之中;「生生之心」,好生所生的心,才說「栽者培之」。
「何物而不欲篤之哉」,所有的東西都須經過這個定律。「然天未嘗私厚於物,而物實有以自取也」,上天很公平,給每個人都是24小時,沒有對哪個人特別好或特別壞,因為天地無私心。但為何有的人能成為賢人、聖人,有的人卻成為愚人?這都是自己的作為,不能怪上帝,也不能怪「道」,這些都是自取的。我們研究這篇道理,要知道其精粹所在,想成為如舜帝般的聖人,或變成如瞽瞍般的惡人,端看自己的作為;演好演壞,都可由自己去決定,皆由自取也。
「根本完固,得雨露之潤,而生氣勃然,所以致天之培也」,自取是由根本作決定的,只要樹根扎得深,土有配合,露水一來,就能開花結子、枝葉茂盛;這是由於自己有與上天配合,所謂天人相應,上天就將你栽培起來了。
「根本動搖,生意無所附著,風日所摧,形質枯槁,所以致天之覆也」,反之,若沒有與上天配合,根本就會動搖,這棵樹就無法生長,再加上風吹日曬,形質就枯槁了,所以無法天人相應;這不是天要敗你,而是你自己根本動搖而覆也。天,必因其材而篤焉,栽者培之,傾者覆之。這句道理跟咱們做人的道理是息息相關,這是一個很好的道理,一定要去體會。
(續下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