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講記㊲
◎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接上期)相關連結:中庸講記㊱
「無不繫之而不墜焉」,因為有與氣、理連在一起,所以不會墜下來。
「又舉萬物皆覆於其下,而又無所遺焉」,所謂「天邊海角」,天走到哪都沒有邊,海走到哪都沒有角,天地是圓的東西。所以畫無極為圓圈,圓的就是無始無終的意思。萬物都在這裡面,連一隻昆蟲、一隻螞蟻,都不會被遺漏,每樣都能照顧到,這是很了不起的!我們要管理人都沒辦法,有時一個家庭只三、四個人,都無法同心同德。
「論地之全體之博厚,則華嶽之高,承載之而不重」,論地之闊與厚,像華山與嶽山這種高山,它都承載之、都不覺得重,也不會嫌責任怎麼這麼重。而人會不會?現在是多元化的社會,修道也需要一個團隊;今年(民國99年,2010)基測的題目是「可貴的合作經驗」,我覺得很好。一個球隊或一個公司,包括我們道場,也是要合作無間、分工合作。
要講合作經驗,我們修道人最豐富;一柱無法頂天,一個人能有多能幹?沒辦法!現在是要靠團隊。我們要了解這道理。
載華嶽而不重,是有包容量。人因有私心,所以無法包容,若有公心就能包容,天地就是一片公心。所以論地之博厚,承載而不重,不覺得重。
我們道場老一輩的奉獻,有很多都能始終如一,有些是家庭主婦,有的已70幾歲、80幾歲,絕對「打死不退」!道場若有這種心,大家若都能這樣,則大家都能做佛祖。若要修這點,看天地我們就可以知道,就不會覺得個人負擔很重。現在修道很好修,量力而為;力量多少,就擔多少,當然能「盡力而為」是更好。
「河海之大,振收之而不洩,其廣厚如此」,你看河海,無論黑的水、濁的水、清的水都振收,看它的容量有多大,一點都不會洩漏掉。所以後學覺得像辦道,每個要來道場的都是好人,每個要來道場的都是有緣又有分,所以大家若稍有意見不同的,要溝通、協調,最後要包容,因為我們現在要學天學地,這是很重要。道理常在講天德,為何能天長地久,而人卻無法始終如一?這就是我們要學的地方。
「凡有萬物皆載於其上而靡所擇焉」,所有萬物都在這裡面,但它沒有作選擇,沒有說哪樣愛、哪樣不愛,天地是這樣的。
古早人講「荏荏馬,也有一步踢(台語,意思是即使是一匹體弱的馬,也會踢人的)」,人一定有優點在,因為本性都是好的,只因受後天物慾、氣稟影響,所以才講「人不勸不善,鐘不打不鳴」,原因在此。
「論山之廣博浩大,則蓬蓬之草」,山上的草,無論好草、壞草,一樣能成長。
「喬灌之木,皆生於山」,大樹與小樹,各種木材都長在山上,山都能包容這些東西。
「飛者之禽,走者之獸,皆居於山」,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都住在山裡面。
「以至金玉珍奇之物,可寶而深藏者,多從山而興發焉」,山頂的五金、金銀財寶都埋在山裡面,以山做為保險箱,都從山上開發出來。
「論水之深遠不測之處,則黿鼉蛟龍魚鼈皆生於其中而藩衍焉」,不知水有多深,黿鼉蛟龍魚鼈都在此繁殖。
「至於一切珍奇貨財之用,率於此而滋殖焉」,這些奇珍財物都集於此處存放。
「由天、地、山、水之生物不測,益知天地生物不測」,天地之不測,從山川草木、從山水就能體會出來。
「此非由本體之不二不息」,最主要是靠本體的一。
「以致氣化之各極其盛」,有本來的一點元氣才能茂盛。
「而安能生物不測如是乎」,能生物不測,最主要是靠一點元氣來主宰、運用。
第二十六章之三:
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讀懂經句
❶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音讀烏ㄨ,是讚嘆詞。《詩經‧周頌‧維天之命》有云:唯獨上天主宰之命,有如此深遠難測,才足以讓天地萬物流行不已。
所有的運行都是上天在運行,古早老前人講:「是誰在主宰?」誰在開這輛車?地球與這些日月星斗是誰在運行的?掌天盤的人要主掌這些,看多麼的忙碌!一輛車都要有司機,一個地球這麼大要運行,須不須要有司機?再自動化也要有一位看錶的,才知道走得怎麼樣,要怎麼做調節。
誰在調節?現在是彌勒祖師掌天盤,彌勒祖師在運作宇宙,是有人在駕駛的,但我們看不出來,這是自動化的、最先進的科技在主宰天地的運行。我們要了解這個意思。
❷天之所以為天:人惟知高明上覆者為天,但此不過天之形象耳,非天之所以為天也。而此於穆處,乃是天之所以為天也。
我們都知道天的高與明,在覆蓋所有的萬物,這就叫做天;我們所懂的是天有個蓋子,像保護傘在保護著我們,我們只知道這個形象的天,其實所講的天不是這個形象的天,而是上天。
「此於穆處」是深遠莫測的、是上天在作主宰的;有上天,才有這個形象的天。
❸於乎不顯:於乎者嗚呼也。天由靜而動,由動而靜,通復造化,流行不已,嗚呼!豈不顯著乎哉!
哎呀,由靜而動,太極動而分為陰陽,才有這些東西出來;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些東西才能統領,也才能了解天地的運行。
「由動而靜,通復造化」,「復」很重要,是指可以再恢復回來,不是繞一圈而已,而是繼續自強不息;所以造化流行不已,沒有休息、停止的。
天地的道理,是不是很顯露地讓我們能看到呢!
❹文王之德之純:純者渾然天理,而純一不雜也。
剛講的是天地,文王是人,為何以文王作比喻其與天地的關係,因為他是至誠的心,純一不雜。
❺文王之所以為文:人惟知文謨丕顯者為文,但此不過文之設施,非文之所以為文也。而此純真不參以偽處,乃是文之所以為文也。
文王寫的《易經》、所留下的很多《詩經》、《尚書》裡的文句,很多都是他講的,其文筆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朝杜甫〈偶題〉),讓我們感受到這實在很不簡單!尤其他研究的伏羲八卦、後天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之推演,讓我們感受到我們即使再出世三遍,也無法照他所寫的能研究得透。
而他又憑什麼寫出這些文呢?這不過是文章、文字,只是表面所看到的能作為溝通的文,這些不是文王真正要告訴我們的文;他要告訴我們的文是真實不虛的,如《心經》所講的「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一點都不虛假,這就是不偽處,不是在講文王的文,就是因為真實不虛,才是文之所以為文也。
第三節 此節結歸聖人至誠無息,以見其本來與天地同體也。於穆者是天之至誠,不已者是天之無息。德之純者是文王之至誠。此謂天之於穆,而能不已,文王之德之純,獨不能不已乎?此之所謂自誠明之事,天之道也。
「此節結歸聖人至誠無息」,聖人當然包括文王、武王,包括道統裡的聖人。
「以見其本來與天地同體也」,見,讀現。以顯露其本來與天地同體,天地怎麼做,就照著天地這麼做。
「於穆者是天之至誠」,此處高深莫測,就是因為他學天的至誠。
「不已者是天之無息」,不已是沒有休息。流行不已,是學天的無息。
「德之純者是文王之至誠」,文王之德之純,純就是文王的至誠。
「此謂天之於穆,而能不已」,天都能於穆不已。
「文王之德之純,獨不能不已乎」,文王之德之純怎能不算是不已?
「此之所謂自誠明之事,天之道也」,這就是在講自誠明的道理,在講天道及我們與天人合一的道理。
(續下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