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6日 星期日

讀經班教學現場札記② 送禮物的學問

讀經班教學現場札記②  送禮物的學問

◎ 小夫子

在道場讀經班中,最吸引小朋友的一個特徵,就是「老師送禮物毫不手軟」。志工師資們本著愛護孩子的心情,「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只要看到孩子開心,師資們花再多錢都無所謂。

但是,現在物質生活這麼發達,說真的,缺玩具的孩子已經很少了,每個家庭的玩具,大多已經到達氾濫的程度了。孩子面對收拾玩具,也是哀號:「為什麼要買這麼多玩具……」

那禮物該送多少,才合乎中庸之道呢?

後學記得幾十年前,自己剛開始帶兒童班時,就抱持著「不該送小禮物」的做法,當時的想法是:「把課程好好上充實,佛堂只要準備足夠的教學用品,如:蠟筆、圖畫紙等,再加上積木類的益智玩具,讓孩子可以玩樂,應該就足夠(學校不也是這樣嗎?教育是不鼓勵太頻繁給禮物的,因為學習的本身,就是一種獎勵)。」偶爾有前賢好意,帶些小餅乾要給孩子,後學也堅持放到課程最後才發,而且規定吃完中餐才可以吃。後學相信,孩子上課學到東西,這種學習的喜悅,就是最好的獎勵了。多年運作下來,不送禮物,也沒什麼問題。

有一次聖誕節,前賢送來一些獎品,內容物是「魔術聖誕樹」,就是一種打開來,內有紙做的聖誕樹,把它架好之後,淋上化學藥水,大概一、二天後,紙聖誕樹就會出現很多彩色的結晶;每一包聖誕樹的外包裝不一樣,其實內容物大同小異。結果,有一個小朋友拿到藍色包裝的樹,但他看到下一個是紅色包裝,於是就說:「我不要藍色,我要紅色。」於是就換紅色給他。

不料下一個小朋友聽到他這麼說,好像覺得紅色比較好,馬上也說:「我也不要藍色,我也要紅色。」這下可好,後面的孩子就有樣學樣,開始挑三揀四起來:「我不要這個,那個比較漂亮」、「這是我的,我不要換給你」……然後,本來還有多準備三、四個的獎品,因為挑來挑去的關係,現在變成不夠了。原本開開心心地拿獎品,竟變成有分別計較心!

後來是有小朋友願意讓步,才讓每個人都拿到自己滿意的獎品。只是,後學不免心裡會想:「一個好好的事情,怎麼會弄成這樣子呢?道場不是說『人性本善』、『孩子是最天真無邪的』,怎麼都不一樣呢?」

當這種情況頻頻出現在兒童班現場時,後學就體會到一個事實─―孩子只是喜歡「拿到獎品的感覺」,而不是「那獎品本身的價值」。

仔細想想,大人也是這樣啊!許多人買東西,也只是喜歡「購買的感覺」、摸彩時喜歡「被抽中的感覺」。

天啊!師資們的財施,換來的,竟是只得到孩子們的「感覺」,算貪心的感覺嗎?還增長他們的「分別心」,那這樣的布施好像不夠圓滿啊!

這些事情,讓後學更覺得,難怪《道德經》要說:「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不要給過多的慾望,就不會有分別計較心。

後來隨著道場讀經教育的推動,後學轉到社區親子讀經班學習服務。因為同區域的讀經班級,班級制度希望可以統一,所以後學的讀經班也開始和大家一樣,平時發獎卡鼓勵、課後有點心時間、期中期末換禮物。總之,開始回復物質的鼓勵。

因為師資們都很慈悲,開班有「開學見面禮」;三不五時,還有師資在市場看到便宜小玩具,買來的「驚喜禮」;加上換禮物時,滿滿一桌子玲瑯滿目的獎品。當後學看到孩子面對獎品的眼神時,他們的眼睛彷彿漫畫般的閃閃發亮,整個人都亮起來了。啊!後學好久沒有在孩子臉上看到這種笑容了。難道我已經開始不瞭解孩子,不知道孩子要什麼了嗎?

果然,事情會重複上演!後學的這個讀經班很特殊,小朋友清一色都是男生(真的沒有女生,九條好漢在一班),且都是幼兒園大班、小班居多。我們的師資讓孩子讀一個段落之後,就讓孩子集體上台,重複念個幾次,讓孩子練習有膽量上台,只要有上台,就會給獎卡。這效果不錯,讓比較坐不住的孩子,在課堂中有個「合法」的理由,可以出去走動一下,還可以拿獎卡。有些原本膽子比較小的孩子,慢慢地也敢上台朗讀,然後就開開心心下台領獎卡。

直到有一天,有位孩子領到一張獎卡,上面是他不認識的卡通,但下一張就是他喜歡的卡通角色,所以他就要求要換。換了之後,下一個小朋友馬上也說要換別張,整個「發獎卡」時間,變成「挑獎卡」時間,還有的孩子激動到要哭了。

又來了!時代在進步,小朋友的分別計較心怎麼一點都沒變啊?這時,身為師資的您,該怎麼辦呢?師資們可以思考應對的方式,像這種會影響班上秩序的行為,是要馬上處理的,而且家長都在現場看,我們不能讓家長覺得有一絲絲的不公平。其實多數家長並不在意,但後學比較在意的是:「領獎品,就不該讓孩子有負面感受。」可是家長的觀感也很重要,因為他們如果覺得老師不公平,累積個幾次,下次他就不帶孩子來了。

當天,後學就站出來,請所有的孩子安靜,然後把獎卡從師資手上接過來。後學跟孩子說:「小朋友,老師本來準備獎卡,是看到大家讀經很認真,然後很勇敢,可以到講台前面表演,想要給大家鼓勵的。可是你們現在為了獎卡搶成一團,老師看了好難過。」(讚美他的努力,也陳述老師看到的事實和老師的感受。大概中年級以下的小孩,聽到大人很難過,心裡就會覺得自己不對了。)這時候,小朋友不講話了,張著大眼睛看著你,等著下一步。

後學接著說:「老師發獎卡,是希望大家高興,不是讓大家吵來吵去。所以現在開始,老師換一個方式,老師會把獎卡翻到背面(只看到白色),大家排隊,一個人抽一張。你自己抽到的,就是最適合你的了。孔子在前面看,他會幫你選喔。如果你不喜歡,你可以跟別的小朋友換,但要看他要不要跟你換。」(人類其實很有趣,發給他的東西會挑三揀四,但自己選擇的就會認了。)果然,孩子「抽」到自己的獎卡之後,都覺得自己那張最棒了,後學彷彿看到很多佛經末尾的描述:「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後來,在期中或期末換獎品之前,後學就會在讀經班家長群組中,先發類似的通知:「本週上課是期中(末)闖關活動,請記得攜帶獎卡和一個大袋子,可以把禮物裝回去。孩子當天想要換什麼獎品,就讓他換吧,家長們可以給孩子建議,但請不要干涉,他換什麼東西都可以,請跟他們強調『這是他自己努力讀經換來的成果』。藉著換禮物的活動,您也可以觀察孩子未來的用錢方式。有的孩子會很謹慎,捨不得換,那是節儉型的特質;有的孩子會很慷慨,把獎卡花光光,那是大方型的特質;有的孩子會換獎品給別人,那是會關心人的特質;有的孩子會把獎品換回去,和別人交換禮物,那是商業型的特質……;這些特質,沒有所謂『好』或『不好』、『對』或『不對』,只是孩子們的特質不同。家長可以等換完獎品之後,再回去和他們討論。」

等當天闖關結束,換完獎品時,看著孩子開心的樣子,後學會再跟他們強調一次:「這是你們努力來的結果,換到的獎品,可以和別人分享喔!只要下次再繼續努力,就會再獲得新的獎卡。」從獎卡兌換禮物活動,也可以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後學在這過程中,自己學習到,從「見山是山」(發禮物,就是讓孩子高興),到「見山不是山」(為什麼一定要換禮物呢),再到「見山還是山」(換禮物的教育意義),這也是師資在帶孩子時的一種自我成長。在此與各位用心的師資們共勉,祝每個讀經班:換禮物愉快,孩子們快樂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