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6日 星期一

中庸講記㊷

中庸講記㊷

◎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中庸》第二十八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菑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今天與大家在此共同討論《中庸》第二十八章,其實《中庸》、《大學》、《論語》的道理都較「犮澀」(台語,艱澀之意),就是很肯定的、就是這樣;而《孟子》是較活潑的,研究過《孟子》就知道這道理;一個屬於「犮澀」的道理,一般都會講這是學術性的,其實不是,這全是做人的道理。

《中庸》從二十一章到二十八章全在講「誠」,第二十七章講到「居上不驕,為下不倍」,第二十八、二十九章就是在解釋這兩句道理;二十八章講「為下不倍」,這章大部分的道理是在講:為下者不能違背。違背什麼?違背的範圍在此章提到的是「議禮、制度、考文」這三項問題。

「居上不驕」提到的也是這三項問題,第二十九章說到「王天下有三重焉」也是在講「議禮、制度、考文」這三個範圍。當然我們要將道理延伸得更廣泛,是依個人的智慧去印證。

第二十八章討論「愚」與「賤」的道理,也就是指對於這三項問題,假若咱自己「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則災禍就會卡在咱身上了。

本文第一段是引用孔子講的,第二節與第三節中「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這段,為子思延伸第一段孔子敘述的道理來講的,最後又再引用孔子所說的話。

《中庸》第二十八章之一: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菑及其身者也。」

一般都會講「反古之道」很好,我們現在都在恢復古禮、恢復古早的道;然而此處所用的這個「道」等下在讀懂經句會講,是指這三項(議禮、制度、考文)而已,不要再解釋到其它地方去(非指我們平時所說的「道」),否則很多道理會產生很多矛盾出來,這點大家要很細心地去釐清清楚。這邊提到如若我們反古之道,災禍即將會沾惹到我們自身了。現在我們就針對這三項問題來探討。

讀懂經句

❶愚:有位無德也。若德未至於聖人,是為愚。

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愚」?戇(台語,喻笨、傻);戇實在很好,我們講「大智若愚」,即老子所講的守愚。但在此處的「愚」並不是很好的意思。

「有位無德」,是指當代的時王,時王是指當代的皇帝。為何有的有天命,有的無天命?我們由此可以看到天命的尊貴。有天命的人,必須要有位、有德、有時,這三個條件俱足,才能稱為天子。當時「道在君相」的時代是這樣的。文中的「愚」指的是「有位無德」,這樣就是愚。「若德未至於聖人,是為愚」,德行未達到聖人的程度就是愚。

何謂聖人?《孟子.盡心下》說:「大而化之之謂聖」,「大」是德要很大;「化」就是所做的能使所有的人民、眾生感動。

如何能使人感動?怎樣的德為大?在《中庸》第二十章有研究過:「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自然地從心所欲不踰矩,做出來的一舉一動都符合於德才可以,不是造作的,而是很自然的;不是故意先在內心想如何做出「德」,若這樣做出來的德就有不一樣的意思了。身為天子若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沒有這樣的修養,這就屬於愚。這就是「愚」的意思。

❷賤:有德無位也。若位未至於天子,是為賤。

一般的感受,「賤」是不好聽的話。「賤」在這是指「有德無位」,天子以下所有的百姓就是為下,為下的人就是無位。雖然有德,就像孔子這些聖人、賢人都是有德,但他們不是在位的天子,故在此即解釋為「若位未至於天子」,無法達到天子的地位者為之賤。儒家的思想,將貴賤、親疏分得相當清楚。這是我們要特別去思考的問題。

❸自用、自專:皆暗指作禮、樂說。

何謂人「自用、自專」?即是在制禮作樂時自用、自專。身為皇帝對於禮樂懂得一、二分,若不講出來,心裡會不快樂。

「自用」,不自逞其能者不快也。意思是對事情只懂一半,如半桶水般,自認為若不表現自己的聰明,內心覺得不快樂。

「自專」,不自由己者不樂也。也就是擅作主張。事情若不是由我來做、不是由我出頭或出主意,內心就不快樂。

「自用、自專」,世俗這種人很多,遇到事情沒機會講出來,內心就會很鬱卒;看到別人在講,心裡想明明我也不輸他,我卻沒能講,實在很難忍受。別人所出的主意,我也會啊,要是由我來想,說不定會比他更好;但卻不讓我出主意,這樣子內心怎會快樂?當我們有點德卻沒有位的時候,內心都會有些不愉快。

因此君王會想:同樣身為天子,堯帝、舜帝、文王、武王都可以,我也是王啊,為何我就不能?因為有這樣的觀念產生,就自作聰明,才會引起自用、自專。

❹生乎今之世:我生於今之世,宜遵守時王之制也。

像現今中華民國的法律,我們一定要遵守;生在今之世,就是要遵守現代時王的制度。假使引用清朝、明朝的法律怎能適用?因為一時有一時的變化,有所損益,有增有減,所以要用現代的法律。

❺反古之道:反者復也;道者即下禮、度、文之事也。

若要恢復古早,如:堯帝、舜帝、禹帝,或是商湯王他們當時的時代,意即若引用夏商周三代的法律。

❻如此者,菑及其身者也:菑(ㄗㄞ)者,灾也,災禍也。

則個人的災禍會很快地降臨在自身。

第一節 此節子思引孔子之言,以明為下者不可倍也。是上章為下不倍之以明人道之說;君子德修道凝之理,觀夫子之言可知矣。人若有心慕乎古之道,雖古道之今莫考,至今難行,必謂可復以反之,則是倍也。夫倍始於自用,成於自專,由自專而生今反古,必違憲章,干犯名分,背時王之法制,其災禍之及其身,則不遠矣。

「此節子思引孔子之言,以明為下者不可倍也,是上章為下不倍之以明人道之說」,第一節的道理在告訴我們,此節子思引孔子之言,以讓人明白人道、了解人道。

「時」,時間;即什麼時,人要做什麼事。了解了「時」,就是「為下者不可倍也」,為下者不可違背這個道理。

「君子德修道凝之理,觀夫子之言可知矣」,看到孔子告訴我們君子德修道凝的這篇道理,我們內心就要明白才對。

「人若有心慕乎古之道,雖古道之今莫考,至今難行」,人若內心想著古早的道,然而古早的道很難考究,也很難再實行。這裡非指天命、率性的道,而是指議禮、制度、考文的道,我們不要延伸到其他方向去。

「必謂可復以反之,則是倍也」,對於這三項要緊的事情,我們若是想要恢復古早的古禮,這樣就是「倍」了,也就是反背(台語,違背之意);意指違背了道理。

「夫倍始於自用,成於自專」,「倍」為何會出現?一開始是由於自用。一個人若自作聰明,如同剛剛提到的「不自逞其能者不快也」之人,這種人擅作主張,有這個心(慕乎古之道),並由此開始,所做出來就造成自專,自己一直想要去露出頭角。

因此老前人時常在講,修道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位,不可以超越所坐的位置,這是有佛規禮節的。

「由自專而生今反古」,由於自專而「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這句道理可以簡單寫為「生今反古」四個字。

「必違憲章」,憲章是指當代的法制;孔子、子思的時代都屬於周朝,第三十章會講到「憲章文武」,這是指文王、武王所訂的制度,其實這些制度的起草人(台語,指草擬底稿之人,在此指訂立典章制度者)為周公,制禮作樂,這些都是不能違背的。

「干犯名分」,若違背了,這些都是去犯到名分,我們不是文王、武王,不能修改憲章。

「背時王之法制,其災禍之及其身,則不遠矣」,若違背現今時代國家的法律,災禍離我們自身就近了,則不遠矣。此與上章引用《詩經》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明哲保身的意思很相近。這是子思引用孔子的話作開頭,講為什麼「為下不倍」道理的引言。接下來為子思所講的道理。

(續下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