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講記㊸
◎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接上期)相關連結:中庸講記㊷
《中庸》第二十八章之二: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讀懂經句
❶天子:是有德有位有時。所謂聖人受命與之天子,如禹、湯、文、武是也。是故非天子對下者言,方為下不倍也。
「是有德有位有時」,天子是要有德、有位、有時,當代的皇帝才是天子,須俱備這三個條件。好比當代的總統是馬英九(任期2008/5/20~2016/5/20,本段內容講述時間為西元2010年8月),若再提陳水扁、李登輝來講,就不符合這個時代。每個時期都不一樣,要符合有德、有位、有時這三個要件。
「所謂聖人受命與之天子,如禹、湯、文、武是也」,聖人受命與之天子(上天授與天子之位),古早道在君相,就是有天命,亦即所謂「真命天子」。好比禹帝、商湯、文王、武王都是當時受命的真命天子。
「是故非天子對下者言,方為下不倍也」,「非天子」即是指相對於天子來說的所有為下者;天子以下的人,包括百官、孔子等聖人,與天子相對待者,都是為下。
❷議禮:議者擬議也。禮者理文節文也。朱子曰:禮,親疏、貴賤相接之禮也。
「議者擬議也。禮者理文節文也」,議是擬這個稿,包括可以實行的、不可以實行的,包括增加、刪減,去擬定所有的禮,即所謂制禮作樂;在制定法律、制度時,就是有所損益、有所增減,而這就是議禮。
「朱子曰:禮,親疏、貴賤相接之禮也」,朱文公(朱熹夫子)講:「禮」要分親疏、貴賤之相接之禮也。儒家的思想是有分親疏次第的。這與我們講的人人皆有佛性、不要分別,是不同的方向,這是另外一項課程。儒家講人道,做人的道理就是要有倫理。倫理不是固定某人來做,時最為重要,這個時由什麼人來辦什麼事情,這人當時就是任於這個位,別人不能侵犯、干犯他那個位,去干犯就是「為下不倍」。
❸制度:裁成之意。度者品制等級,使名器無可假借也。如律、度、量、衡之標準。
「裁成之意」,制度就是裁成之意。制度要怎樣來切?《道德經‧常德章第二十八》說:「故大制不割」,大的制度是無法切割的。以前前輩者在辦道務就是「大制不割」,「全真」等名稱是後來民國40幾年、快50年(西元1950近1960年代)才有的、才有這樣分的;以前都是合在一起(台語音「打攏公」),合在一起一旦規模大了還有辦法嗎?
「禹開九州湯放桀,秦吞六國漢登基」(清順治皇帝〈歸山詞〉),秦始皇吞併六國,到後來也敗了、也沒有辦法。人民公社這樣的集體生產制度到最後能再實施嗎?後來也是無疾而終,沒辦法!為什麼?人是最難管理的!所有的萬物包括動物,畫一個範圍牠就在那裡,很好管理,而人是沒有辦法這樣管理的。
所以不得已,歷代的皇帝每個人都分封諸侯治國,他們難道是那麼地頇顢(台語,喻笨拙無才能)?需要分割給諸侯各自管理?包括孫中山先生所提到的民權初步,他也是主張地方自治,就是要分割。好比先天單位的道務整合到先天道院一起運作,還是要再分區。你想若合在一起,道務還能推展嗎?變成大鍋飯了。個人一定要了解這個道理。
「度者品制等級」,「度」即是品制等級。什麼是品?品即等級。什麼是制?制的意思就是「物采」(出自《左傳‧隱公五年》);什麼是「物采」?什麼官坐什麼車、幾匹馬?這都有分別的;採用什麼顏色?包括車子、旗子、服裝都分得好好的,什麼樣的人穿什麼衣服。
「使名器無可假借也」,身為大夫要穿皇帝的服裝可以嗎?
「如律、度、量、衡之標準」,譬如:什麼樣的衣服就由什麼樣的人穿著,當時的制度是這樣子的,這就是「律」。度量衡,大家都知道。東西的長短就是「度」。「量」,就是容積。「衡」是重量。種種都是有標準的,這是由誰所訂的?其實黃帝的時候就有的。為什麼後學知道呢?《理數合解》裡面就有提到這位「隸首(相傳是黃帝時代的史官)」,《三易探原》裡面就有這個人。歷史上講誰發明了度量衡?就是這個人發明的。
❹考文:考者考究裁正也,文者訓書名,書即點畫之形象,名則字之音聲。亦即考論文字之標準。
「考者考究裁正也」,考文是考究與裁正。字的變化、文字的革命是經過很多時代的改革來的,到現在我們寫的字為繁體字,這從古早就已經使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與中國大陸後來使用的簡體字不同,那是他們後來自己發展的。可能世界是僅剩台灣和香港仍在使用繁體字了。繁體字的文字,我們現在作研究,都要去考究。
「文者訓書名,書即點畫之形象」,書是一點一畫的形象,在「字解」裡是一門大學問,讀中文系的人就要讀這種書,都要了解字的因由和根源,但有時候是各說各的。現在一般都看電腦(網路)上的內容,電腦上的內容是半標準而已,沒有全部都標準(意指完全正確而可成為準則);有的人會認為電腦都這樣講,但電腦的內容都是人在講(整理)的;我們研究東西是要先看「正史」,再去看電腦裡的資料,覺得這個人反應還不錯,會想出這個點子出來,應該是這樣去思考,電腦(網路)上的內容有很多都沒有歷史的考證。所以有的人講道理都依電腦的資料,這是很不標準的講法;那是僅供參考,原來也有人這樣講,做為印證而已,不可就此肯定地將之做為定理、定律、公式來表達聖人的真理,這是不行的。
「名則字之音聲」,名就是發出聲音,抑揚頓挫,低音高音,好比老前人成道時哀悼的對聯:「蓬嶠力開荒道續崇明揚一貫,極星悲殞落法傳忠恕惠群黎」,是後學的老師做的,用詞實在不簡單!「蓬嶠」的蓬就是蓬萊,嶠(ㄐㄧㄠˋ)是山的意思;「蓬嶠」就是指台灣。文字的聲音平仄搭配,讀起來多有力量啊!若用「蓬萊」,兩個字都是平音,讀起來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國語才四音而已,漢學是中原漢音,有八音。
「亦即考論文字之標準」,這些等於是考論文字的標準,這幾樣的改革、損益、增加或減少,這是天子才能訂的標準,普通人是不能改的。意思就是指以前的諸侯有的想到哪裡就要改到哪裡,這會造成制度的錯亂,所以才會提出這個問題來。由這三項可看出人是否有依倫理而行,問題就在這個地方。
第二節 以夫子之言觀之,可見制禮作樂者,必有聖人應運而興,有其德其位而後可定一代之典章,齊萬民之心志,政統一之尊嚴。守己遵制,此謂之為下不倍之理也。
「以夫子之言觀之,可見制禮作樂者,必有聖人應運而興」,子思講述由孔子「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這句話,可見制禮作樂必有聖人應運而興,聖人也要看時陣(台語,指時機、時刻),好的要繼續沿用,不可自己擅作主張;若時代不合,有很多古早的道理已不適用於現在的社會,這些道理還能繼續講嗎?譬如說:後學剛開始走上修道這條路時,有所謂的「三從四德」(「三從」指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語出《儀禮.喪服》。「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語本《周禮‧天官‧九嬪》,後泛指婦女必須具備的德性)、「七出八則(「七出」是古代休棄妻子的七種理由)」,我們想「七出八則」現在還能繼續沿用嗎?再繼續下去就變成男女不平等了。
所以仙佛的訓文有提到:「女權提高一百分」。現在是什麼時代了,修道的人坤道較多、乾道較少,天時已走到屬陰的時候了,所以講起來現今是坤道出頭天最好的時代,收圓才有這樣。
古早編戲劇的人,評論家都戲謔地講:「一齣戲演下去,好心的人艱苦一輩子,才看到好命、出頭天了,戲就散局了。」所以坤道這尾班車搭上了,以後還可以好好把握這幾十年的光陰,這麼好的天時、地利、人和!
這是事實,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才有這一次,你想要不要把握?這時機若錯過了,還要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你要再等到這樣的時代要等多久?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天文數字,要等候幾千世幾十世。
人生在世若以一百年來講,雖然年長後有時感覺好像一下子,但年歲未長時,會覺得怎麼這麼久?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這不是簡單的數字,所以我們要把握時機。後學認為你們太有智慧、根基太好,祖德也太好了。
乾道也是,這個時候比率較少,陽衰陰盛,雖然人少但也是其中一份子,這也是相當難得,眾人皆醉,唯我獨醒啊!這是很高的境界,也有很好的祖德與緣分。從這點就可了解到,制禮作樂的這個時代是聖人應運而興,修道也是應時應運。而要改這些(典章制度),也是要有個時。
「有其德其位而後可定一代之典章」,剛好在這個時間切入,就是需有其德、有其位,才能定一代之典章,千秋萬世,這是由誰來訂的啊!
「齊萬民之心志,政統一之尊嚴」,才能齊萬民之心志,政統一之尊嚴,在當時一定要做一個統一。
「守己遵制」,守自己的本分,遵守這個制度。
「此謂之為下不倍之理也」,這就是「為下不倍」的道理。所以我們若不是天子,就不要去講這三項事情,不要去想,更不要去做。
(續下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