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9日 星期三

成全學系結業心得


◎ 陳秋香

自中級部結業後,學長們一直鼓勵後學上忠恕學院高級部,但是那時候心理壓力很大(怕不能結業、怕會很嚴格、怕自己的能力辦不到……),所以很想說算了,不要繼續升上去……。承蒙翁信義點傳師慈悲對大家的鼓勵,說:「只要有心有愿,沒有困難的問題。況且什麼是修道?修道就是一定要度人,所謂成人成己,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圓滿的修道一定要度人成全,因為成全別人,也是成就自己。」

上了成全學系的第一堂課:「身為高級部學員應有的認知與責任」,林修煥點傳師慈悲賜導:「『認知』,濟公老師云:『修道要有五大信條:一、對天道是否深信不疑?二、對眾生是否寬恕慈悲?三、對言行是否端正平直?四、對同修是否和氣無爭?五、對職責是否任勞盡心?』這是成為一個君子的原則。而身為忠恕學院高級部的學員,更應注重的是內聖、外王的功夫,以身作則,以德服人。佛家所言:『三不三信』之『三不』為:一、信心不淳;二、信心不一;三、信心不相續;因此要問問自心是否有二心?對道是否真誠?持續力如何呢?再言我們的使命與責任。修道只貴品德,不問地位;行道只重熱誠,不論貧富;並不是有錢人才可以修道,最重要的仍然是那一顆至誠的心。」

林點傳師期許我們:一貫弟子要有使命感,要能荷擔如來,延續師尊、師母之慧命,將之發揚光大;承先「道」,啟後「德」;更要「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中庸》。道是天人合辦的,人有善願,天必從之。要重過程而不重結果,問盡心否就好。所以結論提到:「一、是關懷,不是成全。二、是義務,不是權力。三、是協助,不是干涉。四、是輔導,不是管理。五、是了愿,不是功德。信心非常重要,對道親關懷、了解、正確引導,要引導至求道、學道、修道、行道、成道。前賢常鼓勵我們,修道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要修道。修道人的本分是自度、度他。我們的責任應如何承擔?要『不住無為,不盡有為』《維摩詰經》(不執著於『無為法』;為了利樂眾生,利用種種有為法度化);道是德之本,德是道之用。」

林點傳師一再地期許我們:勿只顧著自己追求離苦得樂,應以大眾都能離苦得樂為重要。成全學系的學員應該要做到:一、為人說法;二、啟人智慧;三、解人煩惱;四、勉人修行。與人相處之中,要近水知魚性,在山識鳥音。平時有時間必多閱讀經典,因為經是路,經讓我們了解及印證道的存在,這樣我們才更具信心,才能啟人智慧及勉人修行。

現今社會倫理道德淪喪,再次復興儒家倫理的思想是必然的;所以我們學習經典,自我提升,道學、德行兼備,用五教聖人的規儀來規範自己;樹立典範,以身作則,如同袁前人慈悲賜導:「老實修行,以身示道。」才能「誠於中,形於外」《大學》,內外一貫。

我們常以為求了道就好,然而求道就好比去學校報名,接下來學校安排的課程也要去上,才有辦法升級到畢業;因此求道之後,還要參班上課、研究道理,好比大學修學分一樣,修的分數如果不夠,也是必須重修,修到及格為止,否則是畢不了業的。而今天我們成全學系更是最接近道親的,林點傳師說:「新道親因為不知道,所以不行道;老道親因為以為都知道,所以不易行道。無論新舊道親,都必須要行道,才是知道。」而成全學系的工作便是如此,不只是帶人來求道,更是要使道親明理達道,在循循善誘的過程中,成全彼此。

林點傳師經常於課堂上勉勵後學們:「既求了道,就是修道人,除非是只求不修;既是修道人,就會和以前不一樣,因為我們正往聖人、賢人的方向前進了。」《六祖壇經》有云:「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易經‧乾卦‧象傳》也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在期勉我們,今天既是一個修道的人,就應具備修道的心。所以我們要知道,辦道(求道)是過程,修道是目的,了道是究竟,成道是理想。

在一年級的時候,心理建設已經做好了:我們是成全學系的學員,我們的任務是走出去,度人成全;每次上課必須繳交兩份家訪紀錄表,記錄成全道親的過程;每年必須成全兩位新求道親。雖說得如此肯定,但真的走出去了,在成全的過程中,有時卻也會遇到挫折,使我們失望,也有無力感……

後學的小學同學,她母親過世時,面目猙獰,樣貌極為恐怖,像是硬被拉扯似的,死不瞑目。後學告訴她:「妳要來求道,求道可以使我們知道生從何來,將來百歲年老後,又將歸往何處。像妳母親過世時的模樣,應該是不想走,卻硬被帶走。我們求了道,若是能參班聽道裡,慢慢修改自己的脾氣毛病,並學習素食,在將來要走的那一刻,濟公老師會來帶領我們……」但她聽了之後,並沒有什麼感覺,邀請她來求道,也是一直婉拒,搪塞沒有空等等理由拒絕了。

那時後學心裡覺得度人真難。但要放棄嗎?心裡仍掙扎著。於是後學在再次見面時,又告訴她道的殊勝及修道的目的,以及為什麼人一定要修道。後來她同意下一次上台北時,跟我去堂求道。隔一個月,她果然依約前來。求道後,聽完殊勝的三寶,總算是印證「道真,理真,天命真」。下一次,希望她可以再帶弟弟、妹妹一同來求道。

這樣苦口婆心向人講「道」的好,有時也很有挫折感,於是後學去找引保師江學長請教;她勉勵並告訴後學:「妳知道佛住世的時候,以佛為師;佛涅槃之後,以什麼為師呢?這是阿難尊者在佛在世之時所問,答案是:『以戒為師』。那對於惡人應如何治理呢?佛曰:『默擯』。意思是沉默,不和他說話。如果套用到我們成全人卻遇到困難的狀況時,可以說:先將它放下,緩處理;先去成全別人,別一直把心思放在他的身上,應該轉而向別人。成全的過程中,難免遇到成全不來的,也可以說是:『時機、因緣未到』,或許可以先把時間拿來成全別人,待下次有機會,再回來成全這個人,才不會使自己有挫折感。」

聽到這些鼓勵後,真的使後學又充滿信心,繼續去印證道的寶貴。

這四年中,翁信義點傳師、張德欽點傳師、蔡雲龍點傳師慈悲為我們講解《道脈圖解》、《理數合解‧大學解》及《談真錄》;我們也共同閱讀一本書──《人生路這麼走》,書中常有精闢的見解,告訴我們如何與人相處,以及克服無明煩惱的方法:因一切煩惱皆由自己的無明產生,導致我們最終被煩惱所束縛;因此要斷除所有煩惱,就從調息自己的心情開始做起。

後學猶記前年蔡點傳師問:「我們的心是清靜的?還是雜染的?修道是清靜方可修成佛道?亦或在雜染的環境中才可修成佛道呢?」大家當然都回答:「是清靜的。」故懈怠放逸,難成佛道,亦如莊子所說:「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鬚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莊子‧外篇‧天道》

《六祖壇經》云:「說似一物即不中」、「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頓悟自心,直了成佛;學佛、悟道,悟後要弘化度眾生,這一生乃至於過去世的修行,皆是「行」出來的。《楞嚴經》云:「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及「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即是指常應常靜之功夫、內聖外王的修持、「誠於中,形於外」《大學》的代天宣化。

成全重的是實務,所以落實成全便是「行」出去。道理常說:「嘴若敢開,道親就一大堆;腳若肯走,道親就歸山坪(台語,遍滿山坡之意)。」都是在說落實成全的方法。而成全的方法,有時候是一種互助(互相幫助),藉由團隊的力量,運用所學,成全你我他。出去拜訪朋友時,分別安排一位主講者和一位中間的橋梁,這兩位通常是已認識欲成全的道親;說話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要東拉西扯,並且不談論是非,時間上也不可以太久,要注意預留下次見面的機會,這便是成功的拜訪。

另外,像後學的工作是開店做生意的,上門的客人,也可以是成全的對象,成全的工作好像無時無刻都可以在身邊發生。常在與客人交談後,發現可以度他來求道,譬如說,身家清白、個性單純、有宗教信仰、願意接受或已素食者,都是可以優先列入成全的名單中。

素食品、素食料理,也都是成全道親的墊腳石。根據新聞報導,現在台灣素食者佔總人口數約百分之十,許多人都致力於研究素食品,使素食更好吃、更平價,所以現在素食產品可說是琳瑯滿目,吃素也日益方便。我們有許多學長對於學習做新的素食品有興趣,做了好吃的手工菜,可以拿去和道親結緣,藉此分享,順便成全。

非常感恩老前人及前人輩們創立了忠恕學院,使後學們得以在此學習經典;因為經是路,指引我們走向光明的大道,所以「念經不如講經,講經不如照經行」,意思是說,聽到任何道理後,就是要行;聞法後,貴在實踐;實踐的意義,就是達到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境界。

成全別人的同時,也是在成就自己;在成全的過程中,可以省思自己所欠缺的。後學在成全新道親時,想到以前還未進道場前,引保師來成全,自己也是躲躲閃閃的;引保師要我們去上課,會推託說沒空。所以現在換我們成全別人時,可不能說:「道親是難成全的。」一定要有加倍的耐心,也要有信心,因為我們深信道是非時不降,非人不傳,一切皆期待因緣具足了。

上天特開了這個殊勝又方便之門,讓眾生都可以同登法船,共同印證一貫道真的是「道真,理真,天命真」;上天將此三寶心法傳給我們,就等著我們去把它行出來,實踐的最大作法就是──「成全」。結業時,葉樹榮點傳師勉勵我們:「結業只是一個段落,至於修道,沒有結業的一天,永遠都要在道場中,永遠都要行道,終身都是修道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