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接上期)
《中庸》第十七章(四):
《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第四節 以詩為證,人之有德,則受祿于天。
前面講到「根本」,就可了解這是天人相應的道理,只要咱們根本有顧好,一定會受祿于天。
讀懂經句
❶嘉樂君子:樂道的君子。
雖然現在景氣不好,生活環境也不太好,然而我們每個人的精神生活比物質生活還重要,所以說安貧才能樂道。
❷憲憲令德:憲憲者興盛貌(袁前人的解釋)。憲憲令德是指顯明的美德。
《詩經》的句子是讚語,意指樂道君子能顯露其美德出來,進而影響他人,所謂天下化。
❸宜民宜人:宜民者教人也,宜人者用人也。
宜民就是對他人有益。現在是三曹普度時期,我們對人要諄諄善誘、苦口婆心,引導每個人都能走向正途;因為每個人的情境都是被名利束縛,要解開其迷惘,就必須要有人來為之引進及指點,這叫做宜民。由誰去為之引導?由誰代天宣化?由誰來替天行道?這就是宜人,亦即能夠用的人。
我們道場一定要培養人才,受培養者並不是要讓前人、點傳師或道場、社會使用,而是要供上天使用,也就是擔當天職。我們每個人都要犧牲奉獻,包括點傳師、講師,無論精神或物質、時間等,所有的投入,上天一定寸功不昧;用人要讓上天用,我們每個人都擔當天職。所以宜民宜人,則受祿於天;我們做人及修養的工夫,一定要好好地精進。
《論語‧堯曰》:「天之曆數在爾躬。」三期應運是掌握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中,讓九二原靈都能還鄉、返本還原,這都是我們每個人必須承擔的責任、使命;我們要「允執厥中」《尚書‧虞書‧大禹謨》,若四海困窮,這些人無法回天,我們將天祿永終;所以我們要盡責、盡我們的本分,將我們每個人的精神投入,奉獻給上天,這才是正確的路。所以上天要用的就是「宜民宜人」,要靠這些人;這些人也不會吃虧,能天人相應,每個人都能得到上天無形的福報。
❹保佑:保者安也,佑者助也。
上天會保佑我們平安,讓我們心境能平靜。佑是幫助我們的意思。
❺申:申者重也,即保佑不已之意。
申者重也。袁前人的解釋為申發,是同樣的意思。這是一個重擔,上天的保佑是永永遠遠的,只要我們一輩子投入道場,這使命是永遠不停的。
依經演譯:
1.孔子對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
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小人不是壞人,是指世間一般未明白道理的凡夫俗子,這種人如同草一般,風吹向哪邊,草就倒向哪邊。後學回想自己年少時,實在是一個戇囝仔(台語,傻孩子)!好在會跟隨著前人輩的腳步一步一步來修辦。後學最頇顢(台語,遲鈍的意思)的就是沒口才,剛學講道時,想走到講台就跌倒了好幾次,想走卻是腳動不了;但是一旦承擔起責任,有了使命感,心裡就想說:「不做不行,要學才會。」就是要有誠,一個人若有誠,學什麼都變得很簡單。
以前後學在默背經典時,也是很鈍,不是很快就能學會,只好「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中庸》,這道理是千真萬確的;每個人在道場,都是沾了 天恩師德,後學覺得自己在社會上學功夫,學得很慢,而在道場學辦事,卻很快就學會,這是上天無形中的庇佑、教化菩薩增智慧,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有心要做,每樣事情都能做得很好。
《中庸》第十七章(五):
故大德者必受命。
第五節 大德必受命。
一位有大德的人,願意投入道場,犧牲奉獻,實在很不簡單,不但要有緣分、祖德,還要有累世修來的福報,這樣才能來擔當使命。
依經演譯:
1.凡有大德如舜者必受天申重之命,是由庸德推之以至其極,乃道費之大者也。
「凡有大德如舜者必受天申重之命」,就像舜帝,研究其一生,並不是天生就那麼能幹,而他後來治國時,卻是眾人拱之,雖無為之治,眾人都會將事情辦得好好的,都是由眾人幫他治國的;那他是哪裡賢能?就是因為他有德行,才能擔當責任,連堯帝也認為這是上天的旨意,一定要由舜帝來承接。
「是由庸德推之以至其極」,那舜帝又發揮出什麼呢?所謂「庸德之行」,他做的事,是平常一般人都能做到的德行;所以我們講的道理不必很深奧,都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事情,不必花任何成本,只在於心境上的昇華,但卻因此又提升了一個階層。舜帝即將庸德之行推到了極點,做到最完美的境界。
「乃道費之大者也」,所謂「君子之道費而隱」《中庸》,「費」時就看得出來道的廣大;為何舜能受命?因為大家都擁護他,非他莫屬。道場也一樣,你若能努力地投入,大家也都會說:「能承擔這項職責者,非你莫屬,我們會挺你、會幫你做。」舜帝就是這樣當皇帝的,因為他德行的極點是大孝,他為了盡大孝,做到了聖人的境界、天子的境界、富有四海之內的境界,這是環境所逼致使其成就,也因為他有毅力,今天才能萬古流芳,做為大家效法的榜樣。
這節大部分的典故都出自《孟子‧離婁篇》與《孟子‧萬章篇》,一定要多去研究。
(全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