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8日 星期三

中庸講記之23 ㊥

中庸講記之23 ㊥

◎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接上期)相關連結:中庸講記之23 ㊤

❺教者:明先而誠後,明即能誠,明誠終歸一者,賢人之學,由教入道也。

教是要教使能明,我們要了解「明」;聖人的境界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中庸》,聖人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是我們沒有始終如一而已;所以我們現在修道,並不是境界不懂。 

天恩師德,相信我們有這麼長的時間,道理聽很多,也都很明白,最主要的弊病是沒有辦法始終如一、無法須臾不離道也,沒辦法有這個工夫,而這就是誠的一個方向。

不勉而中,生而知之,是很自然的,所做的事情都是對的,沒有一件是錯的,這是「生而知之,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安而行之」,做什麼事情都是對的;「不思而得」,不必想就能知道,他就是生而知之。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而知之,然而我們自己放棄自己的本能,本來有的東西卻沒有去使用,都在用別人的,都在用後天的學說理論,這些都是別人的,只是一種裝飾而已,好看卻不中用,對我們一點用處都沒有,但是我們偏偏要學習那些。

老前人與袁前人時常在講,我們研究道理,為什麼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因為儒家的道理,我們能夠很直接地體會出來,能很直接就做得到。聖人所說的道理,做不到的他不會說,所說的都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事情。其他的經典不是說我們不要研究,其他的經典也相當重要,可以作為印證;我們若學幾何就知道,一定要知道這是什麼公式?什麼原理?從哪一個定律來的?我們可以證明,可以求證。因此一定要有三教經典作為求證。事實上,要多研究儒家的思想,因為現在是儒家應運。

很多人說儒家是在做戲,人生的舞台在表演,是實際在做他個人所要表演的角色;道家是在看戲,看這個對、那個不對,有批評才會有進步,他對孔子的思想不是排孔,不是說孔子沒有用,而是他有另一套理論。這個理論是什麼?他們說這個是本,不會錯,《道德經》開宗明義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所有的文字都自自然然地掃掉;「名可名,非常名」,這都是暫時的,不是實際的,是不存在的,它很明顯地告訴我們。

佛家的道理就不是那麼簡單,不是我們一般人可以體會或領悟得到。如來佛祖的道理是向高僧說的,是向須菩提、阿難尊者說的,這些都是高僧,境界與如來佛祖不相上下,我們是不會將其道理應用在生活中的。但是沒有辦法應用,是不是就不要研究?不是這個意思!我們還是要研究,來印證儒家的道理,因為有的愛吃甜的、有的愛吃鹹的,各人的習性不一樣。所以人就是要研究很多之後,我們的中心目標還是以做人為根本來修,這個才重要。

所以今天講自明,要怎樣修到光明?這就是要強調的一點,即把私心去掉就有了,就光明了。這是很乾脆俐落,就是沒有私心。譬如前面所說的禮,禮是辭讓之心,對方與我,二人彼此相讓,不能虛心假意;若只是作表面工作,我讓你,卻是假的而不是真的,就一點效果也沒有。讓是以無私的心,確實你的德性與能力都比我好,我一定要推崇你,要抱著「無我」的心,好高驕慢都沒有了,以這個心來對待人,這樣就好了,這需要工夫嗎?

假或真的,其實沒差多少,一樣的工夫,一樣要花時間、要花心情,要有講話的內容等等,都是要花那個力氣、那個精神,有差別嗎?沒有差別!但卻一個為聖人,一個為凡夫;真的就是聖人,真心來誠敬的,就是聖人。虛心假意或一半一半,都不行,因為誠是百分之百的,我們要了解,真實無妄是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九都還不行;為什麼不行?無誠!無誠會明嗎?不能明!天上還有一片烏雲,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明先而誠後,明即能誠,明誠終歸一者,賢人之學,由教入道也」,談到教者,明先而誠後,明即能誠;人若智慧光明時,就能明誠終歸一,這是賢人之學,由教入道也。要提昇就要誠,「誠者,天之道也《中庸》,誠就是達到天道的境界;聖人要怎麼學?要以誠做源頭,所以說誠為道德的泉源,明為學問之貫通。不能源源不斷,用之不竭,是什麼原因?最主要是源頭沒有泉源,流過去就沒有後續。

《千家詩》中,朱文公有一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活字,台語音讀「罰」(仄音)。

「半畝方田」指本性,「鑑」為鏡,意指人若能以心鏡迴光返照時。

「天光雲影共徘徊」,雲在天上,光也在上面,然而從鏡裡就能看到雲及其他東西;所以想知道天文、地理,全都在我們的心鏡裡面。為什麼能看得出來?因為明,很清楚;鏡子若不明,就看不清楚天上的雲及影像。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渠就是問水,為什麼水能這麼清?埤塘裡面的水應該是一段時間就會變濁,為何能這麼清?因為它有活的水源。所以我們要知道,道德也要泉源,我們就是缺少泉源;其實我們本來有泉源,但是泉源被塞住了,時好時壞,時誠時不誠。

我們要如何讓誠能始終如一?最主要就是要學問之貫通;這個學問不是指知識,一般都是講知識,古時候的人知識較低,現代的人知識較高,不是指這個事情。修道是智慧,般若智慧,為什麼「學」後面又多了一個「問」,因為了解得不多就要問;要如何問?所謂「道中參道道無窮」,就在這個地方貫通。大家要了解這個道理,這是由教入道。

❻誠則明:安行之事,由性而道,體之發,自本及末。

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誠在前面,是安而行之,做什麼事情都光明磊落。因為由性而道,「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經》,本性原來就是誠字,所謂「體之發」也;六祖說:「自性起用《六祖壇經》,用先天心做事,從根本做起,到最後都始終如一,這都是先天的,為人處事都以先天心。

❼明則誠:利勉之事,由教復性,用之返,自末歸本。

明是利而行之,及勉強而行之;修道要下工夫,那下工夫是指什麼?利而行之,不是為了利益,而是為了一個「目標」;我們常常說要有一個目標,有個目標讓我們去做,譬如:「我要行善」,是有個目標,不一定是功德。

勉強而行之,勉強不是不想做卻勉強去做的意思;勉強是很努力地投入,努力地投入也能誠起來。我們看道場一些無畏施做久的人,都已經無我相;做無畏施,若有我相的人可能無法永遠這樣去做,只會偶爾做做而已。能始終如一為道場奉獻、服務的人,都是無怨無悔,只有付出而已,他們的心實在值得我們敬佩。這就是「利勉之事,由教復性」。

在這種環境,前面說要修命,修命剛開始一定要「下德(出自《道德經》,希望能有所得的意思)」,我們修道時都會講上天是寸功不昧,一定要講些道理,讓人家體會要如何為道場奉獻,一定要有一個目標;或是講將來能返本還原、能歸根認母、能回去理天,種種這些都是「利而行之」。有個目標,但到最後這個目標就不見了,小我去掉了,而變成大我的心(上德,不執著,無為而為)。所以明與誠,不論是在前面或後面,到最後都一樣,原因就在這裡,若不一樣就麻煩了!

「用之返」,我們常用理論、用道理在講,千言萬語地講,都只是義理、都是虛言;要實地去做、要用,有道之體,也要有道之用,用很重要,有用的人體會最深。

後學為什麼時常講「無怨無悔」?在道場服務的這些人,怎麼被使喚都無怨無悔,什麼原因?不是某某人很會領導或與他們感情很好,不是這樣的,這只是其中少部份的原因;事實上,是他們自己體悟的;體悟什麼?體悟出這是自己的本分,我們為道場奉獻是我們做人的本分。所以人若能想到這樣,用就用對了,他一心一意只想回去而已,想說有一天我若能回去,雖然有相,但這是好相,好相不是「好像(很相似的意思)」,而是指一個好的想法。想回去的人,努力做就能回去,這是事實;古早老一輩也不懂得什麼大道理,但是他們能夠做到,這點我們就輸他們了!所以我們還是要博古通今,有句話說「法古今完人」,也就是學古早的人,我們才能做一個圓滿的人,這有很多我們要學習的;傳承給我們,我們若使之斷棄,實在很可惜!

「自末歸本」,從末歸本;外面很多宗教界的人士告訴我們說,我們研究的道理,包括我們做的道理都是末;而各家談的道理,例如道家會談到根本,佛家也是一樣,這是不會錯的一件事。但是要由本來修很難,若由末來體會,比較容易理解。社會上的事情也是一樣,一個很有經驗的人和一個很會講理論的人,你若需要會做事的人,你會叫哪一個?是要叫很會理論的「博士博(台語,形容愛賣弄知識的人)」?還是高學位的?還是很會講的?還是叫那個會做事但都不會講話的人?大家想想!兩個狀況要選擇,大家會選擇哪一位?大家都會選那位不會講話但是做事會做得很好的人,這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明是這樣訓練出來的,明是從基礎一直漸漸地做他個人的修持。

從這章我們可以了解,自己不會不知道自己的誠,否則不會講「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大學》,所以不要自己欺騙自己。不過我們要了解,我們能生而知之嗎?大家想想看,我是否出生就知道什麼是誠、就能體會出來,有人能這樣嗎?還是說我是學而知之的,我在道場三十年、五十年了,這麼久的研究時間,我已知道什麼是誠了,我知道要如何做才是誠;這個體會、感受,從書本中去找有嗎?從經典裡去找有嗎?大家想想看!一定是困而知之的那個人、勉強而行之的那個人,感受較深。他感受到什麼?了解到為什麼要全心投入道場。

古早羅狀元有首醒世詩:「世事紛紛如閃電,輪迴滾滾似雲飛;今日不知明日事,哪有工夫理是非。」世間的事情如同雷公閃電一樣,什麼大小事情,瞬間消失。但是輪迴滾滾,輪迴生死的大事,像雲在飛一樣,隨時都有變化,隨時都會到;譬如這次的災厄(2009年8月莫拉克風災),幾秒鐘水一來,連跑的時間都沒有,幾秒鐘內生死的變化無常,所以說「輪迴滾滾似雲飛」。

「今日不知明日事」,今天不知道明天的事情。「哪有工夫理是非」,哪有工夫還在討論誰對誰錯;若能無是無非,人的包容心自然就展露出來。為什麼會這樣?這就是「境界般若」,有這個環境讓我們看,就能生出智慧。有的人是在家庭裡磨練,稱為「眷屬般若」;每個地方都是我們的道場、我們的訓練所。所以我們要了解,前面講「生而知之」,要磨練與提昇我們,了解誠與明,有辦法嗎?是很難的。「學而知之」,若還是不會,這還可以原諒;若連「困而知之」,都還不曉得要覺醒,上天還要原諒你嗎?不可原諒!上天一直發警報、警訊給你,你卻一點都無動於衷,上天也沒辦法了,我們不自助,上天的幫忙是有限的。

(續下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