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法薪傳團隊提供
回想師尊、師母開創的時代,那是在槍林彈雨下、生死一線間的年代。當時的前輩們無不抱著頂劫救世、殺頭還鄉之壯志,那種前仆後繼地為道犧牲的精神令人動容,後學只能用「驚天地而泣鬼神」這句話來形容前輩們的修辦精神。
時光來到老前人初到台灣傳道的時期,那是官考汙衊,處處被打壓的年代,那時的前輩們雖然是步履維艱,處處考磨,但心中卻能一心許天,百考不退。那種高風亮節的氣度與不畏困厄的志向,為道場扎下了堅固磐石,更一步一步地開創出近百年的聖業。
但回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年初澳洲的森林大火,以及近日各地洪災頻傳,只能說現在是「水火劫煞已到眼前」的年代,那我們應該拿出什麼樣的修辦態度與決心來面對當前的險惡呢?文天祥在〈正氣歌〉寫道:「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後學發現被我們稱為典範的聖哲與前輩,他們都走過同一條路,那就是荊棘與困苦之路,但那是需要多大的膽識、勇氣與擔當?
而這半年多,在洪點傳師的帶領下,我們有一群小後學,也選擇走向了一條很不一樣的路──「在危機中找出轉機之路」。後學只能說:「走上了這條路,心中只感受到從未有過的踏實。」
回想半年前,疫情翻轉了後學所有的規畫。不能開設班程學習,無法出國去了愿,照理後學只能閉門韜光養晦,等待疫情的減緩。但因為一些因緣際會,在國內疫情還在控制穩定的情況之下,洪點傳師帶著我們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上山下海、由北到南,到處參學。
本來是幾個家庭的私人行程,只是單純地想要成全自己的下一代。到後來變成來自四方的同修,只因為同見而聚合,只因為同行而交融。
再到萬里充滿禪意的佛寺,尋找我們的本來面目何在。
又上阿里山感受山林的靈氣,在天地中暢談道的奧義。
更參訪竹東大德前輩的墓園與紀念堂,緬懷感受前人輩開創恩德。
並深入尖石崑崙山,在幽谷山叢中,開墾自己心中的荒田。
還遠行到高雄,那還在開發建設的天一聖道院,見證未來的淨土聖地。
最後還是回到熟悉的天華山,脫下鞋子來淨野溪,捲起袖子來搬泥石。
在這一連串參訪研習的過程中,沒有任何刻意的準備,點傳師見機觸目就能說法,就是要讓我們了解自性本自具足一切。
也沒有安排客座講師,因為自己就是自己生命的導師。點傳師慈悲只是不斷地引導我們:「你的自性菩薩醒來了沒有?」
令後學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朱兄在活動完所講的一句話:「我好像又活了過來。」一位15歲的小菩薩,一語切中我們所有人的心坎。
以下即是部分參與成員的心得分享。
▲ 正法薪傳團隊來到宜蘭天庭道院。
※黛黛
後學今天早上起床,腦中突然浮現這段話,後學便開始思考:「上天是否要告訴後學什麼?」
還記得這段話是在阿里山時聽點傳師提到的,當時的後學對這段話並沒有太深刻的感受,但後學現在仔細想想後的理解是,睡佛雖睡千年都不會醒,但一直向外找佛,不如向內找我們的自性佛,把我們的自性菩薩喚醒,自然會找到答案,所以後學認為上天大概是要告訴後學:「該醒了!」
這次課程後學幾乎都是第一次接觸,但最印象深刻的是「三身四智」,本來看不懂這些文字,以為是很深奧的課程,但越聽越覺得有趣;聽完後後學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後學現在所經歷的煩惱,都是因為我從前種下的種子,導致現在長出了果;想到這點,後學便能放下許多事情了,既然是自己種下的果,那為什麼還要怨?還要執著?現在的自己就是要善了不好的果,更不要再繼續播不好的種,「明因識果,知命認命,改變命運」,後學現在才能真正明白這段話的意義。
這兩天下來,看到小承恩和小霓,後學覺得十分慚愧,我們三個年紀都一樣大,但後學沒有承恩的內修智慧,也沒有小霓的大愛精神,後學總是認為「自己不比別人優秀」而沒有自信,但想到易成學長曾跟後學說過:「不要一昧地羨慕別人,你學會『觀』了嗎?從自己身上下工夫才是最重要的。」再加上經過這次課程,讓後學了解到:我們每個人的佛性都是一樣的,哪有分你我?哪有分誰優秀、誰不優秀?我們的心都是一樣的。
經過這兩天活動,後學便不斷地思考:「我真的找到我的自性菩薩了嗎?我真的能成為菩薩嗎?」後學想到新道親法會時,給大家填寫的「愿力卡」,上面的最後一條就寫著:「惟求做佛,從學做菩薩開始。」每次我們都鼓勵學員說:「這條很簡單,可以勾。」但後學現在想想,這條才是最困難的!上次才聽爸爸說:「妳在家裡所做的改變,只是做人道的基本罷了,菩薩是犧牲奉獻、無私無我、度化眾生,如果我們連做人的基本都做得不好了,怎麼能做菩薩呢?」
「惟求做佛,從學做菩薩開始」,後學期許自己能有更高的智慧面對更多的事,期許自己能有更大的力量感動更多的朋友!後學不能再睡了。
▲ 洪點傳師帶動大家一同在天一聖道院戶外運動調息。
※小霓
「感恩佈德日日行,自省懺悔時時修」,從小在培育班長大,看著黑板牆上大大的八個字,陳阿味老點傳師留下的修道寶典:「感恩、佈德、自省、懺悔」,總是當精神口號在喊,卻無法深切體悟當中深意……
這次的研習營,後學深深反省自己過往真的懂得「感恩」嗎?答案是否定的。這陣子後學的確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改變與父母的關係,但一當「境」來時,心卻隨境而轉了,自性菩薩又被蒙上一層紗,久久不能釋懷……
反觀自照,自己從未深刻反省過往習性,也未懺悔犯下的惡行,又如何能放下我執,真心感恩生活的點滴?
在第二天的心得分享時,看著名謙哥跪在講台上向 老及諸天仙佛懺悔的當下,後學反思自己想要當家庭菩薩,但卻沒有真心地向父母親懺悔……,後學每每跪在佛前誠心抱守,但從未跪過父母親。
回家後,請父母親安坐,後學跪下三叩首,懺悔自己過往不孝、總是讓他們擔心,媽媽伸手抱抱我,說:「妳已經很乖了。」
當下才了解,父母親從不想我們有多大成就、賺多少錢,只求我們好好修道、乖乖做人。
後學隔天也至佛前向 老懺悔過往諸多惡念叢生,無法讓自性菩薩常住,不尊重自己的使命,辜負了前人輩、老點傳師留下的深厚根基,總是貪圖在大樹底下乘涼,從未真正自己去落實修道。最後,在佛前立愿:「成上天助手,搭幫助道,修道永不退轉。」
感恩自性菩薩時時常住!
▲ 在天庭道院進行的「孝道」課程。
※小均
小時候家境並不富裕,爸媽總是忙於工作養育我們三姊妹,有時心裡會怪爸媽不關心我,怪沒有好房子、好車子,也怪自己不夠聰明努力,無法榮耀父母;工作後,覺得人生好難,總是不如意十之八九。
「修道要明因識果」,後來才明白會有此一生,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我們累世的貪瞋痴慢疑都會化作種子在我們的八識心田種下,就像已經架構好的劇本橋段,由今生來演出這場大戲;而在這大戲中,遇到的難題,是否還是用瞋恨心、分別心去面對它們?還是可以選擇用被擦亮的光明智慧、內心的自性良心去圓滿?
這次的研習營會過程中,後學內心不自覺地感動,感受到自己的自性菩薩在向自己招手;可是回到家後或回到工作崗位上,我的自性菩薩呢?祂是不是又被我的情緒、欲念蒙上一層紗?後學想也許自己還無法到達六祖惠能大師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法寶壇經》,但還是可以做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法寶壇經》。
「自性菩薩」,自性為體,菩薩為用,找到自性後,後學還能做什麼?行菩薩道。菩薩是自覺覺他、菩薩是犧牲奉獻、菩薩是慈悲喜捨、菩薩是無私無我……
後學在每年生日時,都會許下那年歲數的願望,一條一條地列,吃喝玩樂夢想都具足,唯獨沒有修道成佛。我們這個世代有千百種理由說不修道,遊戲、追劇、電視、手機成癮、工作、朋友…… ,有太多的誘惑給自己找理由。總是想人生苦短,應當即時行樂;卻沒有認真想過人生苦短,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想要的是什麼?我的人生價值又是什麼?我來這一世到底是要做什麼呢?
若明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我要做什麼?後學只想「學菩薩燃盡生命幫助眾生」。
▲ 回到熟悉的天華山來淨野溪、搬泥石。
※小承恩
洪點傳師說:「是人才用生命護持道場,是棟梁用慧命傳承正法。」這兩句智慧法語,一直縈繞在後學的心扉。
這陣子後學每天都在忙教授的專案與伙食團的事,即便人已經在天庭道院,但心思仍掛念著還沒做完的事情。剛到天庭道院時,洪點傳師慈悲請後學發表這幾個月來學習的心得,後學一時語塞,因為不知從何說起。
點傳師慈悲點醒後學:「你的心意專注在哪裡,你的言語與行為就可以看得出來。要把正法薪傳的精神與使命感時時放在心中,在生命的點滴中體會,也要多帶動宜蘭青年。」
來研習營的前幾天,後學隱約有接到濟公老師的消息,提醒後學的心思要慢慢回歸後學成長的地方──天庭道院,因為天庭是後學的根本,是孕育後學成長的地方。
與前幾次研習營不同之處,後學把心態定位在「領袖」,而非「講員」,講員只需要把課講好就好,領袖是要帶動大家改變;所以後學這次有多花心思觀察洪點傳師:如何帶動大家的正能量?如何回饋?在什麼時間點請哪些人上台分享?……
接著反問自己:「如果是後學,該如何帶動才能讓大家有共振?如果帶動得好,真的能讓大家覺醒、改變、超凡入聖嗎?」如果我們沒帶動好,是毀了眾生的道程!所以大家一定要同見同行,因為我們的責任重大,相信只要大家攜手同行,一定能讓整個基礎忠恕的道務發展有「極大正面」的影響,進而讓老祖師、師尊、師母的心愿重新發亮!
這次研習營最令後學開心的地方是:天庭道院有幾位年輕人願意發愿學習與改變自己。也讓後學必須趕緊上緊發條,找機會凝聚宜蘭青年的力量,並不是要辦很多有趣的活動,而是要讓正法落實在每個年輕人的心中。
而研習營中最令後學感動的是「孝道」課程的帶動。有別於過往的感動,這次觸動後學的地方在於袁前人與洪點傳師的影片,又讓後學想到爸爸到越南開荒的心愿,覺得自己此生最大的行孝,應當就是陪伴著爸爸一起完成他的心愿。也要完成自己「聽師調遣,行菩薩道」的心愿,方能善盡大孝!
研習營結束後的隔天,後學和永泰一同到袁前人紀念館參觀,我們彼此都有觸動的地方,永泰看到袁前人即使到了60歲還精進不懈地學習英文,後學則看到袁前人26歲就至台灣開荒。
對現在的人來說,26歲,正是一個人夢想起飛的年歲,開始累積職場經驗,準備飛黃騰達的年歲;也是一個人快要成家立業,擁有幸福家庭的年歲。而袁前人因為孝心而選擇來到台灣異地開荒,只為了把道帶來這邊。他或許失去了與家人同樂的時光,他也或許失去了可以賺大錢的好機會,但他所創造的價值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
我們很多人都感恩前人輩的恩德,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想100%效法前人輩的精神!前人輩們或許不會想要我們辦很多比賽緬懷他們,而是要我們真修實練,才能真正報答 天恩師德!
(續下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